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料理

台灣料理,又稱台灣菜(簡稱台菜)在廣義上指在臺灣創造、或富有臺灣特色的菜餚,狹義上則限定於傳統臺灣閩南人的菜色。

台灣菜
台灣菜
表記
漢字
白話字
臺羅拼音
方音符號

廣義的台灣菜可以追溯到原住民時期,經過歷史的變遷,再加入中國、日本、西方的做法,成為獨樹一幟的菜餚,而客家菜也能包含入廣義的台灣料理之內,各式有新意的美食,例如聞名全球的牛肉麵珍珠奶茶都是台灣文化融合的結果。

狹義的台灣料理,以閩南人為主體的在地菜色,整體而言雖然和中國福建省的傳統菜大體相同或接近,但是因為在臺灣能夠取得的食材與中國大陸並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演變而發展成自己獨立的特色。

台灣地跨副熱帶熱帶地區,蔬菜水果種類繁多、香甜可口,有「水果王國」的美譽,所以「水果入菜」也是台菜一大特色。而每遇節慶,台菜師傅喜愛以中藥材熬燉各種食材作為藥膳食補,因此依節氣進補也是台灣飲食的主要習慣之一。另外,臺灣茶葉聞名於世,也有一些料理以茶入菜,如客家美食。糖、醬油米酒麻油豆豉九層塔油蔥酥香菜是台菜最常使用也最有特色的調味料與香料。

歷史

貢丸米粉湯,結合新竹的兩項特產:貢丸與米粉。
鴨肉飯與小菜
台式迷你沙茶牛肉火鍋

臺灣人口超過7成是由閩南移民後裔組成,與閩菜閩南菜福州菜)及廣東潮汕潮州菜淵源深厚,也受到同屬廣東菜客家菜廣府菜影響;日治時代台灣菜專指有別於日本料理的酒樓宴席大菜,日人稱為台灣料理,戰後由酒家菜、辦桌菜繼承特色如七仙女轉盤、魷魚螺肉蒜、紅燒水魚(鱉)、蘆筍蟳羹、金錢蝦餅、雪白官燕、金銀燒豬、炒雞片、火腿冬瓜、掛爐燒鴨等;清治時期即流傳於台南府城的「阿舍菜」亦是經典台菜,如鹹蛋四寶湯、白玉鳳眼、布袋雞、白玉圓棗、魯班鴨、文武過橋、豬腳魚翅等。 雖說台灣日治時期長達半世紀的歷史,但日本料亭的日式烹飪相對生冷,並不符合台灣人飲食習慣,僅少部分風格融入台灣料理中,如文明開化推行的菜式。大多數仍以日本料理名義存在,生魚片味噌湯炸蝦天婦羅關東煮等也經改良,成為相當普遍的台灣小吃或菜餚。[1]

1949年後,許多外省人士相繼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到台灣,也各自將家鄉的料理特色融入台菜中。尤其是美援麵粉到來後,包括各式麵餅饅頭等北方麵食也在台灣傳播開來。此外,粵式飲茶廣式點心以及燒臘文化亦通過香港在臺灣流行,街頭可見許多茶餐廳、燒臘店。之後美國東南亞韓國歐洲等世界各國的料理也進入台灣社會,使得台灣飲食文化顯得更加的多元化[1]

早期特色

大致有海鮮豐富、水果醬菜入菜、節令食補等特色;傾向自然原味,調味不求繁複,「清、淡、鮮、醇」是臺灣菜烹調的重點,不論燉、炒、蒸或水煮,趨於清淡,且喜以額外的蘸料佐味。而臺灣普遍炎熱的天候也使不少帶有「酸甜味」、開胃的菜餚出現在台灣菜中。[1]


清代早期因渡臺禁令移民來台的漢人限男性;因忙於農耕開墾,當時物質也不如今日充裕,為了方便,時常煮一鍋「可為湯又可為菜」的菜,既營養又方便。羹湯類至今在臺灣民間依然受各族群喜愛,如花枝羹蝦仁羹香菇肉羹湯魷魚虱目魚旗魚西魯肉白菜……等。

特色料理

路邊攤小吃店的菜色

主要宴客飯館菜色

台式宴席

參考文獻

  1. 樱桃花. . 美亚旅游网. 2010年07月29日 [2011-04-11] (中文(中国大陆)‎).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