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军区海军支队

胶东军区海军支队,成立于1944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胶东军区所属海军支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前身华东军区海军1949年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根据地海军、海防部队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1][2][3][4]

成立

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成立,此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日。华东军区海军成立时,人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陆军部队调来;(2)中华民国海军起义部队;(3)中共领导下过去在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沿海开展海上游击战的武装,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支部队,一支是江苏省沿海新四军的海防纵队,另一支便是胶东军区海军支队[1]

1940年,日军登陆刘公岛,驻岛英军撤退[3]

1940年3月,汪精卫政权南京设国防部海军部,辖华中、华南、华北三个海军要港司令部。其中的海军华北要港司令部辖烟台、连云港、威海卫三个基地司令部,另外还设有练兵营以及辖有多艘军舰、运输舰。设在刘公岛的海军威海卫基地司令部辖六个派遣队,其中五个在刘公岛,一个在龙须岛。1941年,练兵营成立,设在刘公岛西疃,营长由海军华北要港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孟铁樵兼。日军在刘公岛设有海军华北要港司令部辅导部。刘公岛上还设有中华海员养成所,负责训练商船海员[1]

刘公岛的练兵营的前身是1938年投降日军后驻青岛的“北支那特别炮舰队”,原属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40年10月被南京汪精卫政权海军部移交给驻刘公岛的海军威海卫基地司令部。练兵营从其前身到宣布起义前,总共招收过九期练兵。1938年9月,北支那特别炮舰队在连云港中国国民党部队俘虏及本队士兵共百余人作为第1期练兵。1939年8月底,自青岛烟台等地招募200余名失业、失学青年组成第2期练兵。1940年3月底训练完成后,20多人被派到上海海军训练所专业技术特修班学习。后来起义骨干连城、毕昆山、李仁德等人都是第2期练兵,都曾到上海受训,1941年后都在刘公岛的练兵营任教练班长。第3、4期练兵多在烟台、威海招收。第5期练兵起,练兵营以“中国海军学校”的名义在北京天津招收学生,向他们保证学习期间一切费用由公费负担,毕业后分配工作。这批学生练兵应征来到刘公岛后,发现训练苦,伙食差,并常受日军军官和少数伪军教官殴打,练兵中乃出现反抗活动。自第2期练兵起,抗日思想便在练兵中间传开。第5期练兵训练中,水兵中队上尉中队长刘敏胜、中尉副队长程鑫圆公开向练兵宣传中国人应有民族气节。第9期练兵起,教官郑道济等人已在课堂上公开宣传抗日。1941年秋,第5期练兵李续武逃离刘公岛反正,于1942年1月率其所在的中国国民党部队登陆,偷袭了海军威海卫基地司令部及练兵营[1]

1944年夏,威海发生旱灾。海军威海卫基地中将司令鲍一民于1944年7月3日在刘公岛龙王庙举办求雨仪式,仪式后在龙王庙前戏楼演戏,第9期练兵全体坐在烈日下看戏,汗水散发出臭味,引起伪军官及家属辱骂。第9期练兵乃集体乱嚷,使演戏匆匆结束。此事成为郑道济等人发动起义的导火索[1]

1944年7月4日,连城找到郑道济谈论求雨事件,二人初步达成了起义意向。1944年7月6日晚,郑道济、连城、毕昆山在刘公岛西村的小码头密商武装起义事宜,并组成“三义团”作为领导起义的核心,其中郑道济为主要领导。到1944年9月,起义的领导人又增加六人,并以郑道济(练兵营区队长兼教官)、连城、毕昆山、李仁德、刘国璋(以上四人为练兵营上士班长)、王文翰(“东海”交通艇中士副艇长)、崔大伟共七人为领导骨干,其中郑道济、连城、毕昆山仍为领导核心。10月29日(周日),连城、毕昆山以第2期练兵的身份邀第2期老练兵聚餐,从而又联络了一批老练兵参加起义[1][2]

在此期间,1944年8月至9月,山东八路军胶东军区部队对日伪军发动秋季攻势,收复大泽山区,攻克文登县城,迫使荣成县的伪军六个中队670人投降,攻克及逼退日伪军据点138处,前锋进逼烟台威海等大城市。刘公岛上的伪军官不断将财物用“海祥”军舰南运,以便将来逃跑[1][2]

1944年11月3日,日本裕仁天皇生日,日军官兵全体在日军辅导部内会餐。郑道济紧急通知起义领导骨干来郑道济家讨论,但因准备不足,大家并未同意当天起义,最终采纳连城提议,定于11月5日举行武装起义[1]

1944年11月5日(周日),刘公岛的第9期练兵在练兵营区队长兼教官郑道济以及教练班长连城、毕昆山的领导下,趁日军尉官、士官13人,伪海军威海卫基地队司令李玉琨、队副长王景和以及校尉级军官十余人离开刘公岛到威海卫游玩的机会,攻击海军威海卫基地司令部、日军辅导部以及驻刘公岛的五个派遣队、“回春”号运输舰,杀死留守的日军军官,并解放了“中华海员养成所”的商船海员,商船海员中有50多人参加了起义。当天17点30分刚过,起义部队攻击了乘坐“胜利”号交通艇自威海卫返回刘公岛的日伪军官及家属(日军有7人,伪军官有海军威海卫基地上校队司令李玉琨、少校队副长王景和、要港司令部中校军需课长周尔康等十多人),上岸的日伪军官被全部击毙。刘公岛起义共击毙日军17人,伪军官兵40多人,缴获4艘舰船,2条军用舢板,2门火炮,4挺机关枪,600多支步枪,30多支手枪。起义部队无伤亡。海军威海卫基地司令鲍一民听到枪声后躲进暗室,避开了起义军多次搜索,后逃脱;参谋长孟铁樵负伤后躲藏逃走;事后二人被日军押到威海处置。郑道济将起义部队编成8个行动队,包括部队官兵、家属、海员在内共600余人,乘“同春”号、“东海”号等舰船驶离刘公岛,于11月6日拂晓在威海以西约40华里的双岛港西海岸登陆。在刘公岛起义影响下,1944年11月10日中尉队长丛树生率驻龙须岛的伪海军在中共地下党帮助下起义,起义部队稍在荣成县休整后便与刘公岛起义部队会合。至此,汪精卫政权海军华北要港司令部所属海军部队全部起义[1][2][4]

进入1944年后,胶东半岛除少数地方被汉奸赵保原占据外,其他地方已成为连片的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刘公岛起义部队登陆地点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边缘。刘公岛起义部队登陆后,本来计划开往牟平县投奔中国国民党军队。八路军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得知起义消息后,派出文西独立营于1944年11月7日拂晓前占领了刘公岛起义部队赴牟平县途中必经的双林前村附近高地。在双林前村,经过八路军劝说,在“不缴械投降”、“不拆散改编”、“妥善安置家属”三个条件获得八路军同意后,郑道济领导刘公岛起义部队宣布参加八路军[1]

刘公岛起义是汪精卫政权海军中第一次大规模起义,引起了舆论关注。1944年12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半月敌后战况概述》中说“此举值得大书一笔”[1]。胶东《大众报》社印发《号外》,大标题为“威海卫刘公岛伪海军六百人反正”。延安新华社播发“刘公岛伪海军六百人反正”消息;美国旧金山电台转发了该消息。《新华日报》发表长篇报道《我军事政治攻势下山东威海卫——刘公岛伪海军反正》[2]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很重视刘公岛起义。1944年11月12日,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萧华等人将刘公岛起义消息电告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1944年11月13日,罗荣桓等人就对待刘公岛起义部队的问题,向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副司令员吴克华指示[1]

1944年11月中旬,山东军区授予起义部队番号。1944年11月22日,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在文西县西铺集举行海防支队命名大会,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等领导人参加,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刘涌代表胶东军区许世友、林浩、吴克华等领导宣布将起义部队命名为“山东胶东军区海防支队”,任命郑道济任上校支队长,胶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欧阳文兼支队政治委员,胶东军区司令部警卫营营长王子衡任副支队长,原刘公岛基地50多岁随军参加起义的老军官魏毅甫任参谋处主任。连城、毕昆山、李仁德分任第1、2、3中队上尉中队长,第1中队由原刘公岛练兵营第9期之前的老练兵及其他老兵编成,第2中队由第9期练兵编成,第3中队由商船海员编成。1944年11月底,海防支队奉命开离东海军分区,靠拢胶东军区机关,于12月初抵达距胶东军区机关驻地八里的牙前县大石疃村。不久,龙须岛起义部队也抵达这里会合,编为第4中队,丛树生任上尉中队长。两支起义部队会合之后,海防支队改称为海军支队。部队番号起初在胶东军区同郑道济谈判时,曾计划编为“边防支队”,但郑道济坚持必须留下“海”字,乃定名为“海防支队”并上报给山东军区。后来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指示,该部队对将来建设新海军意义重大。1944年12月,在许世友、林浩、吴克华联合下达的对毕昆山任命状中,即已改称为“海军支队”[1]

1944年12月初,海军支队完成组建。1945年春节前夕,海军支队进驻牙前县大留村,开始军政训练。军政训练中开展了有关三民主义、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宣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举办“忆苦思甜”大会,参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支校驻地。调入海军支队的八路军官兵同起义官兵结对做思想工作。1945年4月上旬,海军支队全体官兵响应胶东军区开荒生产的号召,赴乳山县石港村开荒。此后海军支队经历了1945年5月反扫荡,6月保卫麦收,7月至8月夏季大练兵[1]

初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日伪军拒绝向八路军投降,并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向各铁路沿线及各大城市集中,以待向中国国民党军队投降。根据八路军总部及山东军区的命令,胶东军区部队作为山东解放军第三路军进攻胶济铁路东段、胶东半岛沿海各日伪据点,并计划围攻青岛。海军支队被编入山东解放军第三路军,于1945年8月中旬挺进青岛方向。1945年8月25日晚至8月26日凌晨,海军支队参与攻克了即墨县城,这是海军支队成立后第一次作战。此后,海军支队转到灵山整训,开辟了灵山地区的根据地,9月中旬驻防莱阳县西水沟头,从地方部队补充500名新兵,由原四个中队、一个警卫连扩编成两个大队、一个警卫连,每个大队辖三个中队,海军支队全部人数上升到千余人。郑道济仍任支队长,胶东军区第五支队团参谋长田松接替王子衡任副支队长,李伟任副政治委员[1][2]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中央提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方针,指示山东以全部力量控制中国东北。罗荣桓指挥山东的主力部队开赴东北。胶东军区海军支队也随之开赴东北。1945年10月24日,海军支队到达黄县龙口镇,10月25日登上10条帆船,10月27日晨在今辽宁省庄河县耷拉腰子地区海口登陆,番号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纵队第二支队。田松任第二支队司令员,李伟任副政委,方顶臣任政治部主任,郑道济调到东北人民自治军机关任职。11月7日第二支队从庄河县启程,经宽甸县桓仁县通化县吉林市,于11月26日抵达今吉林省二台子。沿途青年工人及学生报名参军,该部队增至两千余人[1][4]

此时,中国国民党方面在长春设东北行营。行营主任熊式辉收编任命原满洲国官员、宪兵、军警、地主为地下“先遣军”,以控制东北。位于吉林市、哈尔滨市之间的舒兰县城、榆树县城、五常县城是东北人民自治军北上北满的必经之处。三县的原满洲国县长都接受了东北行营的任命,实行三县联防。乌拉街、朝阳镇(舒兰县旧县城)、白旗屯是其外围据点。1945年11月28日,第二支队连续取得乌拉街、溪浪河、白旗屯三场战斗的胜利,舒兰县、五常县、榆树县守敌大部约2000余人逃往朝阳镇,由舒兰县县长周士璋领导,警察署长蒋仓指挥。1945年12月15日,第二支队和吉林独立支队范德林团一部攻占朝阳镇,12月16日攻占舒兰县城,12月28日攻占榆树县城,1月3日傍晚攻占五常县城[1]

攻占舒兰县城、五常县城后,第二支队政治部举行地方“士绅名流”座谈会,各界代表选举第二支队政治部宣传干事鲜志一、宣传科科长徐诚之分别出任舒兰县县长、五常县县长。第二支队攻占五常县城后,扩编至3000多人。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支队奉命将下辖的两个大队扩编成两个团(缺两个营),将警卫中队扩编成警卫营。整编之后,1946年1月15日第二支队离开五常,2月2日抵达牡丹江市西海林地区[1][2]

剿匪

牡丹江市曾是满洲国东部五总署的所在地。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中央委员李大章东北抗日联军干部李荆璞、山东干部刘贤权等人先后抵达牡丹江市,成立了省委和军区,组建了4团、14团等地方部队。这时,中共方面力量薄弱,而被国民党方面的东北行营收编的地方武装则力量较强。原为满洲国官员、后来被东北行营任命为地下先遣军司令的“座山雕”张乐山郑云峰马喜山谢文东、“许大马棒”许福军,分别驻在牡丹江市北面、南面、东面、西面。第二支队到达牡丹江市后,即组成三路剿匪部队,在南面、北面、东面“剿匪[1]

1946年2月15日至3月4日,第二支队在南线讨伐郑云峰、马喜山,攻克鹿道、春阳、镜泊湖镇,俘虏国民党绥滨图佳先遣军少将司令郑云峰以下600余名官兵,占领居民点23个(群众500多人)。在鹿道战斗中,第二支队1团1连副连长周天林抱炸药包炸毁山顶敌首住宅“红房子”,帮助突击队冲进“红房子”生俘了敌首[1]

1946年3月16日,第二支队2团在北线首战草甸子,攻占五林。随后偷袭吉林屯。杨子荣独自进敌营,经村民配合,成功劝降敌方全部。经过两个多月战斗,北线歼灭敌人千余人,占领了海林、林口以及牡丹江市北郊100余平方公里内近百个村[1]。5月上旬,在东路剿匪战役中,第二支队2团大部、1团3营(欠8连)与兄弟部队在战车、坦克配合下,进攻牡丹江市东部的东宁穆棱以及谢文东部队,歼灭击溃2000多人,攻占绥阳、穆棱、绥芬河、东宁等地[1]。5月13日,杨子荣所在的第二支队2团7连在西线深入尚志县亚布力,侦察“许大马棒”残兵并一举歼灭[1]。5月15日,驻牡丹江市的省政府以及军区驻地、干部学校遭到国民党方面地方部队围攻,被警卫部队击退。是为牡丹江暴动。经过1946年2月至5月共三个月的剿匪作战,第二支队在兄弟部队第14团、第15团的配合下,共毙伤敌军5000多人,稳定了牡丹江市局势[1]

此后,第二支队再度开展剿匪作战。6月底,第二支队在下城子、绥阳歼灭敌军三千余人,生俘敌旅长刁永祥。1946年7月下旬和10月,第二支队两次配合佳木斯军区部队围剿谢文东残部。谢文东被合江军区部队生俘并处决。在消灭大股敌军后,第二支队2团侦察排长杨子荣奉命率孙大德、魏成友等5位侦察员智入敌营,活捉敌首“座山雕”张乐山[1]

在开展剿匪作战的同时,第二支队还组织了土改工作团,成立县区武装以及农会,在土地改革中将敌首的土地分给农民。至1946年底,牡丹江地区的敌地方部队被肃清,各地方人民政府先后成立,牡丹江市成为东北民主联军可靠的后方基地[1]

这段剿匪作战的经历后来被出自该部队的作家曲波写成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文革期间还被改编为八个样板戏之一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其中的人物杨子荣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

平津

1946年5月下旬,第二支队机关迁驻牡丹江市,并入牡丹江军分区。部队被编为独立第1团、独立第2团。1946年7月,独立第1团、独立第2团整顿军纪,维持地方治安,举行群众大会公审公判匪首,派工作队动员群众参军。1947年2月,独立第1团开赴前线,被编入第1纵队(后为第38军)第1师。1947年7月,独立第2团与第1纵队第1师合编。将老兵送走后回到宁安的原独立第1团排级以上干部随即投身土地改革,并发动群众参军。不到三个月,新的独立第1团、独立第2团先后组建[1]

1947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牡丹江军分区与合江军区东安军分区合并为牡丹江军区。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更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分成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1948年2月,牡丹江军区奉命以新的独立第1团与合江、东安各一团组成牡丹江军区独立第8师,开至前线参加长春围困战。攻克长春后,独立第8师更名为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第160师,开进山海关内参加平津战役[1]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第160师迁住北平南郊的黄村南苑机场休整。1949年3月,第160师进驻北平,负责警卫中共中央机关。其中,第1团进驻海淀,第2团进驻北平东四府学胡同,第3团进驻清河,师部驻颐和园附近居民区。1949年4月,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第160师更名为华北军区第207师。1949年8月,更名为中央纵队第1师香山中南海天安门等所有中央机关驻地都由中央纵队第1师和由原中央警卫团改称的中央纵队第2师负责警卫。中央纵队第1师警卫营调入中南海,隶属中共中央办公厅,负责警卫中央首长。1949年夏,部队集中在北平城内,清理中南海内堆积污土和垃圾。1949年10月1日,中央纵队第1师第3团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阅兵团队。1950年11月3日,中央纵队第1师改称公安军第1师,赴朝鲜半岛执行任务。回国后被编入旅大警备区[1]

第二次国共内战前夕,海军支队渡海去东北时,将部分官兵留在山东,1946年6月成立“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驻烟台,负责海防,并训练海军学员(含地方海防民兵)。大队长张怀中(胶东军区第四旅旅长兼任),大队政委张志勇(胶东军区特务团一营教导员),副大队长王克尧。1947年胶东保卫战后,该教导队人员被分编至胶东军区所属各部队。1949年4月底至5月初,胶东军区成立新的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驻威海,至1949年5月已有学员500多人,辖“海鹰”、“海燕”两艘炮艇,并有训练场所[2][3]

1949年6月起,根据中央指示,原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内的刘公岛、龙须岛起义人员约170人(包括整建制调入华东军区海军的胶东军区海军教导队内的起义人员),分批调入华东军区海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奠基者。这批营连级干部后来分任艇长、舰长等职务[1]

参考文献

  1. . 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 2015-05-29.
  2. 马骏杰.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7-02-06].
  3. . 新华网. 2016-09-29.
  4. 刘洪德. . 文登网. 2016-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