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派

普庵派,又稱普唵派普庵法教等,與閭山派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流派之一[1],盛行於澎湖高雄台南彰化沿海等地區,奉禪宗高僧普庵印肅為教主,著重其禪學及神通力而衍生的傳統民間信仰,重視於道法上的神咒符籙結印等科儀。[2]

濫觴

普庵派,本是區域色彩較濃的民間信仰,法術、符令等傳承多倚仗口耳相傳[2];著重祭典儀式與法術。

普唵派,普唵教主符令

普庵派以佛教禪宗普庵印肅信仰為基底,著重其禪學及神通力的方面,儀式授道於藏傳佛教之影響[1],並吸收了道教正一道印度信仰或密宗中的瑜伽派、伽俐派[3]儒家經典等理論與思想。

教派具強包容性,廣納各宗教派別神佛[4],主要以各種法事、符籙、結印,為人消災除厄。由於普庵禪師的神通性,具有無限化身[5],故其造像有多種:有比丘像、法師像、道士像、將軍像、帝王像等。

特徵

信仰在地化

普庵派雖奉佛教禪宗高僧為教主,但在咒語、科儀方面卻少見佛教梵語色彩,反而常以漢文來祝頌[5],以下將以《請神咒-普唵大教主》舉例並釋明:

【請神咒】普唵大教主[5]
奉請普唵大教主,神通變化不須疑

隨慈發愿渡眾生,作大醫王救諸苦

致慈雲 助法雨

蕩滌社稷光萬里,修造動土任興工

不問風霧並禁忌,圓光令法妙如雲

萬億諸天常守護,百萬火首金剛

梵王帝釋常佐助,佈祥光洗沾甘露

一切眾生皆得渡,惟願古佛降臨來

 神 兵 火 急 如 律 令 


頌詞咒語,誦念者呼請祈求所想要奉請的神明,如普唵大教主 ,即請普唵祖師降臨,為他做主、處理所祝禱之事,如驅魔、保佑平安等等[5]。由神咒中的用字可知,於「惟願古佛降臨來」一句,證明與佛教的淵源[6],然普庵派之神咒並非如佛教經典中的大量使用梵語,而是貼近在地群眾的漢語,依此更突顯教派積極入世的精神與濃厚在地化的體現[7]

信仰多元化

普庵派是個包容各宗教、派別,且低排他性的民間信仰,以下將由《請神咒-黑虎將軍》舉例釋明:

【請神咒】黑虎將軍[8]
召請龍虎山 黑虎將

金輪元帥大將軍,上山黑山上

上山驅猛虎,下水斬蛟龍

天上步七星,地下應五龍

日月當吾照,鬼神見吾驚

吾有天師法,吾有本壇兵

弟子中壇請,黑虎將軍降臨來

願 降 臨 來

伽俐弟子神通俐、伽俐弟子神咒俐

敕煞本愿哆嘮俐,火 急 如律令

黑虎將軍請神咒,便是普庵派宗教多元的例子。神咒開頭所提到的召請「龍虎山 黑虎將」 ,龍虎山指的正是道教門派中的正一道;於其後的「吾有天師法,吾有本壇兵」中,天師指的正是五斗米道的教主張天師

而神咒最後所提「伽俐弟子神通俐、伽俐弟子神咒俐」,則可能是普庵派吸收印度宗教伽俐派的佐證;在最後的「本愿哆嘮俐」中,則又回歸了教主普唵祖師佛教經典的依規[9]

科儀法術

普庵派著重其祭祀科儀與法術,所施之法術科儀有:請壇、安營、放營、召營、犒軍、操營、結界、造橋過限、祭煞、安宮、抓妖、煮油過火、落地府、進花園、脫身、討祀、調解前世冤仇、安厝、畫符、出火、入火等[10][11],亦有施行超渡儀式者[1]

小法

法師澎湖一帶又稱小法法仔師法官福官, 早期之村落多由8歲至14歲的孩童擔任此職,於村庄中公廟之法師長傳道授業,並行使各種法會的承演[12]。法師常與乩童配合辦理濟世,名曰武壇[13]

小法之職務中,除了平是於廟中早晚誦課、請壇、請神、召營外,也在神明遶境時,隨賜神轎、乩童,護衛神明出巡[1];因此在神明遶境時,台灣中南部又將其稱呼為「後誦」「轎後誦」

法師長,又稱為壇頭福官頭,為公廟法事之掌門人,負責傳授門派道法及主持法事進行[12]。多由公廟眾法師中之最資深有德行者擔任此職務。

特色法器

頭鍪

頭鍪,又稱兜鍪頭眉額眉,小法行法之時,額頭上綁縛之物,造型為明代武將頭盔樣式,材質多為皮革製成。鍪下之繫有頭巾,分別有顏青、紅、白、黑、黃五色,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14]

於普庵數支派中,府城和意堂派有別於其他支派,其頭巾顏色並非各自分立,而是五色和一的五色巾[15]

金鼓

金鼓,普唵小法之音樂法器,分別由奉旨組成,係配合唸咒而操演施用[16][17]

  • ,有大鼓及手鼓兩種,大股有鼓架,係在廟中作法時使用;手鼓係有一木柄的小鼓,繞境巡行時使用。
  • ,即指響鑼。
  • 奉旨,係由2塊長方木互擊發聲的響板。

特別的是,於普庵數支派中,府城和意堂派的金鼓則是由鼓(法鼓)金(明鑼)巴鈴組成[15]

  • ,特指八角鼓,由一長木柄串起內凹八角形的皮鼓;是府城地區最先發展出之鼓種,被府城和意堂派所採用。
  • ,銅鑼也,府城和意堂派多稱之明鑼。
  • 巴鈴,又稱串鈴、虎撐,為銅製的中空圓環,內有銅珠數粒,藉由搖擺而發出「沙沙」聲響。

澎湖地區流派

[18][19]

•玉皇勅令勅令支派:

東甲北極殿文澳祖師廟高馬北極殿大港埔祖師廟


•玉皇勅令雷令支派:

鼎灣開帝殿成功天軍殿、府城開帝殿開興堂、高雄天軍殿


•玉皇勅旨勅令支派:

案山北極殿、高案北極殿、沙港廣聖殿


•玉皇勅旨雷令支派:

中屯永安宮菜園東安宮、高雄東安宮


•雷令支派:

烏崁靖海宮鳥嶼福德宮


•雷令、勅令支派:

合界威揚宮大池治安宮


•玉皇勅令三十三天都元帥勅令支派:

潭邊東明宮

台南 高雄地區流派

•府城下太子和意堂

彰化沿海地區流派

•和美平安宮

•和美五雷宮

•和美普道院

•和美聯興宮

參考資料

  1. . 臺灣民俗文物辭典. [2018-09-15] (中文(台灣)‎).
  2. 甘, 村吉. .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04: 18–22. ISBN 9789860431452.
  3. 普唵派之請神咒"黑虎將軍"中,明文自稱為"伽俐弟子"。再者,筆者研究,印度素有迦梨信仰。梵音中,「迦梨」音近台語之「伽利」,故推測教派亦受有印度民間信仰之薰陶。
  4. 尊佛教禪宗普庵禪師為教主、造橋過限科儀奉請道教神祇扶助、囝仔過關科儀奉請閭山三奶派法主臨水夫人執主持等例,彰顯教派的包容性。
  5. 吳永猛.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輯》. 1995: 485-497 (中文(台灣)‎).
  6. 吳永猛. . 《東方宗教研究》. 1994, (4): 165-182 (中文(台灣)‎).
  7. 由筆者kekiibo自由研究
  8. 參考資料:大港埔祖師廟.普唵法派【請神咒】 - 黑虎將軍
  9. 由筆者kekiibo自由研究:印度素有迦梨信仰。梵音中,「迦梨」音近台語之「伽利」,故推測教派亦受有印度民間信仰之薰陶。
  10. 黃, 有興. . 臺原. 1992: 88、91–95、100–118. ISBN 9579261296 (中文(台灣)‎).
  11. 黃, 有興. .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02: 58–68、78–108、142–144、168–259. ISBN 9570134003 (中文(台灣)‎).
  12. 吳永猛.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11-06 [2018-09-15].
  13. 黃, 有興; 高, 明宗. .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05: 545–546. ISBN 9860025797 (中文(台灣)‎).
  14. . 臺灣民俗文物辭典. [2018-09-15] (中文(台灣)‎).
  15. 曹育齊. . 《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 2013.
  16. 蕭啟村. (PDF).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2005.
  17.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9-15].
  18. 甘, 村吉. . 澎湖縣: 甘村吉. 2009: 60–62. ISBN 9789574164110 (中文(台灣)‎).
  19. 黃, 有興; 高, 明宗. .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05: 535–539. ISBN 9860025797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