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派
普庵派,又稱普唵派、普庵法教等,與閭山派是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流派之一[1],盛行於澎湖、高雄、台南、彰化沿海等地區,奉禪宗高僧普庵印肅為教主,著重其禪學及神通力而衍生的傳統民間信仰,重視於道法上的神咒、符籙、結印等科儀。[2]
道教 |
---|
![]() |
神仙
|
道教主題 |
濫觴
普庵派,本是區域色彩較濃的民間信仰,法術、符令等傳承多倚仗口耳相傳[2];著重祭典儀式與法術。

普庵派以佛教禪宗普庵印肅信仰為基底,著重其禪學及神通力的方面,儀式授道於藏傳佛教之影響[1],並吸收了道教正一道、印度信仰或密宗中的瑜伽派、伽俐派[3]、儒家經典等理論與思想。
教派具強包容性,廣納各宗教派別神佛[4],主要以各種法事、符籙、結印,為人消災除厄。由於普庵禪師的神通性,具有無限化身[5],故其造像有多種:有比丘像、法師像、道士像、將軍像、帝王像等。
特徵
信仰在地化
普庵派雖奉佛教禪宗高僧為教主,但在咒語、科儀方面卻少見佛教梵語色彩,反而常以漢文來祝頌[5],以下將以《請神咒-普唵大教主》舉例並釋明:
【請神咒】普唵大教主[5] |
---|
奉請普唵大教主,神通變化不須疑
隨慈發愿渡眾生,作大醫王救諸苦 致慈雲 助法雨 蕩滌社稷光萬里,修造動土任興工 不問風霧並禁忌,圓光令法妙如雲 萬億諸天常守護,百萬火首金剛將 梵王帝釋常佐助,佈祥光洗沾甘露 一切眾生皆得渡,惟願古佛降臨來 神 兵 火 急 如 律 令 |
頌詞咒語,誦念者呼請祈求所想要奉請的神明,如普唵大教主 ,即請普唵祖師降臨,為他做主、處理所祝禱之事,如驅魔、保佑平安等等[5]。由神咒中的用字可知,於「惟願古佛降臨來」一句,證明與佛教的淵源[6],然普庵派之神咒並非如佛教經典中的大量使用梵語,而是貼近在地群眾的漢語,依此更突顯教派積極入世的精神與濃厚在地化的體現[7]。
信仰多元化
普庵派是個包容各宗教、派別,且低排他性的民間信仰,以下將由《請神咒-黑虎將軍》舉例釋明:
【請神咒】黑虎將軍[8] |
---|
召請龍虎山 黑虎將
金輪元帥大將軍,上山黑山上 上山驅猛虎,下水斬蛟龍 天上步七星,地下應五龍 日月當吾照,鬼神見吾驚 吾有天師法,吾有本壇兵 弟子中壇請,黑虎將軍降臨來 願 降 臨 來 伽俐弟子神通俐、伽俐弟子神咒俐 敕煞本愿哆嘮俐,火 急 如律令 |
黑虎將軍請神咒,便是普庵派宗教多元的例子。神咒開頭所提到的召請「龍虎山 黑虎將」 ,龍虎山指的正是道教門派中的正一道;於其後的「吾有天師法,吾有本壇兵」中,天師指的正是五斗米道的教主張天師。
而神咒最後所提「伽俐弟子神通俐、伽俐弟子神咒俐」,則可能是普庵派吸收印度宗教伽俐派的佐證;在最後的「本愿哆嘮俐」中,則又回歸了教主普唵祖師及佛教經典的依規[9]。
科儀法術
普庵派著重其祭祀科儀與法術,所施之法術科儀有:請壇、安營、放營、召營、犒軍、操營、結界、造橋過限、祭煞、安宮、抓妖、煮油過火、落地府、進花園、脫身、討祀、調解前世冤仇、安厝、畫符、出火、入火等[10][11],亦有施行超渡儀式者[1]。
小法
法師,澎湖一帶又稱小法、法仔師、法官、福官, 早期之村落多由8歲至14歲的孩童擔任此職,於村庄中公廟之法師長傳道授業,並行使各種法會的承演[12]。法師常與乩童配合辦理濟世,名曰武壇[13]。
小法之職務中,除了平是於廟中早晚誦課、請壇、請神、召營外,也在神明遶境時,隨賜神轎、乩童,護衛神明出巡[1];因此在神明遶境時,台灣中南部又將其稱呼為「後誦」、「轎後誦」。
法師長,又稱為壇頭或福官頭,為公廟法事之掌門人,負責傳授門派道法及主持法事進行[12]。多由公廟眾法師中之最資深或有德行者擔任此職務。
特色法器
澎湖地區流派
•玉皇勅令勅令支派:
東甲北極殿、文澳祖師廟、高馬北極殿、大港埔祖師廟
•玉皇勅令雷令支派:
鼎灣開帝殿、成功天軍殿、府城開帝殿開興堂、高雄天軍殿
•玉皇勅旨勅令支派:
案山北極殿、高案北極殿、沙港廣聖殿
•玉皇勅旨雷令支派:
中屯永安宮、菜園東安宮、高雄東安宮
•雷令支派:
烏崁靖海宮、鳥嶼福德宮
•雷令、勅令支派:
合界威揚宮、大池治安宮
•玉皇勅令三十三天都元帥勅令支派:
潭邊東明宮
台南 高雄地區流派
•府城下太子和意堂
彰化沿海地區流派
•和美平安宮
•和美五雷宮
•和美普道院
•和美聯興宮
參考資料
- . 臺灣民俗文物辭典. [2018-09-15] (中文(台灣)).
- 甘, 村吉. .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04: 18–22. ISBN 9789860431452.
- 普唵派之請神咒"黑虎將軍"中,明文自稱為"伽俐弟子"。再者,筆者研究,印度素有迦梨信仰。梵音中,「迦梨」音近台語之「伽利」,故推測教派亦受有印度民間信仰之薰陶。
- 尊佛教禪宗普庵禪師為教主、造橋過限科儀奉請道教神祇扶助、囝仔過關科儀奉請閭山三奶派法主臨水夫人執主持等例,彰顯教派的包容性。
- 吳永猛.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輯》. 1995: 485-497 (中文(台灣)).
- 吳永猛. . 《東方宗教研究》. 1994, (4): 165-182 (中文(台灣)).
- 由筆者kekiibo自由研究
- 參考資料:大港埔祖師廟.普唵法派【請神咒】 - 黑虎將軍
- 由筆者kekiibo自由研究:印度素有迦梨信仰。梵音中,「迦梨」音近台語之「伽利」,故推測教派亦受有印度民間信仰之薰陶。
- 黃, 有興. . 臺原. 1992: 88、91–95、100–118. ISBN 9579261296 (中文(台灣)).
- 黃, 有興. .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02: 58–68、78–108、142–144、168–259. ISBN 9570134003 (中文(台灣)).
- 吳永猛.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11-06 [2018-09-15].
- 黃, 有興; 高, 明宗. .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05: 545–546. ISBN 9860025797 (中文(台灣)).
- . 臺灣民俗文物辭典. [2018-09-15] (中文(台灣)).
- 曹育齊. . 《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 2013.
- 蕭啟村. (PDF).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2005.
-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9-15].
- 甘, 村吉. . 澎湖縣: 甘村吉. 2009: 60–62. ISBN 9789574164110 (中文(台灣)).
- 黃, 有興; 高, 明宗. .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05: 535–539. ISBN 9860025797 (中文(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