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马·安德烈耶维奇·库里亚特尼克

福马·安德烈耶维奇·库里亚特尼克俄語:-1478年1月17日),库里亚特尼克意译为小气鬼,原名福马·安德烈耶维奇·波萨克诺俄語:)。波萨克诺家族成员,安德烈·波萨克诺之子,亦是该家族最后一任家主,外公是前帕萨德尼克瓦西里·费奥多罗维奇·卡齐默。第139任与最后一任诺夫哥罗德帕萨德尼克(1475-1477年,1477年-1478在位)[1]

福马·波萨克诺在一连串的政治动荡后被拱上帕萨德尼克之位,当时诺夫哥罗德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对内有以前市长伊撒·安德烈耶维奇·波列茨基的遗孀玛尔法·波雷茨卡娅为首的的帕萨德尼克派与亲莫斯科以莫斯科大公国驻诺夫哥罗德督军瓦西里·叔伊斯基为首的帕可诺斯派在维彻中恶斗,帕萨德尼克沦为橡皮图章。他上台后面对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一开始采取中立态度,在1477年,在玛尔法·波雷茨卡娅支持下,福马决定加入帕萨德尼克派一方,更行刺叔伊斯基,导致伊凡三世发动战争,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福马投降后被伊凡三世下令斩首,两子绞死,家中女眷进修道院为尼[2][3]

早年

福马·波萨克诺出身自诺夫哥罗德名门波萨克诺家族,在1418年该家族出了第一位帕萨德尼克瓦西里·波萨克诺,此后六十年间都一直是大诺夫哥罗德望族,其父安德烈·波萨克诺是一位民政官,祖父阿谢夫·波萨克诺是1440-1441,1447-1448年的诺夫哥罗德帕萨德尼克,母亲是有名的前帕萨德尼克瓦西里·卡齐默之女。福马·波萨克诺小时候母亲早逝,由玛尔法·波雷茨卡娅之妹克谢尼娅养育,由于继母克谢尼娅严肃,而玛尔法亦以性格暴烈闻名。在继母两姊妹的淫威下,福马·波萨克诺从小胆小怕事,战战兢兢。外公家族斯纳尼茨基家又与波列茨基家族波萨克诺家族一同支持德米特里·舍米亚卡对抗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因此其父母的婚姻是诺夫哥罗德三大家族结盟的重要纽带[4]

1471年,在第二次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战争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打败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制订《科罗斯廷条约》迫共和国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帕萨德尼克提莫菲·奥斯塔菲维奇(Тимофей Остафьевич)被愤怒的民众认为他丧权辱国,把他从公署拉出来殴死。他们拥戴了福马的二伯格里高里,但新市长格里高里仍然不同意继续对抗莫斯科大公国。1475年,一位名叫米哈伊尔·切平奥加(Михаил Чапинога)的平民又率众杀了新市长格里高里,表明不承认莫斯科大公对诺夫哥罗德的统治。这时候伊凡三世介入,亲莫斯科派的新贵族拥戴前市长提莫菲·奥斯塔菲维奇之子瓦西里杀害切平奥加。切平奥加之死令城民群情汹涌,他们冲入瓦西里的宅第杀害瓦西里,拥戴波萨克诺家族复位,福马被诺夫哥罗德市民拱上帕萨德尼克之位[5]

帕萨德尼克任上

1475年,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已经摇摇欲坠:外部有强大的立陶宛大公国卡尔马同盟莫斯科大公国,在地方的各民族不是亲天主教势力就是倒向莫斯科一方,形成各地事实上脱离诺夫哥罗德维彻控制,诺夫哥罗德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内部以帕萨德尼克派和帕可诺斯派在进行党争,福马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位的。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斯维尔德洛夫指出福马当时的权力可能只有坐在维彻主席位置上盖章,甚至不能否决两方的任何政令[6]。1477年2月,其堂兄米哈伊尔发动政变,将福马赶下台,就任帕萨德尼克。5月,玛尔法·波雷茨卡娅策动阴谋毒杀米哈伊尔,挟福马以帕萨德尼克之名清算亲莫斯科的帕可诺斯派。玛尔法·波雷茨卡娅将福马当作傀儡,并且行刺支持米哈伊尔上台的莫斯科督军叔伊斯基,引发莫斯科大公国北伐[7]。福马向汉萨同盟要求支援,因此由托马斯·库帕(Thomas Kuppa)率领来自英格兰、德意志和斯堪地那维亚地区的雇佣兵登陆诺夫哥罗德协防。莫斯科大公国动员四路大军开战,直指诺夫哥罗德,福马在整场战争中一直坚守诺夫哥罗德,并未出战[8]。1478年1月15日,诺夫哥罗德开城投降,伊凡三世决定严惩涉及叛乱的各大家族,男子处死,女子出家为尼。1478年1月17日早上,福马作为帕萨德尼克被判处斩首,立即执行,其两子亦在同日稍后被处决,家族绝嗣[9]

参考文献

  1. Зимин А. А. . Москва: Мысль. 1991: 122,124 (俄语).
  2. Алексеев Ю. Г. . Новосибирск: Сиб. отделение. 1991: 146–148 (俄语).
  3. Зимин А. А. . Москва: Мысль. 1991: 272 (俄语).
  4. Зимин А. А. . Москва: Мысль. 1991: 124 (俄语).
  5. Алексеев Ю. Г. .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Олега Абышко. 2019: 126 (俄语).
  6. Свердлов, М. Б. . Москва: Мысль. 1989: 244 (俄语).
  7. Алексеев Ю. Г. . Новосибирск: Сиб. отделение. 1991: 146 (俄语).
  8. Зимин А. А. . Москва: Мысль. 1991: 267 (俄语).
  9. Зимин А. А. . Москва: Мысль. 1991: 272 (俄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