玫鰺
玫鰺 | |
---|---|
保护状况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
目: | 鲹形目 Carangiformes |
科: | 鲹科 Carangidae |
属: | 鲹属 Caranx |
种: | 玫鰺 C. rhonchus |
二名法 | |
Caranx rhonchus É. Geoffroy Saint-Hilaire, 1817 | |
異名 | |
|
分類及命名
本種首先由法國博物學家ÉtienneGeoffroySaint-Hilaire於1817年根據埃及亞歷山大的標本進行科學描述,該標本被指定為模式種。他將這種物種命名為Caranx rhonchus,具有拉丁語起源的特定加詞,意思是「吸食」或「呱呱叫」,指的是當從水中拉出時本種經常發出的聲音。[1][2]Caranx屬的物種放置後來被修改為Decapterus屬,儘管所有作者都沒有接受修訂,該物種狀態多年未確定。該物種於1919年由亨利·威德福勒(Henry Weed Fowler)以Caranx angolensis的名義獨立更名一次,在同義詞被識別之前,該物種同樣轉移到Decapterus屬。[3]
特徵
本魚體呈長橢圓形且側扁,背側輪廓與腹側輪廓大致相同,[4]背鰭2個,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28-32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5-28枚,胸鰭和臀鰭短,側線在前方呈微拱形,在背鰭葉末端後變直,兩個頜骨都有不規則的細小牙齒帶,[5]有50至58個鰓耙和24個椎骨。體呈藍綠色至橄欖綠色,腹部銀白色,通常有一條從頭部到尾鰭底部的黃色條紋。除了尾鰭黃色外,其他魚鰭是暗色透明的。第二背鰭在尖端有黑色斑點和狹窄的白邊,鰓蓋上也有黑斑,體長可達60公分,體重可達1公斤。
生態及經濟利用
本魚成魚主要棲息在沙泥底質的大陸棚、稚魚則活動在河口、潟湖等淺水域,成群活動,有時會混在其他種類的魚群中,屬肉食性,以其他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等為食,[6][7]獵物依年齡及季節變化所佔的比例不同,主要在白天獵食。為重要的商業性魚類,在摩洛哥、塞內加爾和地中海的漁業捕撈數量最多,主要用拖網、圍網和刺網捕撈,糧農組織漁獲量統計數據表明,2002年至2007年期間,非洲和歐洲每年的捕撈量為每年1500至3700噸,以生鮮、冷凍、燻製、鹽醃出售,用於魚粉和油。
参考文献
- Khanna, D.R.; P.R. Yadav. . Discovery Publishing House. 2004: 400. ISBN 978-81-7141-908-1.
- Geoffroy Saint-Hilaire, E. . 1817: 18–27.
- Overko, S.M. . M.J. Chabanne; M.J.A. Gulland; P. Fréon; M. Ansa-Emmim (编). . CECAF/ECAF Series - 78/10. Rome: FAO. 1979: Appendix 14 [200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3).
- Fischer, W; Bianchi, G.; Scott, W.B. . Ottawa: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81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0).
- Günther, A.C.L. . Brit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860: 171.
- Kompowski, A. . Acta Ichthyologica et Piscatoria. 1976, 6 (1): 35–57. ISSN 0137-1592.
- Wysokinski, A. . MIR, Studia i Materialy, Ser. B. 1973, 29 (1): 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