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希-尼亨症候群
萊希-尼亨症候群(英語:,簡稱 LNS),是一種因缺乏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苷轉移酶(HGPRT)的罕見遺傳疾病,[2]成因是在X染色體上HPRT1基因發生突變,造成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苷轉移酶的缺失。此病症發生率為每100,000至380,000新生兒中約會出現一例[3][4]。
萊希-尼亨症候群 | |
---|---|
同义词 | Juvenile gout[1] |
萊希-尼亨症候群患者所缺乏的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苷轉移酶 | |
症状 | 自我傷害、智力障礙、痛風 |
常見始發於 | 幼年 |
病程 | 長期 |
肇因 | 缺乏HGPRT |
治療 | 無 |
藥物 | 別嘌醇減緩尿酸生成 |
盛行率 | 100,000至380,000約會出現一例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內分泌學 |
OMIM | 300322 |
DiseasesDB | 7415 |
MedlinePlus | 001655 |
eMedicine | 1181356 |
Patient UK | 萊希-尼亨症候群 |
Orphanet | 510 |
「」的各地常用別名 | |
---|---|
中国大陸 | |
臺灣 | |
港澳 |
由於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苷轉移酶缺乏會導致磷酸核糖焦磷酸在身體中累積,使嘌呤無法排出,以致於尿酸大量合成,造成體內尿酸比例過高[5],這會導致出現高尿酸血症和高尿酸尿症,且伴有嚴重的痛風和引起腎臟機能問題[2][4],此外還會造成神經系統傷害,包括有嚴重的肌能障礙和中度智能障礙,這些併發症通常出現在出生後的第一年。兩歲開始,萊希-尼亨症候群的患者會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例如自殘性啃咬手指或嘴唇。[3][6]神經系統症狀包括做鬼臉,無意識扭動,以及與亨丁頓舞蹈症類似的舞蹈手足,但是神經系統異常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大多數患有此病者在一生中都存在嚴重的精神和生理問題。因為缺乏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苷轉移酶導致身體不能充分利用維生素B12,一些患者可能還會患上一種稱為巨紅血球貧血的罕見疾病。[7]
目前對於神經行為仍然沒有治療方式,只能對症治療,無法根治疾病。[3]
歷史
1964年,當時有兩位兄弟(五歲和八歲)最初被診斷患有腦性麻痺,不過後來由兒科醫生威廉·尼亨及其學生麥可·萊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確認為患有先前未曾發現的遺傳性代謝疾病,此症候群之名稱也由兩位發現者之名來命名。[8][9][10]
1967年,由傑伊·塞米勒醫師和他的同事,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發現萊希-尼亨症候群的患者在嘌呤代謝方面存在問題[11];1969年,塞米勒等人又發現了部分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苷轉移酶部分缺陷症狀。[12]
1985年,導致此疾病之基因正式被確認。[13]
遺傳
萊希-尼亨症候群肇因於X染色體上HPRT1基因突變[14],基因突變導致人體缺乏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苷轉移酶,而進一步產生大量的尿酸。由於萊希-尼亨症候群為X染色體性聯隱性遺傳疾病,因此通常由女性帶因者傳給下一代,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沒有任何家族史,屬於新的突變造成。患者大多為男性(但不是全部),女性患者世界中極為罕見。[15]女性帶原者所生育的子代中,男孩有一半的機率會罹患萊希-尼亨症候群,因為男性則只需一條缺陷基因即會產生症狀。[3]
症狀
萊希-尼亨症候群主要有三大特徵:神經系統上的失能、行為異常以及尿酸過量產生。[2][3]
神經系統失能
運動發展遲緩情形會隨著年齡漸長,在3至6個月大時,最常見的呈現特徵是肌張力低下和發育遲緩,運動發展遲緩情形會隨著年齡漸長,逐漸出現不自主的舞蹈動作、肢體僵硬、腦性麻痺、指痙症,這些現象與基底核受損傷有關。此外,運動障礙在語言上會引起發音問題[3],一般也會使患有萊希-尼亨症候群的人無法走路,需要協助就坐,而且大多需要坐輪椅。[16][17]
行為異常
萊希-尼亨症候群患者在認知上受到會損害,並且在2至3歲之間出現行為障礙。自我傷害通常在三歲時開始。自我傷害始於咬嘴唇和舌頭;隨著疾病的進展,受影響的患者經常發生咬手指和撞頭。[18]在壓力增加時自我傷害會更嚴重,自殘是該疾病的一個顯著特徵,85%的男性患者會有此行為。[19]
診斷
要確認一個人是否患有此疾病,需觀察是否有該病的特徵:神經系統上的失能、行為異常以及尿酸過量產生。其中,自我傷害是最顯而易見的特徵。若有相關特徵,一般會先測試尿酸濃度,如果這些測試顯示出尿酸高於標準,那麼罹患萊希-尼亨症候群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但是尿酸過高仍不足以確認,原因是還存在其他一些高尿酸的疾病,而且一些患有萊希-尼亨症候群的兒童尿酸不高。[20][26]
由於此為遺傳疾病,通常還會進行譜系分析與基因測試,倘若還有自我傷害(尤其是咬傷自己)行為,那便可確認罹患此疾病。[27]
治療
萊希-尼亨症候群只能對症治療,患者必須控制尿酸的產生,如未控制得宜,恐會造成腎功能衰竭以致死亡,故患者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並搭配別嘌醇,來緩解痛風症狀並預防腎結石[9],其他透過增加排泄尿酸到尿液中來降低血尿酸的藥物不適用於萊希-尼亨症候群,雖然它們有助於降低痛風的發生,但它們實際上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28]當有腎結石時,可以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治療,將結石崩解成小碎塊,隨尿液排出。[20]
至於神經症狀則沒有標準治療方法,目前大多利用左多巴、地西泮、苯巴比妥等藥物緩解。[29]而自殘的行為因為難以消除,在一些患者中,為了防止自我傷害,需要去除牙齒,或將患者束縛以減少自我傷害之情況。[30][31]
預後
一般而言,症狀輕微患者,在良好的醫療照顧下可以活到三十至四十歲[3][22],情況最輕微者患者的壽命甚至與一般人一樣。[32]但是多數的嚴重病患,該病會嚴重傷害腎臟和大腦,從而導致患者死亡,可能在10幾個月就會死亡,鮮少超過三十歲。死亡通常是因吞嚥困難[33]、吸入性肺炎、喉部痙攣性呼吸衰竭或腎功能衰竭而死亡。[7][17]
參考資料
- James, William D.; Berger, Timothy G.; 等. . Saunders Elsevier. 2006: 546. ISBN 978-0-7216-2921-6 (英语).
- Álvaro Paralta. . Jornal Universitário do Porto. 2019-02-27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葡萄牙语).
- .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 .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英语).
- 王希成. . 許宸瑞 (编). . 五南書局. 2004-09: 521 [2019-08-20]. ISBN 9789571136721.
- 黃富廷. . 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 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及中風研究院上有關lesch_nyhan的資料(英文)
- Ole Daniel Enersen. Lesch-Nyhan syndrome - Who Named It?(英文)
- .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 Lesch M, Nyhan WL. . Am J Med. 1964: 561–70. PMID 14142409. doi:10.1016/0002-9343(64)90104-4 (英语).
- Seegmiller JE, Rosenbloom FM, Kelley WN. . Science. 1967, 155 (770): 1682–4. Bibcode:1967Sci...155.1682S. PMID 6020292. doi:10.1126/science.155.3770.1682 (英语).
- Kelley, WN; Greene, ML; Rosenbloom, FM; Henderson, JF; Seegmiller, JE. .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69-01, 70 (1): 155–206. PMID 4884382. doi:10.7326/0003-4819-70-1-155 (英语).
- . Lesch-Nyhan.org.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5) (英语).
- . Lesch-Nyhan.org. [2019-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英语).
- Hladnik U, Nyhan WL, Bertelli M. . Arch. Neurol. 2008-09, 65 (9): 1240–3. PMID 18779430. doi:10.1001/archneur.65.9.1240 (英语).
- . PortNews24. 2019-08-19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英语).
- 姜庚宇. . 香港01. 2019-03-06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 Cauwels RG, Martens LC. . J. Oral Pathol. Med. 2005, 34 (9): 573–5. PMID 16138897. doi:10.1111/j.1600-0714.2005.00330.x (英语).
- Gualtieri, C. Thomas. .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2: 257 [2019-08-20]. ISBN 0-7817-3473-8 (英语).
- . 美國罕見疾病組織. [2019-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英语).
- H A Jinnah. . Medscape.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5) (英语).
- Jinnah, HA; Ceballos-Picot, I; Torres, RJ; Visser, JE; Schretlen, DJ; Verdu, A; Laróvere, LE; Chen, CJ; Cossu, A; Wu, CH; Sampat, R; Chang, SJ; de Kremer, RD; Nyhan, W; Harris, JC; Reich, SG; Puig, JG; Lesch-Nyhan Diseas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 Brain : a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0-03, 133 (Pt 3): 671–89. PMID 20176575. doi:10.1093/brain/awq013 (英语).
- Chavarriaga, J; Ocampo, M; Fakih, N; Silva Herrera, J. . Urologia internationalis. 2019, 102 (2): 233–237. PMID 30384379. doi:10.1159/000494360 (英语).
- SR Rodionovskaya. . BioMed Central. 2011-09-14 [2019-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英语).
- Augoustides-Savvopoulou P, Papachristou F, Fairbanks LD, Dimitrakopoulos K, Marinaki AM, Simmonds HA. . Pediatrics. 2002, 109 (1): E17. PMID 11773585. doi:10.1542/peds.109.1.e17 (英语).
- . Lesch-Nyhan.org. [2019-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5) (英语).
- Tewari, Nitesh; Mathur, Vijay Prakash; Sardana, Divesh; Bansal, Kalpana. . Intractable & Rare Diseases Research. 2017, 6 (1): 65–68. doi:10.5582/irdr.2016.01076 (英语).
- . Lesch-Nyhan.org. [2019-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5) (英语).
- . Lesch-Nyhan.org. [2019-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5) (英语).
- Jonathan W. Mink; Terence D. Sanger. . Swaiman's Pediatric Neur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Sixth Edition. 2017-12: 706–17. doi:10.1016/B978-0-323-37101-8.00093-X (英语).
- . Lesch-Nyhan.org. [2019-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5) (英语).
- . orphanet. [2019-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7) (英语).
- . Lesch-Nyhan.org. [2019-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5) (英语).
外部鏈接
分類 | |
---|---|
外部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