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是影響肌肉的長期炎症[1],其症狀包括疹,以及肌肉隨時間的日益無力[1],可能是突然發生,也可能是在數個月內病情發展所出現[1],其他症狀包括肌肉無力、體重減輕、發燒、肺部感染或是對光敏感[1]。併發症包括有皮膚及肌肉的鈣質沉著[1]。
皮肌炎 Dermatomyositis | |
---|---|
在幼年型皮肌炎的病患的指關節處有紅色的丘疹,稱為Gottron氏丘疹 | |
症状 | 皮疹、肌肉無力、體重減輕、發燒[1] |
併發症 | 鈣質沉著、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1][2] |
常見始發於 | 四十到五十歲[3] |
病程 | 長期[1] |
肇因 | 不明[1] |
診斷方法 | 依症狀、血液試驗、肌電圖、肌肉活檢判斷[3] |
相似疾病或共病 | 多發性肌炎、包涵體肌炎、硬皮病[3] |
治療 | 藥物、物理治療、運動、熱療、矯形器、輔具、休息[1] |
藥物 | 皮質類固醇、氨甲蝶呤、硫唑嘌呤[1] |
盛行率 | 每年每十萬人有一名[3]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风湿病学 |
ICD-10 | M33.033.0-M33.133.1 |
ICD-9-CM | 710.3 |
DiseasesDB | 10343 |
MedlinePlus | 000839 |
eMedicine | 332783、1064945 |
Orphanet | 221 |
皮肌炎的病因不明[1],目前醫學理論將其歸類在自體免疫性疾病或是病毒感染的結果[1]。皮肌炎是一種炎性肌病[1]。診斷會依症狀、血液試驗、肌電圖及肌肉活檢來判斷[3]。
皮肌炎無法治癒,不過治療可以改善其症狀[1]。治療方式包括藥物、物理治療、運動、熱療、矯形器、輔具及休息[1]。一般會使用皮質類固醇類的藥物,若效果不佳,也可以配合氨甲蝶呤或硫唑嘌呤使用[1]。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也可以改善症狀[1],大部份的人在治療後症狀有改善,有少數是在治療後完全沒有症狀[1]。
每年每十萬人會有一人罹患皮肌炎[3],多半出現在四十多歲到五十多歲的婦女,其罹患比例較同年齡的男性要高[3],,不過任何年齡都可能罹患皮肌炎[3]。1800年代首次有針對皮肌炎的描述[4]。
註:香港藝人魯芬死於皮肌炎
參考資料
- . GARD. 2017 [13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5 July 2017) (英语).
- Callen, Jeffrey P.; Wortmann, Robert L. .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006-09-01, 24 (5): 363–373. ISSN 0738-081X. PMID 16966018. doi:10.1016/j.clindermatol.2006.07.001.
- . NORD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 2015 [13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February 2017).
- Dourmishev, Lyubomir A.; Dourmishev, Assen Lyubenov. .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9: 5. ISBN 9783540793137. (原始内容存档于8 September 2017l) (英语).
本条目引用的公有领域材料来自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的文档《NINDS Dermatomyositis Information Page》 (查询于2016-12-12)。
外部連結
分類 | |
---|---|
外部資源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