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濁水溪社

臺大濁水溪社為臺灣大學內的學生社團,簡稱為濁水溪社濁社等。該社團定期發行社團刊物《濁流》。成立於1987年三月。社團成立以反自由化的農民運動為關懷目標。在臺灣90年代民主化裡的學生運動場域中,為臺灣第一個「單一議題性學生運動社團」[1],而後逐步有勞工、婦女等相關單一議題性社團之成立。

歷史

原先由臺灣大學大學論壇社中主張激進路線的社員組成一地下組織,有別於著重校園內爭取言論自由與學生自治的學運路線,濁水溪社前身之地下組織雖然也致力於校內自治民主改革,但又進一步將核心關懷放到臺灣整體社會政經脈絡,並強調農民運動之重要性。於1985年成立,成立初期並未向臺灣大學課外活動組登記為正式掛名社團,此為地下時期。

在地下活動兩年後,臺大濁水溪社於1987年正式成為校內社團,為當時改革派社團中唯一以農業問題與農民運動為主要關懷之社團,發行《濁水溪月刊》。並於隔年參與520農民運動。在520農民運動後旋即投入野百合學運,與改革派學運社團串聯。於1989年與大學論壇社大學新聞社噬菌體社等12個學生社團在臺大文學院草坪上舉行二二八事件悼念活動。於同年4月7日鄭南榕言論自由臺灣獨立主張自焚後,於臺大校園內發起靜坐追悼與聲援鄭南榕。其後社團逐漸減少公開活動。

於1995年再度向臺灣大學課外活動組申請復社,於振興草坪召開社員大會,有感於農民運動之衰退與失焦,設制農民運動研究部。於1997年改變社團經營方針,以「發揚臺灣文化」為新的社團宗旨,其後時改變為「關懷生命,回饋農村」等不同訴求。社員以農學院學生逐漸擴散至各科系。

於2004年在課外活動組再度登記復社,2005年4月正式回復運作,以「意識本土、觀照社會」為宗旨,從社會與人文的關懷角度重新出發。

於2006年6月投入校內網路加退選公聽會之抗爭。

於2011年投入「東部發展條例」的抗爭活動。

活動

作為一個學術性社團,臺大濁水溪社每週舉辦讀書會與發行刊物《濁流》。讀書會文本內容涵括國際事務、臺灣文學臺灣歷史、臺灣政經發展、英文時事座談。

定期辦有講座探討當代臺灣與歷史回顧,參與講座之與談人包括楊碧川郭亮吟辜寬敏蕭全政吳叡人林世煜陳德斌范雲吳乃德李丁讚等。

臺大濁水溪社也定期下鄉進行勞動與社區營造,曾前往高雄縣橋頭鄉、高雄縣美濃鎮、澎湖縣馬公市。活動內容計有人權意識推廣、農村勞動、駐糖廠藝術家村營造、眷村保存等。

於2007年初於臺北市果菜市場進行農產品銷售與校園內農產品推廣。

濁流(濁水溪月刊)

濁流》前身為《濁水溪月刊》,為臺大濁水溪社定期發行之學生刊物。

臺大濁水溪社藉著讀書會、舉辦活動、社員間的討論來互相交流,傳達理念。然而這只能限於社員及一小部分的人,亦難以將訊息傳遞給更多的人。於是,藉由發行《濁流》,臺大濁水溪社試圖擴大訊息的傳遞機會,讓沒有機會參加社團活動的人,也可以接觸到社團發出的聲音,亦可以讓更多的人藉文字深入了解該社理念、參與其活動,而不僅止於知道臺大濁水溪社名號而已。

《濁流》刊載濁社的活動、讀書會、聯絡方式、文章等等。它是一個社團表達理念的媒介,向外發聲的管道;也是和他人互動交流的平台。藉由文字的書寫,表達理念及關懷。其記錄臺大濁水溪社的存在,向他人表達出訊息:有著這種理念的人們確實存在著、運作著。然而社員也藉發行的過程──經由與他人因社刊擦撞而出的反應及回響──漸漸發現自己也是社團理念的代表,也是一種實踐;社員也藉著編輯社刊及寫作社刊文章的機會、思考社團的理念如何傳達及連貫。

今昔社員

  • 林滴娟:故前高雄市議員。在大三時發表以濁水溪上游到下游變遷史與環境生態惡化之散文《嗚咽的濁水溪》於當時的社團刊物《濁水溪月刊》,使濁水溪社被喻為「臺大改革派社團散文獎第一名」。並於1989年帶領濁水溪社在臺大校園內發起「林茂生追思會」以紀念二二八事件。

參考文獻

  • 鄧丕雲,《八○年代臺灣學生運動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ISBN 957-8994-20-6
  • 范雲主編,《新生代的自我追尋:臺灣學生運動文獻彙編》(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ISBN 957-8994-21-4

引用

  1. 鄧丕雲,《八○年代臺灣學生運動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3年)。ISBN 957-8994-20-6

相關報導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