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筊

擲筊是一種中国道教民間信仰問卜的儀式;又稱擲筶擲杯博杯,普遍流傳於華人民間傳統社會。「筊杯」是一種占卜工具,是世俗之人所用以與神明指示的工具。「筊杯」有時會倒過來稱之為「杯筊」。多用竹、木等材質做成,兩個為一對,呈立體的新月形狀,每一個稱為一「支」,並分有正反面,凸起部份稱為「陰面」(也就是反面),平面的部份則稱為「陽面」(也就是正面)。儀式內容是將兩個約掌大的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圓弧凸出之筊杯擲出,以探測之意。

筊杯的大小一般以手掌能合住為原則,但也有特別製作的大型筊杯,在民間信仰中,特殊尺寸的筊杯也必須請示神明是否合意。大型筊杯一般是放在紙錢上,雙手握好紙錢,再將筊杯甩落,這是用在廟方人員求問重要事務時,如慶典日期、作事宜等。

臺灣,凡是道教廟宇,在神像前幾乎都有一到數對筊杯,佛教伽藍也大多有之。中國民間信仰中,許多地區的求籤儀式,需要向神明擲筊確認。「筊杯」簡稱「杯」,故台語「擲筊」又名「博杯」(poa̍h-poe)。然而筊杯並非僅在廟中使用,家中有供祖先神主者,往往也會備有一對筊杯,如果是向尚未出殯的死者神位求問問題,不能使用「筊杯」,只能用兩枚硬幣

今日,有許多廟宇也採用了塑膠製的筊杯。筊杯有時被宗教神棍用做騙財工具,方式是在筊杯中灌,以控制其正反面的呈現。

說明

台灣彰化縣鹿港天后宮展示的各種筊杯

下列是陽陰組合的說明:

  • 一陽一陰(一平一凸):稱之為「聖筊」、「允筊」(筊或作「杯」)表示神明允許、同意,或行事會順利。但如祈求之事相當慎重,多以連續三次聖杯才算數。
  • 兩陽面(兩平面):稱之為「笑筊」(筊或作「杯」),表示神明一笑、不解,或者考慮中,行事狀況不明,可以重新再擲筊請示神明,或再次說清楚自己的祈求。
  • 兩陰面(兩凸面):稱之為「陰筊」、「無筊」、「怒筊」(筊或作「杯」)、「蓋杯?」,表示神明否定、憤怒,或者不宜行事,可以重新再擲筊請示。

尚有特殊筊型:

  • 立筊:一個或兩個筊杯直立,依習俗以金紙將之圈住保護[1]。當時,只有擲筊之人才能移動擲筊[2] ,一般人擲筊多半對神明「有所求」,相傳若為「無所求」的信徒,為了國運或公益等事項求問,較容易擲出「立筊」,且此現象,會被善信視為神蹟
  • 同心筊:兩筊杯相疊。
  • 黏筊:其中一或二個筊杯依附在神桌桌裙、桌布或拜墊等物體垂直的布面上,亦被信眾視為神蹟[3]
  • 隱筊:其中一或二個兩筊彈入桌底或不明地方無法得知筊面。

在民間信仰中,擲筊有幾個約定俗成的禮儀如下:

  1. 一般情況下,祈求連續允筊,以三次為限。
  2. 擲筊前需在神靈面前說明自己姓名、歲數、生日戶籍地址、現居住址和請示的事情。
  3. 擲筊前雙手要合住一對筊杯,往神明面前參拜之後,才能鬆手讓筊杯落下。

註解

  1. . 自由時報. 200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1) (中文(台灣)‎).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張克帆擲得立筊(之前也得四次聖筊)。
  3. 三立親聞:這算同意嗎?老翁擲出「黏筊」 廟方人員嘖嘖稱奇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