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语

短语英語:),又称词组,是指一个或多个词组成的,具有中心词的语法性质,内部成分在语义句法上都能搭配,但可能未形成完整命题,也没有語調的一种语法单位[1]通常一个短语可以是词的任意聚合,故一个词也可以组成短语乃至句子。

分类

结构分类

X'理论中的基本短语结构
XP[2]
[3]
标定语

(Specifier)

X'
附加语

(Adjunct)

X'
补足语

(Complement)

中心语

(Head)

在语法分析中,任何短语都可以根据短语的中心语(head)判断短语类型。中心词的词类用于命名短语类型,如以名词为中心语的短语即名词短语(NP);换言之,中心词的语法性质决定了短语的语法性质。X'结构中,短语呈可扩张的多层树状结构,它里面的空位可以嵌套其他任何合法的短语、乃至语素[4][5][6][7]

常见的短语类型有:[1][8][9][10][11]

  • 名词短语(noun phrase, NP):也称名词性短语,以名詞为中心语的短语。代词包含在名词里面。单个名词在句法分析中也常直接视为一个名词短语,如「小明」。
    • 并列短语(NP+NP):联合短语的一种,表并列,如「今天和明天」。
    • 定中短语(AP/DET+NP v.v.):偏正短語的一种,表修饰,中心语为名词,如「开心的事」「一个人」。
  • 动词短语(verb phrase, VP):谓词性短语的一种,即以动词为中心语的短语。
    • 述賓短語(V+NP v.v.):专指动词谓语(中心语)带宾语(补足语)的短语,如 beated the man、「打人」。在X'结构中,二者在短语结构中处于同层,依据二者顺序,可以分为中心词前置(head-initial)和中心词后置(head-final)两类,汉语、英语等属于前者;日语等属于后者,如「」。
    • 状中短语(V+AdvP v.v.):偏正短语的一种,表修饰,中心语为动词,如「狠狠地打」。
    • 连动短语(VP+VP):联合短语的一种,表递进,如「讨论表决」。
  • 形容词短语(adjectival phrase, AP):谓词性短语的一种,即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短语,如 full of toys. 形容词短语也可以并列。
  • 副词短语(adverbial phrase, AdvP):以副詞为中心语的短语,如 very carefully.
  • 介词短语(PP):分为前置词短语(prepositional phrase)或后置词短语(postpositional phrase),因语言类型而异。汉语英语等为前置词,日语、韩语等为后置词。如汉语「向东」,英语 toward the east,日语「」。

其他类型的短语有:

  • 主謂短語(NP+V/AP/NP):汉语常见的短语类型,二者呈陈述关系。如「粮食丰收」(NP+V)、「阳光灿烂」(NP+AP)、「明天星期日」(NP+NP)。但在其他很多语言里,主谓短语一般直接分析为句子,不视为短语。在生成文法X'结构当中,主谓短语,尤其是名动短语(NP+V)常常视作一个扩张动词短语(VP)的组成部分。
  • 述補短語(V+VP/AdvP/etc.):与状中短语类似,动词中心语后面带动词或副词等补语的短语。如「写完」「写得好」。汉语、英语里非常常见,但其他语言里不一定有,如日语当中「写完」使用复合动词「」表示。

而在传统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中,短语就是句子当中显现的若干个词的组合,不假设可扩张的嵌套结构,也不允许单个词组成短语。如在句子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中,一般只将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兼语短语、联合短语(并列短语、连动短语)、偏正短语(定中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等显在词组形态认定为短语的基本结构。[1]

功能分类

一些现代语法理论引入了一些功能分类,这些分类中短语的中心语可以是某个功能词,这些功能词在理论上甚至不需要在句子中显现明确的形态。如将短语 the man 的中心语认定为冠词 the 而非名词 man,进而将短语归类为限定词短语(determiner phrase,DP)而非名词短语(NP)。当没有显性限定词时,理论上会使用一个空(隐式)限定词。[12][13][14][15]

又如屈折短语(inflectional phrase,IP 或 InflP),这种短语属于理论假设层面的短语,它以功能性的屈折语素(INFL)为中心语,而动词则为补足语。有时屈折语素会呈隐性;否则就会呈现为动词活用,表达各种语法范畴[16]照此分析,所有句子首先都是一个屈折短语。依据屈折语素的不同,屈折短语还可以分为:

  • 时态短语(tense phrase,TP):以表时态(Tense)语法范畴的屈折语素为中心语。
  • 体貌短语(aspect phrase,AspP):以表体貌(Aspect,完成、进行等)语法范畴的屈折语素为中心语。
  • 一致短语(agreement phrase,AgrP):Agr 在理论上用来表示与主语达成一致的屈折语素,一致短语以这一屈折特性为中心语。有些语言的动词可能会与宾语形成一致,故也有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一致短语(AgrOP,AgrDOP,AgrIOP)。

等等。批评意见认为屈折短语缺乏普遍性,有些仅在少数几种语言出现。[17]

此外还有话题短语(topic phrase,TopP)和焦点短语(focus phrase,FocP),这些短语将句子中的话题标记或焦点标记作为中心语。

其它分类

根据短语结构中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短语分为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简单短语的内部只有两个词,单一语法结构关系;复杂短语的内部有多个词,并且词与词的结构层次和语法关系都比较复杂,通常作分层拆分分析。

短语从结构凝固性看大致可以分为固定短语和非固定短语。固定短语指结构比较固定的惯用的短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短语内部的词及其次序一般都不能变动。固定短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内部各词往往不能再作字面上的个别解释。这种固定短语也称为熟语(ideomatical phrase),在语法分析中常作为单个词来处理。专有名词也是一种固定短语,通常也作单个名词处理。[1]

从独立性来看则可以分为自由短语和黏着短语,自由短语可以单独成句,黏着短语则不行。[1]

语言类型学

语序

语言类型学上对于语序的考察,基本是对不同类型的短语里面中心语成分与补足语成分前后顺序,亦即所谓中心语参数(head parameter)的考察[5],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基本语序(SVO etc.)的考察。语言类型学主要关注基本语序当中动词短语(VP)的谓语 V(中心语)与宾语 O(补足语)的前后之分,分为中心语前置型(head-initial)和中心语后置型(head-final)。SVO语序的语言就属于中心语前置型,如汉语英语等;SOV语序的语言则属于中心语后置型,如日语韩语土耳其语等。[18][19]

中心语参数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类型的短语,如:[19]

  • 介词短语(PP,PREP+NP 或 NP+POSTP):介词有前置詞(preposition)或後置詞(postposition)之分。前置词置于名词之前,汉语英语等为前置词型语言,日语韩语等为后置词型语言。如汉语「向东」,英语 toward the east,日语「」。
  • 定中短语(NP,AP/DET+NP v.v.):形容词、限定词等修饰语与名词短语的前后之分。如汉语、英语等为修饰语在前,泰语等为修饰语在后。
  • 并列短语(NP,NP+NP):具体到固有名词与普通名词的前后之分,如汉语、日语等一般为「固有名词-普通名词」,泰语、越南语等一般反之,英语则二者兼有。如汉语「北京大学」,泰语 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ธรรมศาสตร์(Mh̄āwithyālạy ṭhrrmṣ̄ās̄tr̒,「大学 法政」,泰国法政大学),越南语 (,河内国家大学),英语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墨尔本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等。
  • 状中短语和述补短语(VP,V+AdvP v.v.):动词短语当中动词与副词的前后之分。汉语和英语等都是两者兼有,日语则只有状中顺序。
  • 形容词短语(AP,AdvP+A v.v.):形容词短语当中形容词与副词的前后之分。汉语、英语等一般是「副词-形容词」,泰语等一般反之。

西尔弗斯坦名词短语等级

西尔弗斯坦名词短语等级(Silverstein hierarchy)是一种以有生性定指性排列的倾斜等级。大致如下:[20]

代词 名词
┌──────┴──────┐ ┌───────┴───────┐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 第三人称 > 固有名词/亲族 > 人类 > 动物 > 非动物
┌───┴───┐
自然现象 > 抽象名词/地名

这一等级可以涵盖非常多的语言现象。提出者迈克尔·西尔弗斯坦认为等级越高,名词短语就越容易取施事;反之,则更容易取受事。[21]比如日语里面,等级高的名词短语作主语的主动句被动句要自然;反之,则取被动句更自然一些。[19]也有意见认为等级越高的与说话者的关系越近。[22][23][24]

这一等级也能体现部分作格性。如瓦隆戈语当中,等级越高名词短语就越容易呈现主宾格配列,反之则越容易呈现作通格配列[19]

参见

註釋

  1. 黃伯榮 & 廖序東 (2002)
  2. X 由中心语的词性确定。邓思颖 (2000)
  3. 分支的左右两侧分布不唯一,可左右调换,因语言而异。邓思颖 (2000)
  4. Chomsky (1970)
  5. 邓思颖 (2000)
  6. Geeraerts & Cuyckens (2007)
  7. 何元建 (2011)
  8. Finch (2000)
  9. Kroeger (2005)
  10. Miller (2011)
  11. Sobin (2011)
  12. Brame (1982)
  13. Szabolski (1983)
  14. Hudson (1984)
  15. Abney (1987)
  16. O'Grady, Dobrovolsky & Katamba (1996)
  17. Webelhuth (1992:210)
  18. 柴谷方良 (2002)
  19. 角田太作 (2009)
  20. Silverstein (1976)
  21. Silverstein (1976)
  22. Dixon (1979)
  23. Zubin (1979)
  24. Wierzbicka (1979)

参考文献

  • Chomsky, Noam. . Jacobs, R.; Rosenbaum, P. (编). . Waltham: Ginn. 1970: 184–221.
  • Dixon, R. M. W. . Language. 1979, (55): 59-138.
  • Finch, G. .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 Geeraerts, Dirk; Cuyckens, Hubert.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7. ISBN 0-19-514378-7.
  • Kroeger, Paul.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Miller, J. . London: Continuum. 2011.
  • O'Grady, William; Dobrovolsky, Michael; Katamba, Francis. third. Longman. 1996: 191. ISBN 0-58-224691-1.
  • Silverstein, Michael. . Dixon, R. M. W. (编). .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76.
  • Sobin, N. .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11.
  • Webelhuth, Gert. . OUP. 1992.
  • Wierzbicka, A. . Studies in Language. 1979, (3): 313-83.
  • Zubin, D. . Givón, T. (编). .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 柴谷方良. 生越直樹 , 编. . シリーズ言語科学4. 東京: 東京大学出版会. 2002: 11–48.
  • 角田太作. 改訂版. 東京: くろしお出版. 2009.
  • 邓思颖. . 当代语言学. 2000, 2 (3): 138-154.
  • 何元建.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黃伯榮; 廖序東 (编).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7页. ISBN 7-04-010640-X.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