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林正

若林正英語:,或譯若林忠志1950年2月17日[1]),是多倫多約克大學一名加拿大日裔歷史學助理教授,其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史,特別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東亞日本政治思想的研究[2]

Bob Tadashi Wakabayashi
若林正
国籍 加拿大
學術工作
主要領域東亞歷史

相關事蹟

1989年11月,由被稱為「日本賭王」、曾是甲級戰犯嫌犯(未予起訴後釋放)的笹川良一創立的「笹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SYLFF)向若林授課的約克大學捐款,在校方宣佈接受捐款的六日後,若林向校方提出抗議,要求校方退還這筆不義之財,他認為捐款方企圖通過偽造和扭曲歷史記載來粉飾自己和他國家的行戰爭罪行,以及消除有關日本在北美歐洲貿易和投資的批評[3]。此事一度在北美的學術界引起風波,後來有多名教職員也要求校方以道義為重,退還捐款,然而由於約克大學比其他大學都窮,更需要外來捐助,加上校方沒有義務諮詢教授意見的關係,約克大學並沒有放棄相關捐款[4]

研究與見解

南京大屠殺

若林正通過向西方讀者介紹日本和中國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及各種觀點和爭論,把該研究國際化[5]。他在其著作《南京暴行,1937-1938:錯綜複雜的圖景》(The Nanking Atrocity,1937-38: Complicating the Picture)一書中認為,南京慘案的傷亡人數並非全是日本人所造成,例如當時鎮守南京國民黨總司令唐生智曾下令處死嘗試逃出南京的平民,而國民黨的掠奪行為也造成了戰時的大饑荒。他也表示日本從未道歉的說法是錯誤的,並且引用中國人民日報》一名記者的調查,指日本自1972年以來已道歉了二十一次。1982年,日本政府曾改革教科書,從此教科書便出現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圖像和傷亡數字三十萬等內容[6]

根據若林的說法,中國政府利用南京大屠殺來實現以下目的[6]

  1. 從中取得更多的援助來打造中國在亞洲的經濟霸主地位;
  2. 讓中國人民忘卻由於中國領導人濫權從而釀成的大躍進、大饑荒和文革的災難;
  3. 緩和國內人民對因經濟發展不平衡而導致的貪污腐敗、人權和政治自由受踐踏、貧富懸殊的不滿;
  4. 轉移外國對中共對待西藏維吾爾和其他少數民族帝國主義式侵略和種族滅絕政策的批評。

他亦表示,否定南京大屠殺存在的日本右翼「否定派學者」的「非黑即白」態度,與目前中國大陸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官方歷史學者很相似,此外他亦提及有日本同行在中國發表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文章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被審查單位取消和刪節,例如曾經受過日本右翼份子騷擾的學者笠原十九司的一篇文章認為南京大屠殺死亡數字不足三十萬的觀點就被刪掉。另一方面,美國西密歇根大學歷史學助理教授吉田俊(Takashi Yoshida)指出,多年來日本政府的言論封鎖導致有很多尤其年輕一代的日本人不知道有南京大屠殺。若林亦透露參與寫作《南京暴行》的一些作者曾受到日本極端份子不同程度下的威脅[6]

支那及相關用語

當今有部分日本右翼人士以「支那」的詞源並無貶義為由而主張應該繼續使用這類用詞。若林對此說法作出評論,他指出,源於《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的「Zippangu」一詞的「Jap」也有非貶義的詞源,但是主張繼續使用支那一詞的人毫無疑問會因為被外國人用這三個字母(Jap)稱呼而感到氣憤。他又說,如果當今中國人說他們因被稱為支那或支那人而感到受到傷害,那麼在禮貌上就應該不要使用這些用語,不論這個詞的詞源或者在歷史上的用法如何。他又將繼續使用這種貶義詞的戰後的日本人歸納為兩種人——「教育程度低的或積習難改的老年人」[7]

部分著作

  • Aizawa Seishisai's Shinron and Western Learning: 1781-1828
  • Bulletin on Narcotics: A Century of International Drug Control
  • Japanese Loyalism Reconstrued: Yamagata Daini's Ryūshi Shinron of 1759
  • Opium Regimes: China, Britain, and Japan, 1839-1952

參見

參考來源

  1. Bob Tadashi Wakabayashi 存檔,存档日期2016-11-30., LibraryThing
  2. The Nanking Atrocity, 1937-38 Complicating the Picture 存檔,存档日期2016-12-01., Berghahn Books
  3. ""Should McGill Be Run by Fascist Money?", The McGill Daily, 1993-11-01
  4. 《歷史月刊》,歷史月刊雜誌社,1990年,第10頁
  5. 魏楚雄《历史与历史学家:海外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争议综述》,〈历史研究〉2009.5
  6. 李劼《迷霧裏的歷史——評Bob T. Wakabayashi, ed., The Nanking Atrocity,1937-38: Complicating the Picture》,〈二十一世紀〉第142期(2014年4月號)
  7. Bob Tadashi Wakabayashi, "The Nanking Atrocity, 1937-38: Complicating the Picture" (2007), Berghahn Books, p395-396: “However, two classes of postwar Japanese have continued to use derogatory terms like Shina. Poorly educated and/or elderly persons who grew up with the term go on using these from force of habit.”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