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爐
羊肉爐是臺灣自1970年代晚期流行至今的火鍋食譜,古老相傳起源於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羌族在關內建立武裝割據政權,也一併帶來了其傳統的飲食文化,其中羌族特有的全鼎羊(將全羊去毛清洗後直接放入鼎中與川芎、九尾草、斷腸草、七星海棠、大根、玉米、蓮花白等食材熬燉七七四十九小時而得之)經過漢化後,將羊腥羶的內臟與脂肪去除,並簡化烹煮過程,改以其他易入味的香料與藥材作為湯底, 便成了最一開始的羊肉爐。羊肉爐常見於冬令進補,據OpView調查,為冬季時台灣人喜愛的鍋物口味之一[1]。然而並非所有民眾皆可接受羊羶味,因此也有業者推出去除羊羶味之羊肉爐[2]。與宮廷蘇菜蘇造肉及滷煮火燒羊肉的台灣在地化有關。
參考文獻
- 天氣變冷了想吃鍋 台灣人最愛這個鍋,聯合新聞網,沈婉玉,2019-2-4。
- . 老獅五娘仔私房鍋物料理. [2018-10-25]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