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印度海牛
西印度海牛(學名:),又称美洲海牛、北美海牛,是一种特殊的海洋哺乳動物,因為牠們可以自由往來於淡水與海水之間。牠們對棲息地的選擇傾向於水草茂盛的河流,或是平靜、水草多而近河口的海域。平常不容易看到這類行動緩慢的動物,因為牠們呼吸時通常只將吻部尖端露出水面。牠們的天敵很少,但在某些地區仍不斷遭到非法獵捕,其他如低溫、被水門夾傷與紅潮等也都會造成其受傷或死亡。科學家辨認出兩個亞種,分別是位於美國東南部海岸的佛羅里達海牛(Trichechus manatus latirostris),與位於大安地列斯群島(Greater Antilles)、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與中、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安地列斯海牛(Trichechus manatus manatus)。
西印度海牛 | |
---|---|
西印度海牛 | |
保护状况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海牛目 Sirenia |
科: | 海牛科 Trichechidae |
属: | 海牛属 Trichechus |
种: | 西印度海牛 T. manatus |
二名法 | |
Trichechus manatus (Linnaeus, 1758)[2] | |
基本資料
其他俗名:
- (英)American manatee, Antillean manatee, Caribbean manatee, North American manatee, Sea cow
- (法)Lamantin d'Amérique du Nord, Lamantin des Antilles, Lamantin des Caraïbes, Lamantino
- (西)Norteamricana, Manati Antilliano, Manati, Manatí Norteamericano
出生時身長體重:80-160cm、30kg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雄-3.7m、1,400kg;雌-4.1m、1,400kg
壽命:約60~70年
特徵
與其他海牛相同,西印度海牛有流線形的身軀,背脊寬闊而無背鰭。长3-4米;頭小;前肢呈鰭状,具有残留的指甲状构造,后肢退化,尾部圆形。
渾身呈灰色,但有些個體外觀呈褐、紅、或白色,原因可能是藻類或藤壺附著於皮膚表面。灰黑色皮肤厚而緊實,表面粗糙,有很深的皱纹,成体无毛,仅头部保留稀疏硬毛和触毛。雌性體型通常較雄性略大。海牛僅具臼齒,會從上、下顎基部水平地往前移動更換。
分布
佛羅里達海牛終年棲息於北美洲東南部海岸、河口與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主要河流,美国有15%-20%的海牛分布在威瓦海亚亚卡河。在溫暖的月份裡,牠們的分布往北可達羅德島(Rhode Island);冬季來臨時,牠們集中於佛羅里達一帶,尋找溫暖水域或可避開寒冷海流的地方。安地列斯海牛分布於大安地列斯群島(包括古巴、牙買加、波多黎各等地區)和千里達,以及中南美洲大西洋沿岸與大河,最南到巴西的阿拉苟阿斯(Alagoas),但在亞馬遜河河口未有發現記錄。西印度海牛偏好平靜、水草茂盛與近淡水的水域,岸邊棲地包括海灣、潟湖與河口,有時會上溯河道數百英哩遠。安地列斯海牛會進入其分布範圍內的淡水湧泉,推測是為了補充飲水。在高生產力但植物很少的海岸,海牛極少出現。牠們能橫越遠洋的深水通道,佛羅里達海牛曾在德賴托圖加群島(Dry Tortugas)與佛羅里達、巴哈馬之間的離岸水域有目擊記錄,安地列斯海牛曾在離貝里斯約三十公里遠的特尼佛島群(Turneffe Islands)出現。
習性
西印度海牛可能會形成短暫的群體,通常在繁殖季或分享食物、淡水或溫暖水域時。基本的社群單位一般是海牛母子,彼此間會以高音的軋軋聲或尖銳聲連繫。如果遇到危險,母海牛會立刻用身體保護幼獸。極少數情況母海牛會設法推開入侵者,如潛水員等,但基本上海牛母子會一起逃走並以聲音前後呼應。西印度海牛每天花費約6至8小時在覓食上,似乎沒有明顯偏向日行性或夜行性,溫暖的日子裡每天睡2至4小時,天冷時則可達8小時。牠們被證實有社交行為,會成群呼吸、休息與旅行。由貝里斯的研究資料顯示,雌性通常不會到處移動,而部分雄性可游動達100公里以上的距離。在佛羅里達的研究結果類似,當地的雄海牛每天可移動30公里,冬夏2季間的移動距離達500公里以上。在水裡七分鐘要上來呼吸,忘記呼吸很容易嗆到。
生殖
一隻發情的雌西印度海牛往往會吸引一群雄性靠近,雄海牛群會守在雌性身旁達數個星期之久,但其組成與數量會不斷變動。研究者曾觀察到有22隻雄性組成的群體,彼此間會激烈推擠以取得靠近雌性的位置。個體間會以展示生殖器、以前肢抱住對方與翻滾等方式顯示自己的威勢。懷孕期約12至14個月,通常1胎產1仔,雙胞胎相當少見。幼獸出生後不久即會游泳,但牠們會緊跟在母親身邊直到斷奶,通常會游在母親前肢後方。幼獸約18個月大時斷奶。佛羅里達海牛終年皆可生產,但大多數幼獸在春、夏誕生(3至8月),原因可能是雌性的能量消耗可因充足植物充應而減少。兩胎的間隔約2年半。
食性
西印度海牛以多種水生植物與半水生植物為食,有時會移動至淺灘上攝食。牠們可抓握的嘴脣長有輔助用的粗毛,適合抓取植物放入口中。牠們也會用前肢來輔助攝食。在牙買加,曾有海牛捕食漁網中漁獲的記錄,另外牠們偶爾會將海草上棲息的無脊椎動物一併吃掉,這可能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現狀
西印度海牛在其全部的棲息地皆受法律保護。佛羅里達州自19世紀即開始保育,近代條文包含1972年的美國海洋哺乳類保護行動(the U.S. Marine Mammal Protction Act),以及1978年的佛羅里達海牛聖域行動(Florida Manatee Sanctuary Act)。但非法盜獵仍持續存在,其肉、脂肪與骨骼在多種民俗療法上被使用,牠們的肋骨由於在質地上與象牙相似,被非法雕刻當作珠寶販賣。西印度海牛也受到日漸增加的海岸開發威脅,另外還包括了汽艇碰撞、遭漁網或其他漁具纏繞、以及水門夾傷等意外。根據1999年的統計數據,268頭在佛羅里達復育的海牛中,有82頭(約30%)因為船隻碰撞而導致死亡,類似原因造成的死亡率不斷在提昇。在貝里斯,船隻已是造成海牛死傷的新興主因。其他自然威脅包括紅潮、疾病與寒冷。
由於水質混濁與植物的遮蔽,其數量相當難以估計。2001年由高空攝影測量的結果,在大西洋沿岸與海灣至少有3,200頭佛羅里達海牛,在貝里斯至少有340頭安地列斯海牛,當地也是該亞種最密集的地區。由於繁殖率低,海牛族群相當脆弱,由最近對佛羅里達海牛的研究顯示,在某些地區的死亡率已接近出生率。佛羅里達海牛在近30年來雖然有增加的趨勢,但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威脅也逐漸增加,其恢復情形能否持續仍是未知數。
參考書目
1.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 《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Alfred A. Knopf, 2002: p482-485. ISBN 0-375-41141-0
2. Ronald M. Nowak, 《Walker's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The Joh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217-220. ISBN 0-8018-7343-6
3. John E. Reynold III and James A. Powell, 《Manatees(Trichechus manatus, T. senegalensis, and T. inunguis)》, edit by William F. Perrin, Bernd Würsig, etc. 《Encyclopedia of marine mammals》, Academic Press, 2002: p709-720. ISBN 0-12-551340-2
4. David K. Caldwell and Melda C. Caldwell, 《Manatees - Trichechus manatus Linnaeus, 1758; Trichechus senegalensis Link, 1795 and Trichechus inunguis(Natterer, 1883)》, edited by Sam H. Ridgway and Sir Richard Harrison, F.R.S. 《Handbook of Marine Mammals, Volume 3: The Sirenians and Baleen Whales》, Academic Press, 1989: P33-66. ISBN 0-12-588504-0
參考資料
- Trichechus manatus,載IUCN紅色名錄,2008年12月19日查閱
- Linnæus, Carl. 10th. Holmiæ: Laurentius Salvius. 1758: 34 [22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8 November 2012) (拉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