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

是一部1984年的意大利/美國史詩犯罪剧情電影,由意大利導演赛尔乔·莱翁内執導和共同編劇。主演是罗伯特·德尼罗詹姆斯·伍兹。改编自哈利·格雷的小说《The Hoods》,讲述了美国纽约市犹太人聚集区的几个青少年逐步成长为黑帮大佬的故事,展示出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美国都市生活的缩影。本片的主題是探討童年友誼、愛情、慾望、貪婪、背叛、失落、破碎的關係和美國社會中黑幫的興起。

美国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基本资料
导演赛尔乔·莱翁内
监制阿隆·米尔臣
剧本李奥纳多·本维努提
皮耶羅·德·伯納迪
Enrico Medioli
法蘭科·奥卡利
法蘭科·菲利尼
赛尔乔·莱翁内
原著The Hoods
作者:哈利·格雷
主演勞勃·狄尼洛
詹姆斯·伍兹
伊丽莎白·麦戈文
乔·佩西
柏特·楊
塔斯黛·韦尔德
詹妮弗·康纳利
配乐恩尼奥·莫里科内
摄影東尼諾·戴笠·寇利
Nino Baragli
制片商The Ladd Company
Embassy International Pictures
PSO Enterprises
Rafran Cinematografica
片长229分鐘(歐洲上映版)
139分鐘(美國上映版)
251分鐘(導演加長版)
产地美國
意大利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1984年5月23日(康城影展
1984年6月1日(美國)
1984年10月11日(英國)
发行商The Ladd Company
华纳兄弟
预算$30,000,000
票房$5,300,000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
香港
臺灣

本片是导演赛尔乔·莱翁内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出色之處就在於其敘事風格,捨棄了好莱坞的典型「線性叙事」结构,採用了「非線性敘事」結構,使得本片成為經典。本片非線性敘事結構以面条与迈克斯的纠葛为中心,穿插不同年代的多个事件,場景在主角的老、中、青三個不同年代的時空中穿插變換,绝妙地映现出近40年间美国大都市社会生活的变迁。影片1985年曾荣获BAFTA最佳配乐最佳服装设计和入圍提名第42屆金球獎最佳导演最佳原創配樂獎

剧情

1933年的一个夜晚,在鴉片館準備吸鴉片的面条(Noodle)讀到報紙上「三名私酒犯被通緝槍殺」的新聞,隨鴉片沈進恍惚狀態,斷斷續續回憶一些前塵往事,後來黑社會的匪徒追杀至鴉片館來,面条追到了胖摩(Fat Moe)的酒館,拿走了一把纽约火车站儲物櫃鑰匙,但到了那裡,箱内的钱竟变成了废报纸。一無所有的面条遂決定買車票離開前往水牛城

35年后的1968年,面条重回纽约,胖摩的酒館仍在營業。他拿出一封請柬信问老友胖摩,十分茫然。請柬是由貝利部長發的,但面条並不認識這正醜聞纏身的貝利。但後來看電視時赫然發現黛博拉(Deborah),面条的昔日情人,正是貝利部長的妻子,故決定先去找她。

夜闌人静时,面条回想到童年时代與其他的猶太孩子們,不時幫流氓辦點事賺外快,而眾人中只有胖摩從沒有參與其中,但他經常幫猶太孩子們的忙;黛布拉是胖摩的妹妹,拼命練舞,渴望日後闖出一番事業。面条暗戀黛博拉,但正因為他不光彩的生活和工作,黛博拉拒絕了面条。

不久麵條一幫人又結識了剛搬來的麥克斯(Max),麥克斯破壞了他們偷竊的計謀,卻因為警察的出現,麥克斯機警的戲稱麵條為「叔叔」,又加入他們行列,幹起販運私酒的勾當掙大錢,自立門戶。麥克斯主張賺來的錢都存到火車站的儲物櫃中,兄弟五人都在場時方可開箱。麵條有點猶疑,但終究他還是篤信朋友之義,因此同意了。

流氓對於麵條一幫人自立門戶十分不滿,第一次以暴力手段警告了其中兩人,第二次則親自出馬開槍試圖殺人,年紀最小的一位不幸中彈,憤怒的麵條殺了流氓,並無法控制的殺了警察,因此而被判刑12年。

刑滿出獄後,麥克斯的幫派事業勢力均已坐大,飛黃騰達。麵條重新入夥,但他不同意麥克斯巧取豪奪、兇殘殺戮的做法,麥克斯亦不肯抽身,越來越無法自拔,兩人之間因此產生了矛盾。此外,麵條苦戀黛布拉也為麥克斯不滿,認為麵條會無法全心投入幫派事業。

黛博拉見麵條不願洗心革面,決定自己離開去好萊塢單闖她的明星事業。離去的前一天,她第一次答應麵條的約會,又予麵條最後機會,是要愛情還是兄弟之義。麵條再次選擇兄弟之義,從此分離。

沮喪的麵條走入鴉片館度日以求忘卻苦惱,卻使麥克斯震怒:為了區區一個女人就不跟弟兄們一齊出幫派生意。不久,禁酒令即將解除,麵條他們將沒有生意可賺,得另謀出路。麵條不同意麥克斯提出的政治勾結,但狂妄的麥克斯竟又提出搶劫聯邦儲備銀行,並下了決心要實行,麵條不忍拿兄弟們的性命去冒險,於是事前告發了販私酒之事,試圖以較輕的罪名阻止搶劫事件的發生,不料三兄弟與警察發生槍戰,最終命喪黃泉。

麵條按信中所囑去了三位亡友的墓地,發現墓碑上刻著自己的名字,牆上掛著一把儲物櫃的鑰匙。麵條來到火車站,終於找回那筆本該屬於他卻不翼而飛的款。

影片回到1968年。為查明真相,麵條趁黛博拉演完舞台劇,去後台找她。閒談後黛博拉要求麵條離開,以免連記憶都隨真相查明而消逝,暗示真相會是十分令人絕望。黛博拉的兒子這時在門外叫她,黛博拉慌亂間不肯讓孩子大衛進來,還阻止麵條由前門出去,說麵條將會更徹底的絕望。不過麵條堅持從前門出去,於是看到了黛博拉的兒子,就跟當年的麥克斯長得一模一樣。

原來麥克斯跟警察勾結詐死,出賣了兄弟們,拿走了錢,以另一身份繼續他的事業,最後成為貝利部長,但因貪污一事東窗事發,他又派人暗殺了調查的法官,最終到了此萬劫不復的境地。

麵條應邀去了貝利的別墅,被私邀到書房。麥克斯坦承其背叛行為,又請麵條以暗中槍殺自己作為多年來的背叛的報復,但遭麵條拒絕,他婉轉稱,自己才是背叛者:他三十年前報的警害他們早已被槍殺。離開了部長的別墅,麵條看見貝利部長消失在碎垃圾機車後和聽到機器聲,又再見到一些衰老或死去的朋友,乘坐一輛簇新的舊車以回復青年時的樣子駛過歡呼。

最後,垃圾車的尾燈變成了1933年的車燈,年輕的麵條躺在鴉片榻的煙霧中,吸了幾口煙,露出詭異的笑容。

演員與角色

  • 羅拔·迪尼路 飾演 麵條
    • Scott Tiler 飾演 年輕的麵條
  • 詹姆斯·伍兹 飾演 麥克斯(Max)
    • 羅斯提·雅各布斯 飾演 年輕的麥克斯/大衛
  • 伊丽莎白·麦戈文 飾演 黛博拉(Deborah)
  • 崔特·威廉斯 飾演 Jimmy O'Donnell
  • 塔斯黛·韦尔德 飾演 卡洛(Carol)
  • 柏特·楊 飾演 喬(Joe)
  • 喬·佩西 飾演 法蘭基(Frankie)
  • 丹尼·愛羅 飾演 警察局長Aiello
  • 威廉·佛塞 飾演 Cockeye
    • Adrian Curran 飾演 年輕的Cockeye
  • 詹姆斯·海登 飾演 Patsy
    • 布萊恩·布魯姆 飾演 年輕的Patsy
  • 達蓮·佛魯格 飾演 伊妋(Eve)
  • Larry Rapp 飾演 胖摩(Fat Moe)
    • Mike Monetti 飾演 年輕的胖摩
  • 理察·布賴特 飾演 Chicken Joe
  • Amy Ryder 飾演 佩姬(Peggy)
    • 茱莉·寇恩 飾演 年輕的佩姬
  • Olga Karlatos 飾演 Woman in the Puppet Theatre
  • Noah Moazezi 飾演 Dominic
  • 詹姆斯·羅素 飾演 Bugsy

制作

发展

1960年代中期,赛尔乔·莱翁内读到了哈利·格雷的小说《The Hoods》。哈利·格雷是化名,其真名是哈利·戈德堡(Harry Goldberg),曾经是黑帮组织的线人。[1] 1968年,在拍完《西部往事》后,莱翁内多次试图联系哈利,均未取得成功。后来因为非常喜欢莱翁内的镖客三部曲,哈利最终同意与莱翁内在曼哈顿的一家酒吧见面。[2]为了能从哈利的视角来了解美国社会,两人在1960-70年代中又多次见面。莱翁内打算再拍一个美国三部曲,[1]因此他拒绝了派拉蒙影业提议他执导《教父》的邀请。[3][4]

选角

在影片漫长的选角过程中,莱翁内考虑了众多的演员。1975年初,莱翁内决定由热拉尔·德帕迪约饰演麦克斯,尚·嘉宾饰演老年麦克斯。并由李察·德雷福斯詹姆斯·卡格尼分饰面条和老年面条。为了演好角色,热拉尔·德帕迪努力学习布鲁克林地区的英语发音。对麦克斯这一角色,莱翁内考虑了德斯汀·荷夫曼乔恩·沃伊特哈维·凯特尔约翰·马尔科维奇約翰·貝魯什

1981年早期,在看过波姬·小丝出演的《蓝色珊瑚礁》后,莱翁内认为波姬“具有饰演一个成熟角色的潜力”,并提议由她来饰演黛博拉。但是因为当时的作家罢工运动,选角工作被迫拖延,波姬在试演之前退出了选角。莱翁内最终决定由伊丽莎白·麦戈文饰演黛博拉,珍妮佛·康納莉饰演年轻时的黛博拉。

乔·佩西也试演了麦克斯,最后部分因为罗伯特·德尼罗的推荐,他获得了一个小角色弗兰奇的戏份。丹尼·愛羅试演了几个角色,最后莱翁内决定让他扮演影片中的警长。出演《西部往事》的克勞蒂雅·卡汀娜想饰演影片中的卡蘿,但是莱翁内因为担心她演的并不像纽约人而拒绝了她。

美國三部曲

  • 1968年:《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 1971年:《革命往事》(A Fistful of Dynamite / Once Upon a Time... the Revolution)
  • 1984年:《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參考資料

  1. Hughes Crime Wave: The Filmgoers' guide to the great crime movies pp.156–157.
  2. Frayling, Christopher. (PDF).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 July 2000: 388–392 [27 March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3. Roger Fristoe. . Turner Classic Movies. [25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6日).
  4. Lucia Bozzola. .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5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7月16日).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