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

稉稻(稉同粳,拼音:gēng[1]注音:ㄍㄥ)是水稻的一个品种;需要日照时间短,但生长期长,比较耐寒,米质粘性强,米粒短圆。稉稻碾出的米叫“稉米”,有的地方把“稉米”称作“大米”,其实稉米只是大米稻米)的一个品种。

粳稻
越光米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演化支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ids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属: 稻属 Oryza
种: 水稻 O. sativa
亚种: 粳稻 O. s. subsp. japonica
三名法
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Vasco
異名

Oryza sativa ssp. keng Ting

產地與品種

傳統上,華南、華中、台灣、印度及中南半島出產的米為秈米(籼稻),而中国淮河以北、西南高海拔地区及日本朝鮮等地所种植的稻米品種多為粳稻。由于生长期长,不能和其他作物轮作,一年只能生长一季。中国著名的天津“小站稻”、东北“北大荒”、宁夏“碧粳米”、唐山“胭脂米”、云南“香米”都是粳稻品种。

臺灣島原住民族傳統種植的山地陸稻,主要為粳稻[2]。移民至臺灣島的大陸先民所植的主要為秈稻。粳稻的種植則源於日本人引進的蓬萊米,故「蓬萊米」一度是粳米的代稱,相對於當時台灣本地的秈稻(稱「在來米」)。後來經臺灣本土專家的育種而產生眾多本土粳稻種系,主要為台粳系列台農系列。當前臺灣以台粳16號(大雅米[3])、台粳八號、台稉九號台農71號益全香米)、台梗二號和高雄139號的(池上米[4]、關山米和富里米)秈稻種系有台中秈十號(金墩米又稱秈稻白米[5])、高雄145號和高雄秈糯8號[6]、台中秈糯1號,以及引進自日本該國米食主流越光米(蓬萊白米[7])為主要種植對象。台灣地處熱帶亞熱帶,南部較炎熱的氣候允許一年可以施行三期稻作,但因稻米產量過剩嚴重,現在很少施行,全台以兩期稻作為主,將進行推廣。

臺灣亞洲大學健康學院院長林俊義花了5年的時間研培育出超級粳稻品種,其表示此稻種產量可望提高70%,1年可3收,將其命名「亞大168號超級粳稻」[8]。經技術轉移,由福麟公司買下並提出品種權申請,經 農委會公告命名為「福麟168號梗稻」,不同以往由農業改良場所主導研發。[9]

参考文獻

  1. 该字在大陆原本审音读jīng,但遭到相关领域专家反对,语言学研究也不支持这一读音,在2016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已改为gēng,与台湾相同,参见:王洪君,“粳”字的读音,《中国语文》2016年第4期,转载于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公众号“今日语言学”。
  2. 山地陸稻
  3. 咱們的農會 咱们的希望
  4. 粳稻介紹
  5. 台中秈十號
  6. 高雄145號介紹
  7. 蓬萊白米
  8. 亞大育超級新稻 產量多7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陳淑芬/台中/中央社, OCT/09/2012 16:02:30 PM,archive, 2013-04-18
  9. 蔡依珍. . 中時電子報. 2013-11-02 [2016-09-12] (中文(台灣)‎).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