蟯港內海

蟯港內海,又稱為堯港內海,是臺灣西南部沿海的一個古潟湖。隨著蟯港內海逐漸淤積,現今的興達港港區可以被視為蟯港內海的遺跡,而蟯港內海一帶多數的土地仍作為魚塭使用。蟯港內海過去北至二仁溪,南至漯底山,其範圍大致是現今高雄市茄萣區全境、湖內區路竹區永安區西部,以及彌陀區部分地域[1]

蟯港內海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高雄市
主要流出台灣海峽

介紹

蟯港內海的西側為沙洲,東側為大湖臺地,並有二層行西和阿公店溪的河水注入,兩者出海口經多次改道,也使得內海逐漸淤積。根據考古挖掘研究,在新石器時代時,已有居民在蟯港內海活動,並形成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牛稠子文化、晚期的大湖文化,以及金屬器時代的蔦松文化,其原住民為南鄒族與後來侵入的馬卡道族大傑顛社。漢人來此開墾後,逐漸在蟯港內海岸邊搭設棚寮。至17世紀的臺灣荷蘭統治時期,大傑顛社早已遷至他處[2]

至日治初期,蟯港內海已縮小至興達港港區附近,其他土地大多做為魚塭養殖或曬鹽等使用。1908年開始設立烏樹林鹽田和竹滬鹽田,其在戰後屬於高雄鹽場。而日治初期設立的新打港在戰後的1975年改名為興達港,並在其南側的原潮流口淤積地建造興達發電廠[3]。烏樹林鹽田和竹滬鹽田在停止曬鹽後,成為了野鳥棲息地,並在後來分別規劃為永安溼地茄萣濕地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郭百修. .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 2010-04-22 [201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4).
  2. 薛芳明. . 國立臺南大學. 2004-01 [2019-07-04].
  3. 薛良華. . 高雄小故事. [201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