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妓
舞妓(漢譯另有「舞伎」(這其實是不對的.舞妓的「妓」意思是「女性藝術表演者」,在日語中的「伎」專指男性表演者,例如「歌舞伎」日語原文為「」)是日本藝妓在見習階段時名稱,和藝妓一樣屬於表演艺术的女性工作者,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為在宴席上以日本舞、樂曲、樂器等表演助興。
舞妓在東京等關東地區稱為「」、「雛妓」,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則稱為「(或寫為「」,皆讀為,Maiko)」。
在日語中,“妓”字保留了傳統漢語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藝術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舞妓的“妓”是指前者,因為舞妓在原则上是藝術表演者,並不從事性交易。但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舞伎”這種以避讳为目的的現代漢語翻譯寫法。日語中的“伎”專指男性表演者(參見: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张“舞妓”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以示区别。
簡介
古時舞妓一般从10岁开始学艺,一直訓練到16岁左右才逐漸升為藝妓。現在則因為《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必須初中畢業(即14、15歲左右)才可以開始學藝。学习的内容繁多,过程十分艰苦。其中包括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要求,处处体现高贵和稳重。
舞妓的髮型為"割れしのぶ"及"おふく";藝妓的髮型以稱為“島田髷”的髮型。“島田髷”的起源有3說:
舞妓化妆也十分讲究,浓妆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用料也以传统原料为主。最醒目的是,舞妓會用一種液狀的白色化妝品均勻塗滿臉部、頸項,因此看起來猶如雕飾華美的人偶一般,而從業未滿一年的舞妓,擦口紅,只被准許塗下唇的,代表他還年輕。而從業未滿半年的舞伎,頭上的髮飾通常都有裝飾剝殼米粒如瀑布般垂掉下來。
舞妓的髮型又分為桃割(割れしのぶ)和赤鹿子(おふく)。較年輕的舞妓通常都會梳桃割(割れしのぶ),較年長的舞妓通常會梳赤鹿子(おふく)。
年輕舞妓的衣襟通常都是紅底和花的,較年長的舞妓通常都是白底和花。到了20歲時,舞妓通常會舉行一個儀式襟替,讓後變成真正的一名藝妓,而本來有花的衣襟,則會變成全白。
舞妓的服装是十分华丽的和服,做工、质地和装饰都十分上乘,因此也异常昂贵,一般在50万日元以上,有的甚至达100万日元。京都舞妓的服裝更是著名,以懸落飄逸,稱為“”的華麗腰帶為其特色。這種腰帶甚至可長達5公尺,相當沉重,紮束时需要相當大的力氣,所以古時常常由稱為“”的男性僕役來幫忙。
舞妓及年輕的藝妓所穿之和服稱為“”,是落地長裙。在外行走時,必須掬起以免拖地,從腰帶到裙擺間的一段稱為“褄”,舞妓及年輕的藝妓會將左手壓在這一段上面,意指“賣藝不賣身”的。
藝妓的表演大致可分為“立方”和“地方”2種。“立方”是指舞蹈為主的表演者,“地方”是指演唱“長唄”、“清元”等歌曲、演奏太鼓、三味線等的表演者。因為“地方”類的表演難度較高,需要長時間訓練後才能勝任,因此多由資深的藝妓擔任。而“立方”表演較為容易,所以一般由資淺的藝妓及舞妓擔任。
顧客給予藝妓和舞妓的演出費用稱為“線香代”或“玉代”,京都一地特稱“花代”。
沒落及文化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日本各地仍有很多花街,是主要的娛樂場所,藝妓及舞妓尚稱興盛,然而1947年開始,日本實施了《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禁止兒童未足齡即失學及投入工作,舞妓的人才來源受到直接且重大的衝擊,再加上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變遷非常快速,各種新興的娛樂活動如雨後春筍竄出,而舞妓的訓練過程頗為艱辛,現代年輕女性多不願接受,花街及藝妓便逐漸沒落。
日本已將藝妓視為一種文化財产,正積極地保護著,在京都等有藝妓文化的特色城市,還有所謂“”的商業服務,可以讓女性遊客打扮成藝妓或舞妓,親身體驗藝妓文化之美。
另外由於交通的方便,現代的藝妓和舞妓也會應邀到遠地出差表演,亦有助於藝妓文化的拓展及增加世界各地對藝妓文化的了解,但和世界上許多傳統藝術一樣,後繼無人仍是最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