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葵

蒲葵
保护状况

未予评估IUCN 3.1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演化支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ids
目: 棕榈目 Arecales
科: 棕榈科 Arecaceae
属: 蒲葵属 Livistona
种: 蒲葵 L. chinensis
二名法
Livistona chinensis
(Jacq.) R.Br. ex Mart., 1838
Livistona chinensis

蒲葵学名)又名扇叶葵,是棕榈科蒲葵屬的植物。

生态

原產地是台灣龜山島中國南部、日本琉球。性喜陽光,耐熱、耐寒、耐旱、耐鹼。

在台灣,常用做庭園樹或行道樹。

形态

蒲葵是常绿乔木,葉子乍看之下全年不變,其實不是,每年一定有一次由十幾枚葉所構成之新葉束,同時由株頂之中心部所萌出,而每批葉子略維持二年之後才枯乾,殘抱在主幹上,而且逐漸掉落。因此通常不修剪之下,可以看到新葉、舊葉、枯葉三層次的葉子一系列的變化。

莖: 樹幹通直不分枝,株高可達 10~20 公尺,成株灰褐色,外表粗糙,莖上節與節間不明顯。老茎中部较粗,表面有少量棕皮和叶鞘包被。

葉: 單葉叢生於頂端,葉柄呈三角形,邊緣有鋸齒狀的倒鉤刺,葉柄長 1 公尺左右。掌狀葉,扇形深裂成線形,先端再 2 裂,葉端成弧形下垂。

花: 雌雄同株,兩性花。多分枝而疏散的穗狀圓錐花序,直立;花軸很長,苞片多數,筒狀,小花密生。花被2輪,各為3片,雄蕊6枚。花期是3-5月。

果: 椭圆形核果,由淺綠色轉成綠色,成熟后为蓝黑色,形似橄榄,內有一粒種子。9-10月果熟,一顆樹可以長出數千顆核果。蒲葵長出結實纍纍的綠色果實的時候,常被誤以為是檳榔屬檳榔樹,但檳榔羽狀複葉,而不是掌狀裂葉,很容易分別出來。

種子: 種子發芽的方式很特別,先是從種子的中間伸出長長的吸收根,等根深入土壤後,再從深入根的上面發芽。

由於蒲葵和糖棕屬糖棕都是掌狀裂葉子,所以這兩種樹常常被混淆。其實,它們的花和果實是截然不同的。蒲葵是雌雄同株,兩性花,果實像橄榄一樣大小,而糖棕是雌雄異株,雄化和雌花長相特異,果實像椰子一樣大小,是最容易分辨的。在台灣,由於土地與氣候的因素,是很難看到糖棕

另外,絲葵屬絲葵(又名華盛頓椰子)也是掌狀裂葉子,也是容易和蒲葵混淆,但是華盛頓椰子的葉子大型且近似圓形,果實則像紅豆一般大小。台灣也不常見到絲葵(華盛頓椰子)。

用途

葉形奇特,耐風又可抗鹽,常做行道樹與庭園觀賞植物。樹幹可製成傘柄、手杖、屋柱及其它工藝品。葉片曬乾後,可製成笠帽、蒲扇及刷子等。葉可葺屋,又可製傘。網狀的葉鞘具纖維,可作蓑衣繩索、掃把等。

近年來,有些人利用蒲葵的種子發芽幼苗,做成種子盆栽來觀賞。

文化

古代中國仕女畫中,仕女手上所拿的扇子就是用蒲葵的葉子做成的「蒲葵扇」,屬於奢侈品。

歐陽炯的《南鄉子,詞七首有》"袖斂鮫綃,採香深洞笑相邀。藤杖枝頭蘆酒滴,鋪葵席,豆蔻花間 趖晚日"的句子。葵席指的就是用蒲葵葉編織的蓆子。

分布

原产于中国东南部、日本南部以及臺灣

用途

其叶可製为蒲扇蓑笠掃把等。根、叶、果均可入药。

變種

  • Livistona chinensis var. chinensis
  • Livistona chinensis var. boninensis Becc. ,亦被指為另一物種小笠原蒲葵 (Livistona boninensis),而非變種
  • Livistona chinensis var. subglobosa (Hassk.) Becc.

外部連結

  • 蒲葵 Pukui 藥用植物圖像資料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繁體中文)(英文)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蒲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