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狀

行狀,漢朝稱「狀」,元代以後稱之「行狀」或“行述”(也謂之“事略”)。敘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貫、事蹟的文章,留作史官提供立傳的依據。

行狀始於東漢,至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謚,並有行狀,狀之大者也。”唐代則規定凡重要官員去世,都由家人簡錄其生平行事,報送中央修史機構存檔。行狀之撰寫遂大增,常由死者門生故吏或親友撰寫,也有出錢委託當時著名文豪代寫,文筆多有溢美之辭。唐代李翱曾為韓愈寫過行狀,但他在〈百官行狀奏〉寫道:“由是事失其本,文害於理,而行狀不足以取信。”

著名的行狀有〈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赴英州乞舟行狀〉、〈袁中郎行狀〉、〈司馬溫公行狀〉等,另有「逸事狀」只記逸事,富於文學色彩,是行狀的一種變體,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歷代行狀列表

唐朝

  • 冥詳:〈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
  • 韓愈:〈董晉行狀〉
  • 李翱:〈韓吏部行狀〉

宋朝

  • 蘇軾:〈司馬溫公行狀〉
  • 蘇軾:〈赴英州乞舟行狀〉
  • 程頤:〈明道先生行狀〉
  • 曾肇:〈亡兄行狀〉(曾鞏
  • 朱熹:〈皇考吏部朱公行狀〉(朱松,朱熹之父)
  • 朱熹:〈張魏公行狀〉
  • 朱熹:〈籍溪胡先生行狀〉
  • 朱熹:〈敷文閣直學士陳公行狀〉(陳良翰)
  • 朱熹:〈南嶽處士吳君行狀〉(吳翌)
  • 朱熹:〈七世祖承軍郎退林公行狀〉
  • 朱熹:〈八世韋齋府君行狀〉
  • 朱熹:〈延平先生李公行狀〉(李侗)
  • 黃榦:〈朝奉大夫文華閣待制贈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諡文朱先生行狀〉
  • 楊萬里:〈張魏公行狀〉
  • 黃乾:〈朱子行狀〉

元朝

明朝

  • 黃伯生:〈誠意伯劉公基行狀〉
  • 黃佐:《自敘先世行狀》
  • 袁中道:〈袁中郎行狀〉
  • 袁中道:〈吏部驗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狀〉

清朝

相關連結

外部連結

[在维基数据]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行狀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