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齊爾

維齊爾波斯語وزير,一譯華札爾、維奇爾、維西爾),清代譯作倭色爾,指高級的行政顧問及大臣(有時涉及宗教)[1],他們為穆斯林君主如哈里發蘇丹服務,有時可指波斯沙阿的大臣[2]。在現代,維齊爾一詞可用於西亞一些重要官員,又可用於現代伊斯蘭共和國內閣及形容前伊斯蘭官員。字面上,維齊爾解作「負責者」或「助手」[3][4]

語源

巴列維語(Pahlavi)的維齊爾一詞在中古波斯語裡是「域切爾」(Vichir)[5],源自阿維斯陀語的「域切拉」(Vichira),解作判決者或仲裁者[6]。在語言學上,這與拉丁語維卡里烏斯(Vicarius)有關。維齊爾在1562年成為英語[7],譯自土耳其語的維西爾(Vezir,「顧問」)及阿拉伯語的華西爾(Wazir,「負責者」)[8],其詞根華察拉(Wazara,「承受」)衍生自波斯語維齊爾(Vazier)[9]

舊官僚用語

穆斯林的維齊爾一職在波斯人至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蒙古人及鄰近地區的人民之間廣泛應用,始自阿拔斯王朝[10],至巴爾馬克家族掌權作為哈里發重臣時成形。維齊爾的地位於君主與臣民之間,代表君主接觸臣民。國家元首不與臣民直接接觸這做法至倭馬亞王朝開始出現,這是仿傚波斯的習俗。推斷維齊爾這一用語是阿拉伯語取自波斯語的「域切爾」,「域切爾」是指沙阿的大臣。阿拉伯語「華札爾」(Wazir)衍生自阿維斯陀語的「域切拉」(Vichira,「仲裁者」、「法官」),取締了阿拉伯語的「凱提卜」(kātib,「書記」,指國家大臣)[11]。埃及在後來受阿拉伯文化影響,維齊爾一詞遂返璞用於法老的大臣及顧問[12]

維齊爾一詞有兩種用法:一是用於某一職位,即君主制政府的總理(大維奇爾);二是泛指內閣部長級,就像英國國務大臣。如當中一位維齊爾是總理,他就可能得到大維奇爾的稱號。

在穆斯林的國度裡,不稱職的維齊爾會被卸任,不論是合理抑或是成為替罪羔羊,這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相當普遍,例如以暴虐見稱的塞利姆一世在任七年間,有七位維齊爾被處死,其他的不是被免職就是被貶,當中一些得以復職[13]

伊斯蘭國家

奧斯曼帝國時期,大維齊爾實際上行使總理的權力[14],其權力僅次於蘇丹(許多蘇丹都將政務交給大維奇爾處理)。大維奇爾亦是帝國議會底萬的首領。

舊時信奉伊斯蘭教的伊朗沙阿政權的總理一般稱為「維齊爾-伊·阿贊」(大維奇爾),亦有阿德貝格及沙達·阿贊的稱號。另外,多位內閣部長級大臣有「維齊爾」的銜頭,如「維齊爾·達夫泰爾」(財政大臣)[15]

摩洛哥曾行蘇丹制,故有「薩德爾·阿贊」(Sadr al-A'zam,大維奇爾)一職直至1955年11月22日,在1955年12月7日被總理取締其職能。維齊爾成為國家部長的稱號[16]

漢志王國(併入現今的沙特阿拉伯)在採用哈里發制時設維齊爾一職[17]

處於攝政統治的突尼斯胡珊尼德王朝下的大臣有以下的名號:

  • 華西爾·阿科巴(Wazir al-Akbar):大臣(相當於大維奇爾、總理)[18]
  • 華西爾·阿馬拉(Wazir al-'Amala):內政大臣
  • 華西爾·巴赫爾(Wazir al-Bahr):海軍大臣[19]
  • 華西爾·哈比(Wazir al-Harb):軍事大臣[20]
  • 華西爾·伊斯提斯哈拉(Wazir al-Istishara):議會長
  • 華西爾·瓦德拉(Wazir ud-Daula):國家大臣
  • 華西爾·烏修羅(Wazir us-Shura):私人顧問[21]

阿曼蘇丹的首席大臣有「華西爾」的稱號,1970年改為總理[22]

桑給巴爾蘇丹的維齊爾多由英國人擔任[23]

索科托蘇丹之下設有大維奇爾一職,但現今對此仍有爭議[24]

在前殖民及殖民時期的印度,許多統治者都以維齊爾為首席大臣[25]

處於蘇丹制時的馬爾代夫,總理有「波杜·維奇爾」(Bodu Vizier)的稱號,多位內閣部長級大臣有「維齊爾連」(vazierin)的稱號[26]

阿卜達里王朝時的阿富汗,總理有「維齊爾·阿贊」(Vazīr-e Azam)的稱號。

現代官僚用語

巴基斯坦,總理(實際掌權的政治人物,形式上在總統之下)稱為「維齊爾-伊·阿贊」(大維奇爾波斯語[27],其他部長稱為「維齊爾」。在伊朗,維齊爾一詞相當於部長。

華西爾是形容部長的標準阿拉伯語(拉丁語有「臣僕」的意思,原指君主部下,後來則指國家官員)。埃及總理在阿拉伯語裡稱為華西爾(wazīr)[28]

全美伊斯蘭聯盟(Nation of Islam),其領袖路易斯·法拉肯(Louis Farrakhan)有時被尊稱為華西爾。

時代錯誤的用語

歷史學家會運用現代詞彙於一些根據性不足的頭銜。

古埃及法老委任的最高級政府官員執行宰相的功能,這職位被現代學家稱為維齊爾[29]。有一段時期,古埃及的國家行政由兩位官員分別主管,維齊爾一詞又用於上埃及及下埃及的主管官員,因此有北維齊爾(下埃及,即尼羅河三角洲)及南維齊爾(上埃及)[30]。後來努比亞總督(軍事長官,有時由法老王子擔任)及阿蒙大祭司崛起,使法老失去了實際政治影響力。

聖經現代譯本創世記第四十一節裡,雅各的第十一名兒子約瑟是法老的維齊爾,在同一章節,法老賜名給約瑟,叫撒發那忒巴內亞(Zaphenath-paneah)[31]

匈人的維齊爾是二等官員,其正式地位不明,只知道他們是皇室顧問[32]

君王頭銜

1702年,印度一個叫柬吉拉(Janjira)的國家成立,六位統治者都輔以「華西爾」的名號,直至地位更高的名號納瓦布(Nawab)被採用[33]

电子游戏

育碧于2003年至2007年发行的电子游戏波斯王子三部曲中,維齊爾作为印度王的宰相,是波斯王子:时之沙波斯王子:武者之心两作的反派主角。

對國際象棋的影響

波斯象棋國際象棋的前身,當中相對於國際象棋(遠較國際象棋的為弱)的棋子稱為「華西爾」[34]。現今,的棋子在匈牙利語稱為「維沙」(vezér)[35],在波斯語稱為維齊爾[36]

參考資料

  1. William Beckford. . BiblioBazaar, LLC. 2008年: 第156頁. ISBN 0559026196 (英语).
  2. Lisbeth S. Fried. . EISENBRAUNS. 2004年: 第53頁. ISBN 1575060906 (英语).
  3. Ferdinand Schevill. . Ayer Publishing. 1971年: 第227頁. ISBN 0405027745 (英语).
  4. Jonathan Dewald. . Charles Scribner's Sons. 2004年: 第180頁. ISBN 0684312069 (英语).
  5. Jadunath Sarkar. . M. C. Sarkar. 1952年: 第20頁 (英语).
  6. Polska Akademia Nauk Komisja Orientalistyczna. . H. Frowde. 1886年: 第32頁 (英语).
  7. homas Finkenstaedt、Dieter Wolff、H. Joachim Neuhaus、Winfried Herget. . C. Winter. 1973年: 第150頁. ISBN 3533022536 (英语).
  8. Charles Augustus Maude Fennell、John frederick Stanford. . University Press. 1892年: 第803頁 (英语).
  9. Robert K. Barnhart、Sol Steinmetz. . H.W. Wilson Co. 1988年: 第1209頁. ISBN 0824207459 (英语).
  10. Josef W. Meri、Jere L. Bacharach. . Taylor & Francis. 2006年: 第855頁. ISBN 0415966922 (英语).
  11. Robert Fossier、Janet Sondheimer.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年: 第225頁. ISBN 0521266440 (英语).
  12. Social Studies School Service、Lin Donn、Don Donn. . Social Studies. 2003年: 第77頁. ISBN 156004165X (英语).
  13. Fanny Davis. . Scribner. 1970年: 第27頁 (英语).
  14. George William Frederick Stripling. .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42年: 第60頁 (英语).
  15. Roger Savor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年: 第239頁. ISBN 0521042518 (英语).
  16. Dahiru Yahya. . Longman. 1981年: 第53頁 (英语).
  17. . gilani.com.pk. [2009-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5) (英语).
  18. Nancy Elizabeth Gallagher.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年: 第123頁. ISBN 0521529395 (英语).
  19. Mohamed El Mansour. . Middle East & North African Studies Press. 1990年: 第19頁. ISBN 0906559324 (英语).
  20. C. R. Pennell. . C. Hurst & Co. Publishers. 2002年: 第79頁. ISBN 1850652732 (英语).
  21. . royalark.net. [2009-03-18] (英语).
  22. Raghīd Ṣulḥ. . Ithaca. 2000年. ISBN 0863722628 (英语).
  23. Dianne Stewart. . Struik. 2006年: 第101頁. ISBN 1770072314 (英语).
  24. William Le Queux. . Ayer Publishing. 1978年: 第76頁. ISBN 0405109938 (英语).
  25. John Ogilvie、Charles Annandale. . Blackie & son. 1883年: 第576頁 (英语).
  26. Albert Gray、C. Defremery、Ibn Battuta/Gray albert. .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9年: 第19頁. ISBN 8120612191 (英语).
  27.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 第585頁. ISBN 0546714161 (英语).
  28. Mridu Rai. . C. Hurst & Co. Publishers. 2004年: 第304頁. ISBN 1850656614 (英语).
  29. Douglas J. Brewer. . Pearson Longman. 2005年: 第50頁. ISBN 0582772532 (英语).
  30. Jon E. Lewis. . Carroll & Graf. 2003年: 第129頁. ISBN 0786712708 (英语).
  31. Louis H. Feldman. . BRILL. 1998年: 第83頁. ISBN 9004108394 (英语).
  32. Patrick Howarth. . Barnes & Noble Books. 1995年: 第41頁. ISBN 0760700338 (英语).
  33. Jadunath Sarkar. . M. C. Sarkar. 1952年: 第20頁 (英语).
  34. F. Steingass. . Routledge. 1977年: 第745頁. ISBN 0415025435 (英语).
  35. Éva Szabó、Eva Szabo. . Hippocrene Books. 2005年: 第556頁. ISBN 078181068X (英语).
  36. Duncan Forbes. . W. H. Allen & co. 1860年: 第308頁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