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荔枝
番荔枝(學名:),又稱佛頭果、釋迦、释迦果、亚大子(指其果实)、亚大树(指果树)、林檎(广东潮汕地区)、唛螺陀(广西)、洋波罗(广西龙州)、假波罗(广西凭祥,因其外形与结构都酷似广西特产水果菠萝蜜)、番鬼(紅毛)荔枝(廣東粵語區、香港、澳門)、麻窝楂(云南德宏)[1]等,为番荔枝科番荔枝屬多年生半落葉性小喬木植物。多种植做经济作物,果肉白而甜。
番荔枝 | |
---|---|
![]() | |
果实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木兰类植物 Magnoliids |
目: | 木兰目 Magnoliales |
科: | 番荔枝科 Annonaceae |
属: | 番荔枝属 Annona |
种: | 番荔枝 A. squamosa |
二名法 | |
Annona squamosa L., 1753 | |
生長分佈
原產於熱帶美洲的釋迦,多栽種於熱帶地區,目前全世界臺灣栽植最多。在臺灣,釋迦大多分佈於東部及南部,尤其以臺東所種植的釋迦最多,品質最為優良。據農業年報統計,迄2015年止,全臺栽植面積為5,800公頃,其中臺東縣約為5,750公頃,占全臺栽植總面積之99%,故臺東縣為全臺釋迦之主要盛產地。自2005年開始,中國開放台灣水果外銷,釋迦一直是台灣外銷中國的第一名,而且數量逐年上升,農民收益明顯增加,近5年來越來越多釋迦農戶擴大生產面積,到2017年底,台東縣的釋迦生產面積又增加了200公頃。
型態外觀

釋迦樹莖高3—5公尺,枝葉細密且低垂。單葉,互生無托葉,葉子正面深綠色反面為灰綠色。花單生,附生於葉腋或枝端,4至9月開放,花瓣3枚呈橢圓長形,顏色淡綠花身下垂,散發濃厚的果香。果實為聚生果,果皮表面呈圓形、心臟形、橢圓形或圓錐形,未熟果表為深綠色,成熟果實呈現淺綠色或綠黃色,形狀神似荔枝,故原名番荔枝,又因為果皮突起形似頭部,因此別名「釋迦」。「釋迦」之名另有一說應來自印尼語srikaya,荷蘭人自印尼引進時臺灣人採用臺灣語音譯稱呼此果。釋迦種子為黑褐色橢圓形狀,光滑堅硬;果肉雪白口感綿密,香甜又帶點微酸。
也因為此種水果果皮突起形似頭部,臺灣人通常在前往佛寺或宮廟拜拜時,不會選用此種水果為供品,認為會對神明及佛菩薩大不敬。
歷史
種植
釋迦適宜生長在砂質土、壤土或構造及排水良好的粘質壤土,因其根比一般果樹為淺,但土壤深度在1公尺左右最為理想。釋迦的理想酸鹼度(pH)為6.0-6.5之間,在此範圍內,土壤中有效性營養元素最容易被植物利用。由於釋迦喜愛溫暖乾燥的環境,秋冬低溫容易下霜雪處就不適合栽培釋迦且不利果實的產期調節;且釋迦根淺且枝葉較脆弱,容易因強風吹動使植株搖動,引起根部的損傷,忌諱栽種於向風及海邊風大處。
採收
釋迦硬熟期適時採收的標準,須檢視果實表面的鱗目、色澤及鱗溝展開程度來判定成熟度。當鱗溝微裂,呈現奶黃色時,表示已可採收。如果實成熟度不足便採下,釋迦果會無法正常軟熟,而無商品及食用價值,如果實過熟,則容易快速軟熟,造成損失。
營養
釋迦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維生素C、鉀、鈣、鎂、磷等,營養價值相當高。而且因熱量極高,可以有效的補充體力,並且具有養顏美容,強健骨骼、增強免疫力等多樣功能,所以無論正餐或是水果都非常合適。但因其糖分極高,減肥和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營養分析於佛羅里達、菲律賓和新南威爾斯大學。參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每100 g 成熟釋迦可食部份的營養 | ||||||||||||||||||||||||||||||||||||||
---|---|---|---|---|---|---|---|---|---|---|---|---|---|---|---|---|---|---|---|---|---|---|---|---|---|---|---|---|---|---|---|---|---|---|---|---|---|---|
|
保存
採收下的釋迦果建議保存在涼快、遮蔭、通風處,理想的溫度為的是20℃,約5—7天後開始軟熟。長程運輸需以冷藏櫃保持12℃或以乙烯吸收劑保鮮可維持10—15天(旺來釋迦Atemoya溫度可降至5℃以上)。釋迦果未軟熟前絕不可放入冰箱冷藏,否則將變成啞巴果變黑變硬。
藥用價值
釋迦種子、葉片、樹皮均含有生物鹼,可治療赤痢。釋迦種子含有黃色乾性油,可以用來殺蝨洗髮。葉片磨成粉末可治療癬疥及做為拔膿劑。 但是,根據台灣學者的研究,若食用種子、葉片、樹皮等Acetogenin含量多的位置,可能會導致非典型巴金森病,此種物質會造成粒線體斷裂與細胞凋亡。
参考文献
- 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注释
- 李美斌. . 云南网. 春城晚报·新芒市. 2011年10月14日 [2017年7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0月15日).
麻窝楂是芒市人对这种水果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