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板
起源
中國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稱為俎,形如几案,多为木制,少有铜铸,长方形,两头有足。先秦时也是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2] 這種俎亦傳至其他漢字文化圈地區。日本的俎自平安時代起出現了一種表面彎曲的形制。
制作材料
古代有石砧板、木砧板,还有木制漆饰和青铜铸造的,但其砧面多以长方形为主。普通黎民百姓使用的是简朴的石或木砧板,帝王贵族、富贾豪绅则使用华丽的木漆砧板或特制的青铜砧板。 最近科技進步,更出現鈦砧板
文物
- 日本泉屋博古馆收藏有一件饕餮纹俎,几面作长方形,中间微微凹陷,面上四周为蝉纹,两端为夔纹,两壁形足侧面为饕餮纹。通高18.8厘米。
- 1933年,曾在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的一建青铜俎,长33.4厘米,宽17厘米,高18.2厘米。两头微翘,砧面有4个对称的“十”字形镂孔。
- 1978年,在河南淅川春秋晚期的楚墓M2的发掘中侧过出土一件青铜俎,高24里面,俎面和四足均有矩形镂孔。
脚注
- 砧板,注音:ㄓㄢ ㄅㄢˇ;拼音:zhān bǎn[1]
参考
- 教育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05).
- . 人民日报. 2000-11-23 [2014-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