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灣大義宮

竹灣大義宮,古稱納宮四合宮三合宮[lower-alpha 1],臺灣澎湖縣西嶼鄉廟宇,竹灣村地方公廟,主祀文衡帝君關公,開基溫府王爺天上聖母(媽祖)[1],法師流派為「普庵派」。[2]:60–62全臺灣唯一合法飼養海龜的廟宇。[3]

竹灣大義宮
Zhuwan Dayi Temple
大義宮立面
大義宮立面
漢語拼音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 881 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27號
創建年份  大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
廟格 關帝廟、角頭廟
主神 文衡聖帝
溫府王爺
慈濟真君
天上聖母
金府王爺
柳府王爺
李府王爺
吳府王爺
註生娘娘
福德正神
虎爺
例祭 農曆六月廿四(文衡聖帝聖誕)
農曆六月十四(溫府王爺聖誕)
農曆三月廿三(天上聖母聖誕)

沿革

大義宮歷史最初追溯四百年前(明朝末年),當時廟宇興建在西嶼鄉東北臨港處,此處因內灣海水平靜,港灣東北有丘陵做屏障,且竹林叢生、生機盎然,來自福建金門的先民稱作「竹篙灣」(臺灣話,竹灣村舊名),並長久定居。約莫於同治元年(1862)與鄰近村落合蓋廟宇,時稱「納宮」,即大義宮之前身,併做鄰近橫礁合界小門共計四處聚落的公廟,故又稱「四合宮」。[4]

後因橫礁、合界、小門三地各自發展蓬勃,三處居民有感來往竹篙灣路途遙遠、甚為不便,便陸續於自家村落起建宮廟,竹篙灣公廟也藉機自行獨立,在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遷建今址,當時主祀神明為溫府千歲。大正11年(1922)擴建廟宇,增祀文衡聖帝關公,信眾仰慕關公一生行跡高義,奉為主神,改稱「大義宮」,沿用迄今。[5][6]

在遷建之前的明治37年(即光緒30年、公元1904年),大義宮便曾開辦鸞堂「得善堂」[7]:52-54,扶乩濟民、為蒼生解惑[5]

民國62年(1973)竹灣大義宮重建廟身,籌資新台幣1600萬元,民國72年(1983)竣工。此次翻修規模宏大,不僅在大義宮前雕作關公坐騎赤兔馬及其馬伕巨像,並在門口左右兩側豎立關平周倉的雕像,外觀巍然闕偉,以期吸引旅人目光,前往大義宮朝聖。民國75年(1986),廟方斥資180萬興建蓮花洞,洞內佈滿珊瑚蓮花等奇石、鯨魚骨的裝飾,並於殿內地下室飼養綠蠵龜赤蠵龜玳瑁等野生動物,順利成為萬眾矚目的觀光景點[5],不料卻於近年引起動保團體「虐待動物」的批評[8]

海龜爭議

竹灣大義宮在民國78年(1989)頒布「野生動物保育法」之前的民國68年(1976)間便有飼養野生海龜的說法[9],原本係養在戶外的半月池內[8],當民國75年(1986)大義宮大舉翻修時[5],才將海龜移往地下室的水池,當時飼有5隻綠蠵龜、1隻赤蠵龜、3隻玳瑁,共計9隻海龜,陸陸續續生病死亡替換,至少有18隻海龜的飼養紀錄;綜觀自民國86年(1997)統計紀錄,對於壽命平均達百年的海龜而言,大義宮海龜平均每三年死一隻,並不尋常。[10][11]在動保法已頒布之後的民國86年(1997),也曾發生過大義宮負責人違法購龜,後被民眾舉報,移送法辦之情事。[8][10]

民國107年(2018),動物保育人士批評大義宮地下室通風環境不佳,且生活環境狹隘,海龜相互推擠打鬥,又長期禁閉於地下室,並無太陽照射,導致龜殼軟化等毛病叢生;另外,廟方和導遊放任民眾丟擲錢幣許願,容易造成海龜龜殼受傷及金屬中毒,如此歷時三十年,形同虐待動物[11][12]

同年,海洋大學學生也嚴正要求大義宮,限期「改善海龜的生存環境」、「提出解決不當飼養具體方案與時程」及「聘請專業人士檢驗所有飼養行為」三大訴求[3]

大義宮管委會顧問蔡萬生則表示,海龜為全村公產,棄或養皆需得到全村共識,不易做出結論,但由於海龜給人工豢養已久,已不具備面對野生環境的生活技能,貿然野放無異於「放死」,現今廟方承諾會全力配合澎湖縣政府生態保育科規定,海龜也會定期至水產試驗所進行健康檢查,未來也不會再增加飼養數,並會加強環境改善,定期汰換水池,保持水質。[13][14]

大義宮於民國106年(2017)發起重修工程,同時募資改善海龜飼養環境,預計於民國108年(2019)四月翻修完成。[15]

軼聞

據傳光緒11年(1885)清法戰爭澎湖之役爆發,當法國軍艦砲轟澎湖島時,文衡帝君一度顯靈,發足踹開轟向竹篙灣的砲彈,保佑當地未受戰火波及。[1]

圖輯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註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竹灣大義宮
  1. 大義宮碑文與當地媒體悉載「四合宮」,唯《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另作「三合宮」。

參考資料

  1. . 澎湖國家風景區. [2019-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中文(台灣)‎).
  2. 甘, 村吉. . 澎湖縣: 甘村吉. 2009. ISBN 9789574164110 (中文(台灣)‎).
  3. 劉, 禹慶. . 自由時報. 2018-06 [2019-06-11] (中文(台灣)‎).
  4. 周, 舜瑾.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3-05-18 [2019-06-11] (中文(台灣)‎).
  5. 宋, 國正. . 澎湖時報. 2016-12-04 [2019-06-11] (中文(台灣)‎).
  6. 吳克文.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06-11] (中文(台灣)‎).
  7. 余, 光弘; 黃, 有興. .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98 (中文(台灣)‎).
  8. 劉, 禹慶. . 自由時報. 2018-11-29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7) (中文(台灣)‎).
  9. 姚, 崇仁. . 台灣動物新聞網. 2018-06-29 [2019-06-11] (中文(台灣)‎).
  10. 陳, 柔瑜. . 鏡周刊. 2018-12-06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7) (中文(台灣)‎).
  11. 陳, 柔瑜. . 鏡周刊. 2018-12-06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7) (中文(台灣)‎).
  12. 簡, 惠茹. . 自由時報. 2018-11-29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8) (中文(台灣)‎).
  13. 芋傳媒. . 芋傳媒. 2018-06-27 [2019-06-11] (中文(台灣)‎).
  14. 姚, 崇仁. . 台灣動物新聞網. 2018-11-29 [2019-06-11] (中文(台灣)‎).
  15. 宋, 國正. . 澎湖時報. 2019-01-15 [2019-06-11]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