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傑顛社

大傑顛社,或作大傑巔社,為臺灣平埔馬卡道族古部落名,原居住在打狗「彼達」(Peita)地帶,明清時期時遷往高雄市臨山地區,今日其後裔散居於內門區以及旗山區丘陵上。

歷史

關於「彼達」(Peita)的確切位置,老埤村馬卡道族頭目潘乾坤指出應為今日路竹區大社以及廢的下社,數年後旗尾山地區的口述資料則稱在高雄市沿海、今日茄萣區一帶[1]。後馬卡道族為明鄭所逐,退往大崗山後的尖山,形成尖山社水蛙潭社,大部分居民再遷往羅漢門(今高雄市內門區)[2],居住在溪州番社。[3]

臺灣清治時期羅漢外門羅漢內門都是大傑巔社活動的地區。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諸羅縣志》記載:「羅漢門山內有大傑巔社。」雍正年間《臺海使槎錄》記錄:「羅漢內、外門田,皆大傑巔社社地也。」乾隆十七年(1752年)清廷派大傑顛社人把守六張犁的番界,社民的生活空間漸漸向北,移往旗山區木柵、六張犁、圓潭和內門區溝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守隘政策,利用熟番作為屯丁監視隘口的動靜,此時大傑巔社人和新港社、塔樓社被分派至高樹鄉的南屯共同防守生番。此次守隘的任務,大傑巔社派出了 31 名屯丁, 並分配到 52 土地。[4]嘉慶年間修撰的《續修臺灣縣志》所觀察的:「大傑顛社,距城六十五里,今番民移往隘口社,近蕃薯寮。」指出大傑巔社社民的再遷徙,往今旗山區圓潭里以北。道光年間,部分社民往東部移動,被當地原住民所逐,落腳在今日六龜、荖農。[5]

臺灣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顯示馬卡道族還有千餘位族人在旗山區圓潭庄、內門區萊仔坑,並在溝坪與大武壠族混居。今日內門區萊仔坑、旗山區口隘、中隘、尾、圓潭子[6]仍有許多具平埔原住民族特徵的住民,南邊的三角崛、新番社等地也尚有數戶人家。[7]

參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