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
莴笋(学名:Lactuca sativa var augustana),又称茎用莴苣、千金菜、香馬筍,英语中称之为celtuce(芹菜和莴苣的组合词)、stem lettuce或Chinese lettuce。莴笋是菊科莴苣属的一个栽培品种,其嫩叶和肥大的茎均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作蔬菜食用。莴笋在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在欧美地区较为少见。台灣稱為嫩莖萵苣,台語稱為A菜心。
Celtuce | |
---|---|
![]() 萵筍 | |
种 | Lactuca sativa var. augustana |
栽培品种 | 'Celtuce' |
起源 | Mediterranean region |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 |
---|---|
75 kJ(18 kcal) | |
3.65 g | |
膳食纖維 | 1.7 g |
0.3 g | |
0.85 g | |
維生素 | |
維生素A equiv. | (22%) 175 μg |
硫胺(維生素B1) | (5%) 0.055 mg |
核黃素(維生素B2) | (6%) 0.07 mg |
菸鹼酸(維生素B3) | (4%) 0.55 mg |
(4%) 0.183 mg | |
吡哆醇(維生素B6) | (4%) 0.05 mg |
葉酸(維生素B9) | (12%) 46 μg |
維生素C | (23%) 19.5 mg |
膳食礦物質 | |
鈣 | (4%) 39 mg |
鐵 | (4%) 0.55 mg |
鎂 | (8%) 28 mg |
錳 | (33%) 0.688 mg |
磷 | (6%) 39 mg |
鉀 | (7%) 330 mg |
鈉 | (1%) 11 mg |
鋅 | (3%) 0.27 mg |
[1]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 |
栽培和种类

莴笋通常通长30-40厘米,直径3-4厘米,茎质脆,水分大[2]。茎的肉色有浅绿、翠绿和黄绿色,有时会有紫色或红色斑块。莴笋可根据叶片形状分为尖叶和圆叶两个类型。占莴笋产量中大部分的是在秋季播种,春季收获的春莴笋,但也有秋莴笋和夏莴笋。各地的主要品种有四川挂丝红、白皮香早种,尖叶子和北京鲫瓜笋等[3]。
莴笋的短缩茎随植株旺盛生长而逐渐伸长,茎和叶的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峰后同时下降。北方栽培的越冬莴笋短缩茎开始肥大后,就进入长达一百多天的越冬期和泛青期,返青期过后茎的生长率显著提高,茎端逐渐分化成花芽,继续伸长,所以莴笋的主要食用部分包含了茎和花茎两部分,且其早熟品种花茎所占比例大,晚熟品种花茎所占比例小[3]。
营养和食用历史

莴笋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其中以铁的含量较丰富,莴笋中的铁在有机酸和酶的作用下,易为人体吸收,故食用新鲜莴笋,对治疗各种贫血非常有利。莴笋还含有一种酶,能消除强致癌物质一一亚硝胺,有一定抗癌作用。莴笋中的尼克酸,可激活胰岛素,促进糖的代谢,对糖尿病的老人非常有益[4]。
莴笋在中国的食用历史悠久,嫩叶可以蘸酱或炒制,莴笋茎可以切片或切丝后清炒或加入其他配料炒制,也可以焯水后凉拌或做汤。莴笋还可以制成各种加工品,比如江苏邳县的薹干菜是莴笋的干制品;陕西省潼关的酱笋是莴笋腌渍而成。早在1890年代左右,莴笋就已经被引入欧美,当时称为“Asparagus Lettuce”。1894年的《美国园艺》上就有介绍莴笋的茎可供食用,和芦笋味道相仿的文章[5]。1940年代前后,Atlee Burpee种子公司再次将藏区附近的莴笋种子引入美国[6],如今莴笋已逐渐进入欧美国家家庭的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