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
粿(讀作果)是閩語糕的總稱,在客家語稱為粄,是指用秫米、粳米磨成米漿後加入餡料,以粿印模出各種形狀。因加入各種配料而衍生各種稱法,如鹹甜粿、油炸粿、甜粿、菜頭粿、草仔粿、芋粿[1][2]。因要多花功夫時間製做,並非日常家庭主食,是只有在年節祭拜時才會特別做的供品。 在广东地区,潮汕人也会对于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而潮汕方言里所谓的粿,实际就是别处所称的糕,但包括的范围又不单纯是“糕”。
粿印
為了做粿,以前每戶人家幾乎都會有一把粿印,早先是木製雕刻,後有塑膠成品,是用來在粿上印上烏龜外形,中間還帶個壽字變成紅龜粿,來祈求長壽吉祥。時代變遷後,家庭不做粿,直接到市場買,粿印就少見變成懷念的民藝作品[3]。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