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受損

視力受損(visual impairment、vision impairment、vision loss),也被稱為視力障礙(简称视障)或視力喪失(blindness),是指視知覺下降到一定程度,導致無法以一般的方法如眼鏡來矯正[1][2],也包括那些因為無法配戴或擁有眼鏡、隱形眼鏡,而視覺能力下降的人[1]。視力受損的定義,通常是指視力跟最佳矯正值相比差到20/40或20/60[5];而失明 一詞的定義,通常是指接近完全或完全的視力喪失[5]。視力受損可能導致人們日常生活活動(例如:駕駛、閱讀、社交和步行)的困難[2]

视力受损
同义词視力障礙、視力喪失(Blindness)
白手杖失明患者最常使用的工具,也是失明的国际标志。
症状Decreased ability to see[1][2]
类型眼部疾病[*], 視力受損[*], sensory loss[*]
肇因未矫正的眼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3]
診斷方法视力测试[2]
治療视力复建、环境变化和辅助装置[2]
盛行率9.4亿 / 13% (2015)[4]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眼科学
ICD-10H54

全球最常見的視力受損成因是未矯正的眼屈光不正(43%)、白內障(33%)和青光眼(2%)。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老花眼散光[3]。其中,白內障是最常見的失明原因[3]。其他可能導致視覺問題的毛病包括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角膜混濁兒童失明和許多感染[6]。視力障礙也可能是由於腦部問題而引起,例如中風早產 或創傷等等。這些案例稱為皮層性視損傷[7]。對兒童做視力篩檢,可以改善他們未來的願景和教育成就[8];對對成年人的視力篩檢也是有益的[2] 。透過視力測試可以確診出有沒有視力障礙[2]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80%的視力損害是可預防或可治癒的[3]。這包括白內障、河盲症砂眼、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未矯正屈光不正,以及一些兒童失明的案例[9]。很多深度視力障礙的人可以透過視力復建、環境變化和輔助裝置改善病情[2]

2012年,有2億8500萬的視障案例,其中有2億4600萬例是視力不佳、3900萬例為失明[3]。大多數視力不佳的人住在發展中國家、年齡在五十歲以上[3]。視覺障礙的比率自1990年代開始下降[3]。視力障礙有相當大的經濟成本,包括治療花費產生的直接成本,及工作能力下降產生的間接成本[10]

香港無障礙計劃

在香港工業貿易署「中小企業發展支援基金」撥款資助《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於2012年1月宣布推出無障消費計劃,向香港中小企業及社會企業推廣「優質服務.無障關懷」理念[11]

參考資料

參見

參考資料

  1. (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3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7-14).
  2. . February 8, 2011 [23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9).
  3. . August 2014 [23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4. Maberley, DA; Hollands, H; Chuo, J; Tam, G; Konkal, J; Roesch, M; Veselinovic, A; Witzigmann, M; Bassett, K. . Eye (London, England). March 2006, 20 (3): 341–6. PMID 15905873. doi:10.1038/sj.eye.6701879.
  5. (PDF). WHO. 2012: 6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3-31).
  6. Lehman, SS. . Current opinion in ophthalmology. September 2012, 23 (5): 384–7. PMID 22805225.
  7. Mathers, M; Keyes, M; Wright, M. .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November 2010, 36 (6): 756–80. PMID 20645997.
  8. . [23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5).
  9. Rein, DB. .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13 December 2013, 54 (14): ORSF18–22. PMID 24335062.
  10. . 文匯報. 2012-01-10 [2012-03-06] (中文(香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