粧佛

粧佛,或作妝佛,是自閩南地區傳入臺灣神佛塑像傳統技藝,今日在鹿港、臺中、臺南等地仍有少數師傅在傳承這項技藝。在鹿港,現存施至輝老師為國寶級大師。

粧佛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登錄等級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
登錄類別傳統工藝-泥作、 傳統工藝美術-粧佛、 傳統工藝-木作
位置嘉義市西區、臺中市南區、雲林縣北港鎮、彰化縣鹿港鎮
詳細登錄資料

簡介

粧佛是傳統神佛像雕刻的一種技藝,其中結合了木雕漆藝,甚至還包含道教科儀;專業的雕刻工匠則稱粧佛師。這種技藝在傳統上大多都是藉由父親教授兒子或其他男性晚輩的方式進行傳承。其製作過程相當隱密而嚴格;從一開始的開斧到完成後的開光點眼,每個階段都須遵守既定的規範,並適時舉行宗教儀式。傳統上來說,粧佛師在整個粧佛過程必須吃齋淨戒

泉州的木雕工藝聞名遐邇,其平雕、線雕、花格雕、神像雕等藝彩紛呈,細膩典雅。仙逝的近代名師——施禮,十二歲習木雕,因頗悟花鳥雕刻的精妙,十七歲時即參與鹿港天后宮前殿的雕刻,其才華受到泉州師傅鳳勾之賞識,成為入室弟子。施禮的雕刻承襲泉州雕刻之精髓,因而博得「神刀」美譽,兒子施至輝承「神刀」之技,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施至輝藝師(1935—)台灣粧佛大師,承繼粧佛 「神刀」父親施禮精湛手藝,
十六歲時由基本功扎根而起,鑽研粧佛及木雕工藝迄今已七十載,因技藝精湛屢獲大獎如:

2014 民國103年 文化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成就獎」
2014 民國103年 苗栗縣政府「台灣木雕薪傳獎」
2011 民國100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俗稱 人間國寶)
2009 民國98年 彰化縣政府登陸「傳統工藝美術—粧佛保存者」
1994 民國83年 教育部第十屆「民族藝術薪傳獎」


展演紀錄

  • 2005年 榮獲邀請參加美國「十二生肖雞年特展」─美國巡迴展、「彰化民藝達人展」。
  • 2011年 文建會文化資產出版的《巧琢敬藝─2011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特展》一書,主要刊登施至輝重要粧佛及木雕作品。
  • 2011年 受邀參加文建會文化資產處主辦的「巧琢敬藝─2011重要傳統藝術暨保存技術保存者特展」,展出作品為「關公─威嚴神采」等。
  • 2011年 獲文建會頒發的「重要傳統藝術˙粧佛保存者」證書,榮獲「人間國寶」的桂冠,且榮獲彰化縣縣長─卓伯源致贈「匠藝傳芳」的橫匾。
  • 2012年 邀至由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聚精會神˙泉派粧佛大師─施至輝木雕展」。
  • 2012年 受邀彰化縣文化局,為「2012台灣燈會在彰化」的活動,而在鹿港公會堂舉辦的「藝遊為境工藝特展」。


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三義木雕博物館、台中市的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彰化縣立圖書館等傳習泥塑、漆線。 臺灣地區的粧佛技藝主要源自福建地區,可分為泉州派、福州派、漳州派三派;前二者多見於鹿港臺南地區,後者則多傳承於臺北地區。[1][2]

製作階段

  • 細坯修光:將整個粗胚除臉部之外的細部修飾完整,並以砂紙將表面磨至光滑。
  • 開面:雕刻五官表情
  • 打底漆:在塑像全身刷上底漆以修補其細孔及凹痕。
  • 入神:透過儀式祈求神明將其力量注入塑像內;一般在牽線、安金與彩繪之前舉行。[3][4]
  • 牽粉線/牽線:用漆線(泉州派)或粉線(福州派)勾勒服飾線條。
  • 粉面開眼:塗上臉部、手腳顏色並畫出五官
  • 上彩繪:將其服飾上色。
  • 栽鬚:先在神像鑽出小洞並填入黏膠,再逐一將塑膠毛、動物毛蠶絲塞入其中。
  • 安金箔/安金:於神像表面貼覆金箔
  • 開光點眼:為神像舉行開光點眼儀式。[2]

參見

参考文献

  1. . 163.23.101.33.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3).
  2. . nrch.culture.tw. [2016-12-13].
  3. . [2017-03-21].
  4. . [2017-03-21].

泉州派佛雕傳人黃瑞祥:讓傳統工藝得以傳承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