袄裙

ㄠˇㄑㄩㄣˊ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的襦裙,在中國最遲見於魏晉南北朝,並傳播至高句麗日本飛鳥時代。中國隋代、日本奈良時代、朝鮮統一新羅以後甚少出現,至宋朝時,不少女性以短褙子直接穿於抹胸外,南方天氣較濕熱,衣服下襬並沒有束進裙內,這種穿法實際上是衣掩裙。北方天氣較冷,漢人女性就把交領襦下襬放於裙外,這樣穿法一直經過元代,並影響高麗女性服飾。至明朝時成為女子着装的基本款式,藩属国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並演變成現代韓服常見的韓式襖裙()樣式。襖裙也傳播至另一藩屬國琉球國,是當地女性的一種服裝。

袄裙

明制袄裙
中文名稱
简体
韓文名稱
谚文
韩文汉字
文观部式
馬賴式
朝鮮王朝中期貴族婦女的襖裙

特点

早期的襖裙上襖是用腰帶固定,至宋元時在腋下繫,下摆在下裳外。明制和朝鮮王朝制的交領袄裙通常有白色或素色的护领,可以拆下清洗,又分短襖和長襖,長襖又稱大襖,長至小腿。除了交領外,漢服和琉裝也有立領式的上襖,其中立領對襟的上襖的襖裙又稱褂裙。明朝和當代漢服襖裙的下裙常用马面裙,韓服的則多用一片式軟褶裙,琉裝的多用百褶裙。明制和朝鮮制襖裙有些上有精美的刺绣織金描金,特别是裙襴,稱為襴裙。琉裝則多用白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