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瑠公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瑠公國民中學(Taipei Municipal Liu Gong Junior High School、LGJH、LKJH)簡稱瑠公國中,常被誤寫成「留公國中」、「塯公國中」或是「榴公國中」。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信義區的一所國民中學,校地位於松山奉天宮與松山慈惠堂之間,校地優美,空氣清新,緊連四獸山虎山麓。鄰近松山工農、松山家商、永春高中等學校。 瑠公國中老師教學認真,學生純樸,學校近年來更發展特色課程,如無人機、機器人、海洋教育...等,校隊有管樂團、合唱團、羽球隊、毽球隊等,提供學生多元學習。109學年度起努力籌劃雙語教學,同時自108學年度起成立台北市唯一的技專班,提供孩子職業試探及適性發展,並成為北市唯一以冰壺為體育運動績優重點項目發展的學校!
臺北市立瑠公國民中學 | |
---|---|
地址 | |
![]() | |
其它名称 | Taipei Municipal Liu Gong Junior High School |
类型 | 公立、國民中學 |
创办日期 | 1979年 |
学区 | 信義區 |
校長 | 漫安琦[1] |
年级 | 普通班23班 [2] |
語言 | 中華民國國語 |
校训 | 營造一所愛學習、有溫暖的學校 能健康、知進取、有知識、重禮貌。 健康禮貌知進取,人文關懷重科技。 |
校色 | 明亮的藍色、紅色 |
校刊 | 《瑠公國中校刊》、《瑠公幸福小報》 |
学校网址 | 臺北市立瑠公國民中學 |
簡介
瑠公國中位於信義區福德街,學區包含臺北市信義區的中坡里、中行里、居仁里、大道里、大成里、大德里等里。校地所在位置於日治時代的舊名為中坡庄,此地名源於其地有一天然埤池,面積數頃,水深數米,乃是現今松山區、信義區、南港地區農田的重要灌溉水源,肩負著灌溉與防洪的重責大任;其中兩大埤池為位於瑠公國中的永春埤,和靠近市立療養院的湖埤(又稱後山埤)。
郭錫瑠─瑠公圳創建者,幼年隨父親及鄉人渡海來台,定居彰化從事開墾。清乾隆五年開始,舉全部家財致力開發臺北市農田水利灌溉事業。水利工程進行中屢遭山胞襲擊,死傷甚多,又遭遇到資金不足,地勢險惡等問題,蒙受挫折。但是郭錫塯的志向十分堅定,傾家蕩產,歷經二十幾年的慘澹經營,後因缺乏資金維續,抑鬱而終。其子繼承父志,終將圳道修築完成,完成臺北地區最重要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瑠公圳,奠定臺北地區日後的發展。 民國五十年代以後,隨著臺灣逐漸邁入工商業社會的腳步,臺北市快速發展,絕大部份的水田變為建地,瑠公圳在臺北的農業灌溉價值消失,也逐漸因都市快速發展而逐漸消失。後因山上煤礦廢土流下,使永春埤日漸淤淺,失去原有的灌溉與防洪的價值,最後由瑠公農田水利會捐贈臺北市政府,於民國67年將水塘填平興建學校,為紀念瑠公圳創始人郭錫瑠對臺北市發展的貢獻,該校特以他的名字命名,就是現在的瑠公國中。 瑠公國中校舍共計四棟教學大樓(至真樓、至善樓、至美樓、行政大樓)及一棟學生活動中心,設有一150公尺的PU跑道及溫水游泳池。環境方面,建於瑠公圳流經的中埤,位於虎山上,讀書環境相較其他區內學校舒適許多、遠離塵囂。 校舍近年來努力翻新,色彩繽紛,同時進行空間規劃與設備更新,讓老師有舒適的教學空間,也給學子活潑清新的學習環境。
學校的起源
1960年代,臺北都會區逐漸失去農業價值,瑠公圳流經的圳道也被上方的煤礦坑埋淺,所以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將中埤原址捐贈給臺北市政府,1978年將中埤完全填平後建蓋學校。為了紀念郭錫瑠先生,便命名為「『瑠公』國中」。
校史
- 民國67年,西元1978年,成立瑠公國中建校籌備處 。
- 民國68年,西元1979年,正式成立,葉見登先生擔任第一任校長。
- 民國69年,西元1980年,開始招生,第一期校舍竣工—教室。
-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第二期校舍竣工—教室、運動場、中庭。
- 民國74年,西元1985年,興建活動中心。
- 民國76年,西元1987年,興建游泳池。
歷任瑠公校長
-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葉見登先生接任第一位校長。
- 民國77年,西元1988年,張祥先先生接任第二位校長。
- 民國81年,西元1992年,林堯文先生接任第三位校長。
- 民國85年,西元1996年,蕭智烈先生接任第四位校長。
- 民國90年,西元2001年,張玉蘭女士接任第五位校長。
- 民國94年,西元2005年,莊乾淇先生接任第六位校長。
- 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林明貴先生接任第七位校長。
-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漫安琦女士接任第八位校長。
校歌
瑠公國中,和樂融融。山川映眼,星斗羅胸。
尊師重道,志氣豪雄。治學嚴謹,處世謙沖。
瑠公國中,欣欣向榮。身強德美,君子之風。
誠信勤樸,校譽日隆。滿園桃李,化育成功。
行政
參考資料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