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战争

第三次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战争俄語:,1477年—1478年),或称1477-1478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战争俄語:)是莫斯科大公国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最终成功征服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1][2]

第三次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战争
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战争的一部分

别列捷夫绘《诺夫哥罗德的毁灭》(1889年)
日期1477年10月9日—1478年1月15日
地点
结果 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被莫斯科大公国征服
参战方
莫斯科大公国
梁赞公国
普斯科夫共和国
帕可诺斯派
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帕萨德尼克派
指挥官与领导者
伊凡三世
诺夫哥罗德督军瓦西里·叔伊斯基
丹尼尔·霍尔姆斯基
玛尔法·波雷茨卡娅
雇佣兵首领托马斯·库帕
大市长福马·波萨克诺
民军司令米洛斯拉夫‧波萨克诺
兵力
莫斯科本军不超过40,000,本地帕可诺斯派约20,000至30,000+。

背景

帕萨德尼克派与帕可诺斯派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自1471年8月11日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因第二次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战争战败而被迫签署《科罗斯廷条约》,一开始伊凡三世只索取1.6万银卢布,但因诺夫哥罗德城民叛逆拒交,加额10万卢布,索取本息相加高达15.5万银卢布的战争赔款与财物,以每卢布银与每普特小麦换算相当于1988年的八千万苏联卢布,为当时天文数字之巨款[3]。资不抵贷的诺夫哥罗德当局向百姓加重摊派,通过索取大量实物税出口换成白银予以赔款,签订此约的大市长提莫菲·奥斯塔菲维奇(Тимофей Остафьевич)被愤怒的民众认为他丧权辱国,把他从公署拉出来殴死。他们拥戴了出身波萨克诺家族(Посахно)的新市长格里高里,但新市长仍然不同意继续对抗莫斯科大公国。1475年,一位名叫米哈伊尔·切平奥加(Михаил Чапинога)的平民又率众杀了新市长格里高里,表明不承认《科羅斯廷條約》。这时候伊凡三世介入,亲莫斯科派的新贵族拥戴前市长提莫菲·奥斯塔菲维奇之子瓦西里杀害切平奥加。切平奥加之死令城民群情汹涌,他们拥戴波萨克诺家族复位,他们冲入瓦西里的宅第杀害瓦西里。诺夫哥罗德在短短四年换了五任大市长,新的大市长富玛决定与莫斯科大公国作最终抗争,这一派称为帕萨德尼克派,又可称大市长派或反抗派。而另一主要派别,称为帕可诺斯派,又可称为莫斯科派或顺从派。

格鲁尔事件

格鲁尔是莫斯科大公国给予专营商的代称,伊凡三世将此制度引入诺夫哥罗德内,发给亲莫斯科的豪商专营权,分化瓦解诺夫哥罗德的商会。1476年,一位经营沃尔霍夫河两岸航运业的豪商被杀,凶手认为河道山林自古以来都是人民所共有,岂可因为一纸格鲁尔授权而令航道专属一人经营。他在维彻高声呼吁诺夫哥罗德人不要做莫斯科人的狗,打倒来自莫斯科的暴君,博得群众支持。他被宣判无罪并释放,伊凡三世发出一封严厉的信件指责审判不公。此事件引发城中共和派平民的爱国热情,使得帕萨德尼克派进一步壮大,并进一步引燃两派之间的紧张关系。

叔伊斯基行刺事件

1477年5月,帕萨德尼克派中的激进共和派行刺莫斯科在当地的代表,诺夫哥罗德督军瓦西里·叔伊斯基未遂,叔伊斯基负伤逃出诺夫哥罗德,伊凡三世得知消息后向诺夫哥罗德当局的帕萨德尼克派下最后通牒,要求严惩肇事者及赔偿,帕萨德尼克派拒绝,引发了第三次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战争。

战争准备

诺夫哥罗德方面

隐士费奥多西(白衣者)授拉特米尔圣剑予米洛斯拉夫用以对抗莫斯科军队,黄衣女性为波雷茨卡娅

诺夫哥罗德方没有一位固定领导人,但前市长波列茨基的遗孀玛尔法·波雷茨卡娅成为了诺夫哥罗德人的精神领袖,她倾尽家财用以对抗莫斯科军队,更将女儿克谢尼亚嫁给大市长富玛·波克萨诺之子米洛斯拉夫·波萨克诺,雅罗斯拉夫是诺夫哥罗德本地民军的司令官。另外城中亦有4,000名来自英格兰德意志斯堪地那维亚地区的雇佣兵,由托马斯·库帕(Thomas Kuppa)率领。诺夫哥罗德方面的打算是以诺夫哥罗德附近十数座城镇来阻碍伊凡三世进攻,诺夫哥罗德方面认为只要拖至冬季莫斯科定会退兵,因此分散兵力布防,且诺夫哥罗德军队主力是来自当地封建地主的部队,在收获季的秋季他们都返回自己的领地收税,不易调动起来。托马斯·库帕曾经提出运用焦土战略来消耗莫斯科军队,在撤退的过程中烧毁了城镇和周围的事物,然后在北方森林密布的大路上截击他们莫斯科军队,因可能影响到其他波雅尔贵族利益未被大市长富玛和波雷茨卡娅采纳建议。

诺夫哥罗德布防的另一重点是其水军,因为靠近沃尔霍夫河的防线薄弱,诺夫哥罗德必须严防莫斯科水军沿姆斯塔河洛瓦季河波拉河等河流北上,因此安排68艘战船在伊尔门湖北方布防。征召了大量水手以及商船,但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金钱,诺夫哥罗德当局要求商人们为了诺夫哥罗德的未来而砍价,将价钱降低到一个不合理水平。诺夫哥罗德当局会作出如此决定的原因传统史学家认为是大贵族一毛不拔自私自利的结果。当代研究显示,当时诺夫哥罗德花费大量资金在城防和武备上,导致财政困窘,无法提供足够报酬。而且诺夫哥罗德当局对莫斯科军队产生重大误判。莫斯科军队是完全兵农分离的封建军队,而非诺夫哥罗德的兵农未分离以民兵为主体的军队,秋季甚至冬季出兵对莫斯科军队无法构成障碍。诺夫哥罗德为了延缓诺夫哥罗德的进攻,从上沃洛乔克开始一直布了六道防线至首都诺夫哥罗德,更联络特维尔大公国支援诺夫哥罗德人偷袭莫斯科军队,但被特维尔大公国拒绝。

莫斯科方面

有关莫斯科军队的动员数,传统史学家的数字比较夸张,从几万至二十多万皆有,现代以莫斯科军队的数量和进军情况判断,莫斯科一方军队总数不会超过四万人。莫斯科两大附庸国梁赞大公国和普斯科夫共和国均出兵协助此次战争。莫斯科大公国动员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苏兹达尔弗拉基米尔罗斯托夫雅罗斯拉夫尔等地的分封贵族和服役贵族,水陆并进。水军搭乘罗迪亚船斯特鲁格船沿洛瓦季河波拉河北上伊尔门湖。陆军分别由雅罗斯拉夫·奥博连斯基、梁赞王公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雅科夫·科甚金-扎哈林,以及由伊凡三世本人及亲卫队所在的丹尼尔·霍尔姆斯基部队共四支部队组成。让幼弟安德烈在波雅尔瓦西里·涅普雷夫斯基辅助下留守首都莫斯科。

在诺夫哥罗德国内,叔伊斯基的动向反而是本次战争成败的关键,现代研究显示,绝大部分对诺夫哥罗德作战的军队,都是在诺夫哥罗德本地招揽的。帕可诺斯派推举叔伊斯基为领袖,叔伊斯基取出督军印信,以莫斯科当局的名义为帕可诺斯派贵族大量签发了地契确认书。更大量抓捕帕萨德尼克派的信使,扰乱帕萨德尼克派的部署。更先攻下诺夫哥罗德北方重镇旧拉多加沃尔霍夫,截断了诺夫哥罗德往芬兰湾的通路,叔伊斯基将指挥部设于沃尔霍夫。10月20日,帕可诺斯派军队西征因格里亚,27日攻占整个因格里亚。此时伊凡三世亲率攻入诺夫哥罗德境内,联络叔伊斯基军队南北夹击帕萨德尼克派,因此叔伊斯基率军南下支援伊凡三世。

参考文献

  1. Алексеев Ю. Г. .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Олега Абышко. 2019: 96 (俄语).
  2. Алексеев Ю. Г. . Новосибирск: Сиб. отделение. 1991: 146 (俄语).
  3. Свердлов, М. Б. . Москва: Мысль. 1989: 223 (俄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