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茯苓(拉丁文:Poria),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茯苓神、伏靈,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稱為白茯苓或者云苓[1]。
茯苓 | |
---|---|
十七世纪波兰籍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卜弥格著作《Flora Sinensis》(译:中国植物志)笔下的胡椒与茯苓树根。 | |
科学分类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
纲: |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
目: | 多孔菌目 Polyporales |
科: | 白肉迷孔菌科 Fomitopsidaceae |
属: | 茯苓属 Wolfiporia |
种: | 茯苓 W. cocos |
二名法 | |
Wolfiporia cocos (Schw.) Ryv. & Cilbn. | |
茯苓与土茯苓名称相似,因此易混。土茯苓是菝葜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的根,外皮黄棕色或灰褐色,与茯苓完全无关。
藥用
茯苓的不同部分在傳統中藥裡有不同的功效,大致可分為下列四部分[2]:
- 真菌最外層的褐色外皮叫茯苓皮,
- 茯苓皮以下,分別是淡紅色的赤茯苓或朱茯苓、
- 再之下是白色的白茯苓,
- 以及連接樹根的部分是茯神。
另外,也有一整塊茯苓連同松樹根一起切成片的,叫作「抱心茯神」[3]。 而在雲南出產的茯苓,亦叫作「雲苓」。
在嶺南地區,茯苓可作為煲老火湯的材料(主要配搭為龜類)。而茯苓餅則為中國大陸北京地區的特產;在閩南以及臺灣,亦有名為茯苓糕的糕點,是以茯苓粉與米粉過篩再蒸製而成。中醫認為茯苓的功效在於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茯苓利尿,久服安魂、養神、耐飢、延年。
食物營養學則表明茯苓含有茯苓多醣體(例如:羧甲基多糖,有鎮靜安神作用[2])和不溶性膳食纖維,可促進胃排空,少身對於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吸收,降低空腹血糖濃度,減少胰島素需要量,還能控制餐後血糖代謝﹔另外,茯苓能恢復自身胰島勁能,進而達到降糖的效果[4]。
参考资料
- 《本經疏證》
- 《神農本草》
外部連結
- 茯苓 Fuling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繁體中文)(英文)
- 茯苓 Fu Ling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
- 土茯苓 Tufuling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 土茯苓 Tu Fu Ling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
- 茯神 Fu Shen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繁體中文)(英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