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

甜瓜學名)为葫芦科黄瓜属一年生匍匐或攀援草本植物[1],果实为瓠果。甜瓜的起源地不明,亚洲中西部和非洲都曾被认为是甜瓜的主要遗传多样性中心。[2]

甜瓜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蔷薇类植物 Rosids
目: 葫芦目 Cucurbitales
科: 葫芦科 Cucurbitaceae
属: 黄瓜属 Cucumis
种: 甜瓜 C. melo
二名法
Cucumis melo
L., 1753
異名[1]

甜瓜已經發展出了許多栽培品种,其品种之繁多逼近甘蓝,尽管形态差异没有甘蓝品种之间那么大。

分类

植物学分类

根据外果皮的薄厚以及子房上的毛的长度,甜瓜可分为两个亚种

  • 薄皮亚种或短毛亚种(學名Cucumis melo subsp. agrestis (Naudin) Pangalo
  • 厚皮亚种或长毛亚种(學名Cucumis melo subsp. melo

亚种之下还曾分出许多变种,但现在一般按栽培群处理。

园艺学分类

甜瓜的栽培品种可分为以下19个栽培群:[3]

薄皮亚种或短毛亚种:

  • 马泡瓜()果实很小,皮色青绿,皮薄肉薄。在非洲亚洲澳洲野生或逸生。
  • 金泡瓜()果实比马泡瓜稍大,皮色金黄,皮薄肉薄。在中美洲西印度群岛逸生。
  • 卡奇里瓜()果实比金泡瓜稍大,皮色多样,皮薄肉薄。产于印度拉贾斯坦邦,可作蔬菜或调味品食用。
  • 提比什瓜()产于苏丹,吃法类似黄瓜。
  • 越瓜()也叫菜瓜、稍瓜、梢瓜、白瓜、生瓜、艮瓜。产于东亚,作蔬菜食用。品种举例:八棱脆、黑皮棱子酥。
  • 酸越瓜()产于印度,与越瓜类似。有学者将酸越瓜与越瓜合并为一群。[4]
  • 香瓜()也叫果瓜、甘瓜、真桑瓜,中国古籍记载的甜瓜多为此类。瓜皮颜色黄色、白色或绿色,瓜肉白色或青绿色。品种举例:乐平雪梨瓜、亭林雪瓜、美浓瓜、黄金瓜、王海瓜。
  • 可能对应中国俗称的酥瓜、麻瓜。果实梨形,瓜皮有斑纹,瓜肉绿色或橙色,瓜瓤橙色。产于东亚。有学者将此栽培群与香瓜合并为一群。[4]品种举例:韩国的成欢真瓜(),中国的芝麻酥、蛤蟆酥、甜掉牙、冰糖子。

厚皮亚种或长毛亚种:

  • 可能对应中国俗称的面瓜、老面堆。虽然此栽培群在形态学上属于薄皮(短毛)亚种,但是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它是厚皮(长毛)亚种的原始类型。[5]成熟时瓜肉松软呈粉质,甜度不高,瓜皮容易开裂。[6]印度当地称其为噗瓜(印地語,),意思是“开裂”。
  • 蛇越瓜()也叫亚美尼亚黄瓜(),果实很长,吃法类似黄瓜。大多数蛇越瓜属于厚皮(长毛)亚种,印度产的属于薄皮(短毛)亚种。[5]
  • 洋越瓜()与蛇越瓜类似,但果实较短,长度在直径的三倍以内。[7]来自于阿拉伯语(、或),[7]但在阿拉伯语中这个词既可以指较短的洋越瓜又可以指蛇越瓜。[8]有学者将洋越瓜与蛇越瓜合并为一群。[4]品种举例:卡罗塞洛()、梅隆切洛()。
  • 口袋香瓜()大小如橙子,瓜皮香味浓郁且有花纹;瓜肉薄,通常不香也不甜。
  • 印度甜瓜()果实椭圆形,瓜肉、瓜瓤一般为橙色。产于印度中部。
  • 热瓜蛋()果实卵形、球形或扁球形,瓜肉多为绿色,也有橙色和白色。产于新疆中亚和印度。品种举例:黄蛋子(俄語:英語:)、卡拉其里甘。
  • 夏甜瓜()果实卵形、椭圆形或棒形,种子缺少胶质层包裹。产于中国西北土耳其之间的亚洲地区。主要类型有:
    • 凤梨甜瓜()瓜皮常为土黄色,有网纹,如埃及的杜吉凤梨瓜()、以色列的约克内阿姆凤梨瓜()。
    • 密极甘哈密瓜()瓜皮黄绿色带有深绿色斑纹,有网纹。
    • 长棒子哈密瓜()形状较长,瓜皮有纵纹、有网纹。
    • 可能对应新疆的可口奇哈密瓜,无纵纹,常有网纹。
    • 此外新疆还有纳西甘哈密瓜、伯克扎德哈密瓜、白皮哈密瓜。[4]
  • 冬甜瓜()果实通常球形,瓜皮通常无纵沟、无斑纹,瓜肉青绿色,种子缺少胶质层包裹。主要类型有:
    • 蜜露甜瓜(),瓜皮光滑洁净,如昂蒂布白瓜(,即狭义的蜜露瓜)、白兰瓜
    • 伯爵甜瓜()即阿露斯系蜜瓜(),瓜皮密布网纹,如静冈皇冠蜜瓜。
    • 新疆的伽师瓜可能属于此类。[4]
  • 卡萨巴甜瓜()与冬甜瓜类似,但果实梨形,瓜皮有皱纹但无纵沟、无网纹。产于西亚和中亚。品种举例:金黄美人()、克伦肖()等。
  • 西班牙甜瓜()与卡萨巴甜瓜类似,但果实椭圆形或卵形。品种举例:蟾蜍皮甜瓜(西班牙語:)、金丝雀甜瓜西班牙語:)等。
  • 麝香甜瓜()与其他厚皮甜瓜相比,有一股浓郁的异香。果实球形、扁球形或卵形,瓜皮一般有纵沟或纵纹,瓜肉一般为橙色。主要类型有:
    • 深沟麝香甜瓜()瓜皮有深纵沟。品种举例:白底普雷斯科特()、桌上趣味()。
    • 浅沟麝香甜瓜()瓜皮有浅纵沟。品种举例:翁夫勒糖瓜()、美国凤梨瓜()。
    • 夏朗德型甜瓜()瓜皮有绿色纵纹,瓜肉橙色。
    • 哈奥根型甜瓜()瓜皮有绿色纵纹,瓜肉绿色。
    • 美西甜瓜()瓜皮密布网纹,纵沟不明显,果实中间的空隙小。
    • 美东甜瓜()瓜皮密布网纹,纵沟明显,果实中间的空隙大。
    • 托斯卡纳甜瓜()瓜皮密布网纹,纵沟明显,果实中间的空隙小。

非正式分类

甜瓜按照功用可分为野生型、观赏型、蔬菜型、水果型:[4]

  • 野生型肉少味淡,不堪食用,包括马泡瓜()和金泡瓜()。
  • 观赏型有美丽的花纹和浓郁的香气,用于观赏把玩,包括口袋香瓜()。
  • 蔬菜型甜度低,包括卡奇里瓜()、提比什瓜()、越瓜()、酸越瓜()、蛇越瓜()、洋越瓜()和。
  • 水果型即通常所说的甜瓜,甜度高或中等,当做水果食用,包括剩下的栽培群。

水果型甜瓜可进一步分为:

  • 东亚甜瓜为薄皮亚种(學名C. melo subsp. agrestis)的水果型甜瓜,产自东亚地区,包括香瓜()和酥瓜(),以香瓜为主。
  • 蜜瓜为厚皮亚种(學名C. melo subsp. melo)的水果型甜瓜,主要产自新疆、中亚、西亚、欧美和日本,甜度一般比东亚甜瓜高。
    • 哈密瓜是指新疆、中亚盛行的热瓜蛋()、夏甜瓜()、冬甜瓜()等栽培群的蜜瓜,以夏甜瓜为主。[4]台灣亦進行哈密瓜生產育種,培育出新世紀等本土品种。
    • 台灣俗稱的洋香瓜主要包括麝香甜瓜()和冬甜瓜()這兩類在歐美、日本十分流行的蜜瓜以及它們與其它栽培群雜交的品種。[3]按照瓜皮的外觀,洋香瓜又可分為兩大類光皮洋香瓜和網紋洋香瓜。[9]
      • 光皮洋香瓜主要包括:
        • 冬甜瓜中的蜜露甜瓜(),瓜肉绿色,如蜜世界。
        • 蜜露甜瓜与其它类型杂交的品种,如诱惑甜瓜(,蜜露甜瓜与麝香甜瓜杂交的品种,瓜肉橙色[10]
        • 香瓜(薄皮甜瓜)與蜜瓜(厚皮甜瓜)雜交的品種,如伊麗莎白瓜(,瓜肉白色)、王子蜜瓜(,瓜肉橙色)。[4]
      • 網紋洋香瓜主要包括:
        • 麝香甜瓜的網紋類型(美西甜瓜、美東甜瓜、托斯卡納甜瓜等),瓜肉橙色。
        • 冬甜瓜中的伯爵甜瓜/阿露斯系蜜瓜(),瓜肉綠色。
        • 夏甜瓜中的鳳梨甜瓜(),瓜皮黃色,網紋相對稀疏,瓜肉颜色多样,如聖胡安甜瓜()。
        • 以上類型之間或與其它類型雜交的品種,如夕張王蜜瓜(,伯爵甜瓜與麝香甜瓜雜交的品種,瓜肉橙色)、安第斯蜜瓜(,血統複雜,瓜肉綠色)、加利亞甜瓜(,瓜肉绿色)。

遗传學

野生甜瓜一般雌雄异花同株。栽培甜瓜雌雄异花同株或雄花两性花同株,少数品种只有两性花。[3]它们不与西瓜黄瓜南瓜或西葫芦杂交,但是物种内的品种经常杂交[11]。 其基因组在2012年首先测序[12]

营养學

香瓜营养豐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灰分、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维生素E、钙、磷、钾、钠、镁、铁、锌、硒。

  1. 消暑生津:香瓜含大量碳水化合物及柠檬酸等,且水分充沛,可消暑清热、生津解渴。
  2. 营养保健:香瓜中的转化酶可将不溶性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蛋白质,能帮助肾脏病人吸收营养。
  3. 保护肝脏:香瓜蒂中的葫芦素B能保护肝脏,减轻慢性肝损伤。
  4. 功效:消暑热,解烦渴,利小便。
  5. 香瓜子:有清热解毒,利尿驱虫作用。可治肠痈、肺痈。
  6. 香瓜蒂:香瓜蒂苦寒有毒,能催吐。香瓜蒂外用主治鼻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參見

参考文献

  1. .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Kew Science. [2020-11-29] (英语).
  2. Kerje, T.; Grum, M. . Acta Horticulturae. 2000-03, (510): 37–44. ISSN 0567-7572. doi:10.17660/actahortic.2000.510.5.
  3. Pitrat, Michel. . Grumet, Rebecca (编). . Plant Genetics and Genomics: Crops and Model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25–60. ISBN 978-3-319-49332-9. doi:10.1007/7397_2016_10 (英语).
  4. 林德佩. . 中国瓜菜. 2012, 25 (5): 42-46. doi:10.16861/j.cnki.zggc.2012.05.012.
  5. Zhao, Guangwei; Lian, Qun; Zhang, Zhonghua; Fu, Qiushi; He, Yuhua; Ma, Shuangwu; Ruggieri, Valentino; Monforte, Antonio J.; Wang, Pingyong. . Nature Genetics. 2019-11, 51 (11): 1607–1615. ISSN 1546-1718. doi:10.1038/s41588-019-0522-8 (英语).
  6. Manohar, S. H.; Murthy, H. N. .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12-12-04, 148: 74–82. ISSN 0304-4238. doi:10.1016/j.scienta.2012.09.025 (英语).
  7. Janick, J.; Paris, H. S.; Parrish, D. C. . Annals of Botany. 2007-09-19, 100 (7): 1441–1457. ISSN 0305-7364. PMC 2759226. PMID 17932073. doi:10.1093/aob/mcm242.
  8. Paris, H. S. .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12-01-01, 59 (1): 31–38. ISSN 1573-5109. doi:10.1007/s10722-011-9664-y (英语).
  9. . 農業知識入口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08-10-22 [2021-01-28].
  10. . Specialty Produce. [2021-01-28].
  11. Martin Anderson, Texas AgriLife Extension Service. . tamu.edu.
  12. Jordi Garcia-Mas.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72–11877. doi:10.1073/pnas.1205415109.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甜瓜分類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