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米爾斯海默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1947年12月14日-),全名約翰·喬瑟夫·米爾斯海默(John Joseph Mearsheimer ,/ˈmɪrʃhmər/)[3] ,也有部分媒體譯作米夏摩,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芝加哥大學羅蘭·溫德爾·哈里森傑出服務教授(R. Wendell Harriso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約翰·米爾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
John Joseph Mearsheimer
出生 (1947-12-14) 1947年12月14日
 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母校西點軍校
南加州大學
康乃爾大學
机构芝加哥大學
学派新現實主義
主要领域
國際關係理論國際安全威攝理論[1][2][2]
著名思想
攻勢現實主義

早年

米爾斯海默1947年12月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米爾斯海默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市度過,8歲時隨父母搬家到威斯特徹斯特郡哈得孫河畔克羅頓郊區。[4] 在越戰方興未艾的年代,米爾斯海默17歲就加入美國陸軍。參軍1年後,有感於缺乏軍事專長的年輕人常被徵往最前線面對無情戰火與極高的傷亡率,1966年決定進入西點軍校努力學習。1970年畢業後,至美國空軍任官了五年[5][6]

米爾斯海默一面在空軍服役,一面則在南加州大學就讀,1974年獲得該校國際關係學碩士學位。在此之後,他又前往康乃爾大學繼續深造,1980年取得博士學位。1978年至1979年間,米爾斯海默也在華盛頓特區布魯金斯學會兼當研究員。1980年至1982年間,他到哈佛大學威瑟海德國際事務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年至1999年,在紐約市的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惠特尼·舍帕爾森獎金研究員。[4]

世界戰略論點

現實主義至上

米爾斯海默提出攻勢現實主義理論,描述大國間因安全競爭及無法確定他國之意圖,基於理性而試圖爭取霸權地位的互動。概論原則上強烈反對任何基於夢想、理想、意識形態、宗教偏執、政治正確等形而上要件而採取的戰略或戰爭,那些做法最終都沒有任何好結局,只是空讓一國浪費寶貴的資源和時間以及原本能達成的其他目的。

他是反對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1994年時極少數反對烏克蘭放棄核武的人物,並成功預測缺乏嚇阻手段的烏克蘭會遭到俄國蠶食領土。米爾斯海默最備受爭議的觀點集中於《以色列遊說團與美國外務政策》一書,該書批判美國政府對中東的動作遭到美國國內以色列遊說團強烈影響,但這些影響往往無益於美國的國家利益。米爾斯海默更依照他的理論推測,中國崛起過程可能會招來武裝衝突,難以和平崛起。[7]

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他直接闡述了物理條件所造成的軍事現實,從而強制決定了可行的戰略制定:

  • 地球上海洋巨大水體的存在讓任何國家都無法實現全球霸權,海洋限制了軍事力量的投射能力和成本,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分散了霸權,嚴格來說只有區域霸權是可行的。
  • 陸軍仍是現代戰爭主導力量,陸軍戰力不行的國家再多海空軍也達不成長期戰爭目的,例如越戰韓戰美國因為陸軍耐受力居下風造成海空優勢最後也無意義。

物質和財富是形成霸權的主要決定因素,此外是人口增減與素質為長期因素,國際間有些人討論的所謂「軟實力」不必賦予過高的效用想像,[8]軟實力能幫助一國帶來的實質利益很低。尤其國際間重大議題出現時最後每一個政府還是以現實利益做考量,中美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都有合作和竞争關係包含有時的緊張關係,這些國家並沒有因為美國軟實力較為滲透的因素就對美國讓步,只有戰敗的日本由於不是正常國家關係所以曾有過較大讓步,然這與軟實力也無關。BBC於2014年做的全球民眾調查顯示美國在各國民眾偏向並不受歡迎比中俄好不了太多,美式资本主义现在看来没把社會治理很好,而很多国家也不喜欢美国跟他們討論民主的方式。這還要考量BBC的機構效應和問卷設計方式,所以認為軟實力能左右霸權起落過於天真它充其量有邊緣的因素。[9]

自由主義的幻夢

因此造成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標是成為西半球的霸主,並防止在東半球出現類似霸主。美國的角色應是作為一離岸平衡手,阻撓任何歐亞霸權國家的崛起,並且用戰爭作為阻止其崛起的最後手段。但美國冷戰後走在錯誤道路上,違背了他所主張的攻勢現實主義而變得情緒化做出諸多錯誤動作; 如認為自由主义意識形態能幫美國建立一個全球霸權,但這一異想天開的前提是必須建基於其他國家都是手無寸鐵的原始部落,而僅美國有槍砲; 因為現實中民族主義的影響力永遠大於自由主義,而其實自由主義國家也都是一種「自由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國家」包含美國自己,所以太多美國人似乎被一種論點給自我欺騙。當使用自由主義去干預別國碰撞民族主義時,不僅必然會失敗,而美軍戰爭優勢又隨著更多國家發展崛起而抵消,所以這是一條死路。[10]

他判斷中國有其先天物理優勢也就是位於人口和領土最大的東側歐亞大陸塊中,同時本身人口巨大歷史影響悠久,當中美分別建成區域霸權後,前者一定強於後者。[11]美國若想阻止中國崛起需要重大的謀略和很多智慧高超的領導,可惜他沒有看到有合乎要求的人,只發現美國政治人物和選民的決策很可悲。首先最重要是拉攏一切歐亞大陸上能拉攏的國家尤其是俄羅斯,然而不知為何冷戰後美國開始走一條意圖擊垮或附庸化俄國的路,這在俄國巨大核武能力和強民族主義下注定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10]美國犯下了重大失誤沒有依照現實主義去動作而是偏重一種夢想理想化,之後在中東大打20年宗教戰爭又是一場不可能獲勝的無意義行為,甚至幫中國鋪平了進入的道路,現在太多中東國家期待中國進入以驅趕美國力量,連沙特等國也變成一種不反對的姿態。[12]

美國的長期失誤

米爾斯海默對中國或任何國家並無仇視,只是機械性唯物的將國際戰略做為一種理性證明題來解,任何國家都可提問自身攻勢現實主義下的最佳解答,他都會回答,因此長期在中國大陸反而受到一定程度歡迎並多次受邀大學演講。所以美國想要阻止中國挑戰自身霸權這一命題,其實最佳策略是:[13]

  • 冷戰後果斷放棄一切北約東擴密謀對付俄羅斯的計畫,全力將其拉攏,俄國想要恢復其在東歐影響力時立即拋棄烏克蘭和波羅的海等無用國家,以換取俄國的堅實友誼,藉此打斷中國大陸和俄羅斯之間能夠達成戰略默契的可能。
  • 將俄羅斯拉入現有國際市場利益軌道,助其經濟發展,即使不能成為盟友,至少使俄國成為美國霸權體系的得利者和敵視東方主義的同盟,尤其俄國能控制附庸的蒙古可為中國北方施加壓力。
  • 不批評、不介入任何東南亞和中東國家的政權和價值觀問題,可以有限扶植各國內的親美領導人[14],但不要過度在乎成敗,廣泛對各國內各勢力採取上述對俄做法。
  • 其中有共產色彩的越南和柬埔寨反而是可以耕耘拉攏的對象。而中東方面必須平衡批評以色列以樹立公道者角色[11],儘力解除伊朗出兵和造核武的正當性, 這樣可以有效封鎖中國大陸在東南亞以至中東尋找任何國際支援的可能,以加強美國對其圍堵政策。
  • 即使在911事件後也不發起大規模戰爭,可以有限小股兵力作戰聯合各國同情態勢,打擊基地組織應成為一種檯面下特種部隊戰爭,大舉進入阿富汗和伊拉克是重蹈俄國覆轍的死棋。
  • 對香港、台灣採不介入政策,並著重強調這些是中國領土,而兩岸內政問題是人群內部意見不同問題,由兩岸自行解決。以樹立美國並無領土野心的和善形象,籍此扶植中國大陸上親美自由主义话语体系以抑制中國大陸的國家主義話語體系。

而現實是美國30年的政策幾乎違反了正確解答中的每一條,讓他感到遺憾,目前美國菁英的新方案无论是在经济或外交上和中国“脱钩”,还是通过接触使中国“和平演变”[10],本質都无法成功达到什麼目的只是一種打鬧肥皂劇。他也提及另一種次好的方案是在中国植入一种自由主义话语体系,并使之成为道德标准来左右中国社會精英,這倒是符合一點現實主義效用。然而對香港和台灣的介入反而破壞了此目標,美國反被大陸一方視為要搶奪「中國領土」這一中國最敏感的百年議題,直接導致民族主義被大規模觸發,所有中國內的親美、自由派人士最近几乎全部失语和陷入被动就是這一因素,[10]他們有的開始反思改變立場,有的則發現被強大的民族主義圍攻而只能閉嘴。

他認為美國問題在於受制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制约,不同党派相互制衡,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持久戰略,现在主流社會精英依然在犯糊涂,看不清自己的国家利益。21世紀後美国通过自由主义這空泛理想来约束中国的目的没有实现,反而使中国成为自由主义的最大受益者,國際自由市場讓中方輕易吸取資本主義的科研成果和金錢流完成自身造血壯大,甚而因為吸取力量過大過快還促進了美國金融海嘯,同時美軍被自由主義自欺得罪了俄羅斯伊斯蘭國家,其他南亞和非洲多國也前所未有的警惕於西方侵略性,更導致他們希望世界有第二個強權來保持平衡,可以說過度依賴自由主義害慘了美國而成為中國最大戰略幫手,成為歷史上最大諷刺劇。[15]

著作

  • Conventional Deterren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ISBN 0801415691 OCLC 9394615
  • Liddell Hart and the Weight of History (1988) ISBN 080142089X OCLC 17953067
  • 大國政治的悲劇 (2001) ISBN 0393020258 OCLC 46678382
  • 以色列遊說團與美國外務政策 (2007) ISBN 9780374177720 OCLC 144227359
  • 為什麼領導者要說謊:在國際政治中撒謊的真相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758739 OCLC 593639329
  • 大幻想: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現實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8) ISBN 9780300234190

參見

參考文獻

  1. (PDF). [2017-11-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8-07).
  2. . Books.google.com.au. 1990-07-17 [2014-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3. YouTube上的Conversations with History: John Mearsheimer
  4. . Globetrotter.berkeley.edu. [2014-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4).
  5. (PDF). [2017-1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9).
  6. (PDF). [2017-1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9).
  7. .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8. . [201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8).
  9. . [201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8).
  10. .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4).
  11. 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 2007 p.91
  12. .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
  13. .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5).
  14. .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15. the Great Delusion p.45 .2018

外部連結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約翰·米爾斯海默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