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斯迦
耶斯迦(梵語:)是先於波你尼的梵語语法学家(公元前六-五世紀,依據喬治敦大學的 Shukla 考證)。他的著名著作是《尼禄多》,處理詞的詞源、詞法范疇和語義。他被認為繼承了 ,在他的文本中提到過這位更老的文法家和吠陀評注者。他有時被稱為 ( = 導師)。
《尼禄多》嘗試解釋詞如何得到它們的意義,特別是在解釋吠陀經文的語境中。它包括了從詞根和詞綴形成詞的規則系統,和不規則詞的詞匯表,并形成了后來的字典和詞典的基礎。它構成自三本部分:(i) Naighantuka 一組同義詞;(ii) Naigama 一組特定於吠陀的詞,和 (iii) Daivata 關於神和祭祀的詞。
《尼禄多》是吠陀的六支之一,也是古印度梵語學科課程的必修主題。
詞法范疇和詞類
耶斯迦定義了四個主要的詞范疇[1]:
挑出了兩個主要本體論范疇: 過程或行動(),和實體或存在或事物()。接著他定義動詞為其中 為主,而名詞為其中 為主。依據某一種解釋,“過程”(process)是有前期階段和后期階段的,在這種過程是主導意義的時候,使用限定動詞如 “walks”或 “cooks”。[1]
但是名詞/動詞的這種刻畫是不充分的,對於某些過程可以有名詞性形式(比如“He went for a walk”)。為此,Yaska 提出了當提及的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延伸如同‘固化’的或‘定型’的塊(),則使用動名詞,比如 “a walk”或 “cooking”。后者可以看作“概要掃描”的一種情況[2],因為過程中順序的元素是缺乏的。
這些概念與現代的文法體概念有關, 構成完整體而 構成非完整體。
Yaska 還給出對名詞的既具體又抽象的測驗: 名詞是可以用代名詞“that”指示的詞。
作為意義載體的詞: 原子論和整體論爭議
如現代語義學一樣,Yaska 把詞看作意義的主要載體。這種詞在確定意義中有主要或首選本體論地位的觀點,在印度傳統中被激烈爭論了很多個世紀。爭論雙方分別叫做 (基於 Yaska 的 Nirukta,所謂的原子論),和 (跟從 Panini 的文法家,所謂的整體論),而這個爭論以各種形式被來自正理、弥曼差和佛教學派的哲學家們繼續了十二個世紀。
在先於 Yaska 并可能同樣先於 Sakatayana 的 文本中,爭論的要點以經的形式神秘的陳述為“”。依據原子論的觀點,詞是句子從而構造的主要元素(),而整體論認為句子是主要實體,最初給出談話(utterance)的語境,而詞只是通過分析和抽象而得出的。
這個爭論有關於語言片段的原子論和整體論解釋 - 現在傳統語義學和認知語言學之間爆發著非常類似的爭論,焦點是詞是否自身有可以組合以形成更大詞串的語義釋義。認知語義學的觀點是詞約束意義,但實際意義只能通過考慮大量的個別前后文暗示來構造。
在詞源上名詞起源於動詞
Yaska 還維護了在 Sakatayana 遺失了的文本中首次提出的觀點,在詞源上,多數名詞起源於動詞。英語中一個例子名詞 origin 起源於拉丁語的 originalis,而它最終基於了動詞 oriri“to rise”。
腳注
- Bimal Krishna Matilal. . Oxford. Yaska is dealt with in Chapter 3. 1990.
-
Ronald W. Langacker. .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er. 1999. ISBN 3-11-0166604-6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參考文獻
- Kahrs, Eivind. On the Study of Yāska's Nirukta.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une, India, 2005.
- Matilal, Bimal Krishna. The word and the world: India's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Oxford, 1990.
- Langacker, Ronald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outon de Gruyer, 1999. ISBN 3-11-0166604-6
- Rajavade, V.K. Yāska's Nirukta. Governement Oriental Series Class A, no.7. 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Pune, India, 1993.
- Sharma, T.R.S. Cheif editor. Ancient Ind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olume 1, Sahitya Akademi, New Delhi, 2000. ISBN 81-260-079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