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恩

白永恩荷蘭語1915年10月1日-2002年1月2日),荷蘭遣使會神父,在臺灣臺北市士林區天母創立聖安娜之家以收容智能不足兒童。

白永恩
原文名
性别
出生(1915-10-01)1915年10月1日
 荷蘭林堡羅爾達倫
逝世2002年1月2日(2002歲-01歲-02)(86歲)
臺灣
职业神父
信仰天主教

生平

白永恩神父於1915年生於荷蘭羅爾達倫小鎮[1],生日10月1日[2],1946年到北京與天津一帶傳教[1],參加聖母軍濟助貧病[3],1951年到臺灣[4][5][6],先在石牌臺北榮民總醫院牧靈[7],擔任教廷駐華大使館新聞處主任[8]

遣使會到臺灣後便由羅文思等在宜蘭縣興建教堂、辦幼稚園、造漁船、照顧小兒痲痺病童、設文聲復健院、聖方濟安老院等社福工作[9]。1971年11月28日,白永恩在天母天主教聖母堂發現一名多重障礙棄嬰,這是他第一個收養的孩子,開啟他建立收容場所的心願[8]。他向教會借來四位修女[10],1972年12月28日創辦聖安娜之家[11],地點為天母教堂旁的租地[10]

曾有人問白神父,為什麼對這群異國孩童特別關心,他就說自己有色盲,所以他只看到孩子的需要,卻看不到種族、膚色[7]。一次,女院童江書頤因心藏病開刀後併發肺炎不治,他就傷心好幾天,還把其照片放在臥房櫃上,日夜觀看思念[2]。院童的壽命也不常,1982年報導,成立十年來,累積達八百名院童,但是最後病情稍微好轉而能離開的僅有廿名[6]

聖安娜之家收容的院童智商皆不到20,大多數患有蒙古症、水腦症、苯粡尿症、腦膜炎及先天性甲狀腺機能障礙病,並因而導致嚴重的智力及肢體殘缺[6]。因他們大小便無法自理,工作人員只得用尿布包裹,導致洗衣機因過度使用常壞、曬衣場上總是曬滿衣服,以院方單薄的人力,負擔極大[10]。在1982年每月就需新台幣廿五萬元[6]。1985年12月17日中國信託大樓,由白永恩率領院內數位教師院童、ICRT顧問奎克與中國信託總經理辜濂淞共同主持耶誕樹點燈儀式,由ICRT以稱為「點燃生命之火」的方式來募集捐款給聖安娜之家[12]。但此慈善活動,卻遭致外界獨厚聖安那之家的非議,因向臺灣公眾募款的不快,加上申請募款活動的手續太麻煩,白神父寧願每兩年回家鄉,以三義鄉木雕在外國作義賣[10]

當時天母住有一些社會地位高的外籍人士,白永恩還參加了臺灣外籍人士在1980年12月6日成立的老台灣俱樂部(Taiwan Old Timers),成員還有沃爾夫岡·克洛爾[5]。1980年代末,美國長大的楊壽華回臺灣接掌開在天母東路78號的犁榭西餐廳(Irene's Lounge),發現許多來到餐廳的外國人多是聖安娜之家的志工,在了解聖安娜之家工作的意義與困難後,她決定成為贊助者,每年十月支援義賣園遊會、泥漿大賽[13]。當時1991年開始,天母東路的犁舍酒吧(Pig & Whistle)的黃蓓蕾在天母舉行每年一次泥漿大賽,參賽者要在游泳池大的泥漿池拔河、揹人賽跑、打拳擊、疊羅漢,其所有收入捐給聖安娜之家,吸引外國人前來,如當年ICRT音樂節目主持人Tony Tylar被以六萬元的價格丟進泥漿池博君一粲[14]

1990年代初,隨著毒品氾濫,嗑藥的未婚少女生所生的嬰兒也受影響,由未婚媽媽之家送來聖安娜之家的智能不足的嬰兒增多[15]。白神父就捐出自住宿舍,並向外搭建出五十坪空間來容納院童,後經由議員林瑞圖、許淵國、社會局長陳菊協助才免於因違建拆除[16]。1992年末,白永恩高齡八旬的姊姊從荷蘭來臺灣,要弟弟回故鄉修習,但被他以孩子無人照顧拒絕[10]。到1993年7月,每月花費已達到六七十萬元,白永恩雖罹患喉癌身體衰弱,依然回去荷蘭募款[4]

1994年4月9日,教廷駐中華民國大使尤雅士見證下,由台北教區總主教狄剛轉頒十字勛章給白永恩、滿濟世這兩位神父及文芳濟修女[3]

1995年,白永恩又因身體不適住進市立陽明醫院治療,還因骨質疏鬆症無法行走,由聖安娜之家的柯德蘭修女和義工楊淑珠等人照顧[2]。2002年1月2日,白老神父去世,同月10日石牌天主堂舉行告別禮,同日安葬於三峽天主教公墓[7]。 同年,由神父文雅德接下聖安娜之家責任[13]

白永恩最大心願是在臺灣開設第二個聖安娜之家,2013年9月29日,高雄聖安娜之家在苓雅區三多二路與和平二路口成立[8]

參考

  1. 沈長祿. . 《聯合報》. 1996-07-21 (中文(台灣)‎).
  2. 沈長祿. . 《聯合報》. 1995-10-01 (中文(台灣)‎).
  3. 梁玉芳. . 《聯合報》. 1994-04-10 (中文(台灣)‎).
  4. 沈長祿. . 《聯合報》. 1993-09-22 (中文(台灣)‎).
  5. 蘇英芬. . 《聯合報》. 1982-04-27 (中文(台灣)‎).
  6. 翁玉華. . 《民生報》. 1982-10-20 (中文(台灣)‎).
  7. 薛桂文. . 《民生報》. 2002-01-10 (中文(台灣)‎).
  8. 呂素麗. . 《中國時報》. 2013-09-30 [2020-05-08] (中文(台灣)‎).
  9. 王燕華. . 《聯合報》. 2013-10-14 (中文(台灣)‎).
  10. 袁子倫. . 《民生報》. 1993-01-06 (中文(台灣)‎).
  11. 歐陽元美. . 《聯合報》. 1974-01-16 (中文(台灣)‎).
  12. . 《聯合報》. 1985-12-18 (中文(台灣)‎).
  13. 牛慶福. . 《聯合報》. 2002-07-31 (中文(台灣)‎).
  14. 吳仁麟. . 《聯合晚報》. 1992-04-26 (中文(台灣)‎).
  15. 袁子倫. . 《民生報》. 1994-04-30 (中文(台灣)‎).
  16. 董智森. . 《聯合報》. 1995-04-27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