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里法

謝里法1938年3月27日),是一位出身臺灣臺北市大稻埕藝術家

經歷

謝里法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4年,謝氏開始旅居法國巴黎學習雕塑,並於1968年在美國紐約市學習藝術理論與藝術史

他曾是五月畫會的一員,並跨領域到了文學,同時也催生了臺灣文學研究會臺灣文化交流中心等團體。1993年,他曾與廖修平陳錦芳一同創辦巴黎文教基金會,設置「巴黎獎」獎勵優秀青年藝術家赴國外進修。

謝里法的版畫作品曾受到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1996年開始,定居於臺灣臺中市北屯區。他曾在臺灣彰化縣推動環保藝術。有一件裝置藝術作品「漂流光座標」座落於彰化縣福興鄉福寶生態園區,使用374根漂流木所製成。目前他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謝里法的特色是他著有多部與臺灣藝術相關的書籍。其中以《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和阿笠談美術》(又名《美術書簡:阿笠》)較為知名。 1981年,《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曾獲第二屆巫永福評論獎。此外,謝里法在1980年代亦出版有《臺灣出土人物誌》,描述臺灣前輩畫家如陳澄波等,亦有詩人王白淵、音樂家江文也等。今日研究臺灣藝術的學者,經常會引用到謝里法的早期著作。[1]

2017年獲頒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

對前輩們的評論

  • 對美術評論家王白淵的評論:
    • 謝里法在《臺灣出土人物》一書,將王白淵定位為「抗日英雄」及「民主主義的文化鬥士」。對於王白淵的新詩創作與詩集出版,謝里法給予相當高度的肯定,在《臺灣出土文人物誌》這樣寫道:「繼追風(按:謝春木)之後,與王白淵在同時期裡從事新詩創作的,約有張我軍賴和楊雲萍施文杞江肖梅楊守愚朱點人楊華郭水潭吳新榮等人,而出版過詩集的,大概只有張我軍的「亂都之戀」(1925年)、陳奇雲的「熱流」(1931年)和王白淵的「荊棘之道」,據說「荊棘之道」曾受到日本左翼詩壇的高度評價,卻不知詳情如何。若稱王白淵是臺灣初期新詩壇上代表作家之一,這大概沒有人會有異議才對!」[2]對於王白淵不同的人生階段,謝里法的結論是:「回顧王白淵短暫六十三年的一生,有兩個階段是他生命的高潮,也是此生中最燦爛的時期:第一階段是,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與吳坤煌張文環等在東京從事『臺灣人文化圈』(按:也有翻作『臺灣人文化同好會』)及『臺灣藝術研究會』活動,正是他三十歲前後,「天真爛漫」的理想在他身上閃閃散發光芒的時候。此時的他,充分展現著「革命詩人王白淵」的形象;另一個階段是,一九四四年出獄之後一直到一九四七年再度入獄,也就是從他走出日本人的牢到走進中國人的牢這三年間的壯年期,他以『臺灣文化協進會』幹部而投身於文化重建與交流的工作,為推展民主主義的文化而獻身,他給人的形象以尖銳的批判為改革社會而奮鬥的評論家王白淵。這兩個階段,一個在他三十歲的時代;一個在四十歲的時代,兩者加起來至多才只有五年時間。其餘的歲月裡,他先是『明鏡一般清澄的心』(謝春木語)的師範生和美術學生;接著於一九三三年之後,他回到心目中嚮往的祖國,服務於報社和美術教學;再則是監牢的生活奪去了他寶貴的青年期;一九四七年以後,他埋身在史料與文獻裡,是當世的一部活字典。」[3]

參考文獻

  1. . rs2.ocu.edu.tw. [2018-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8).
  2. 謝里法/著,〈王白淵‧民主主義的文化鬥士〉,《台灣出土人物誌》,前衛出版社,1988年初版,頁149。
  3. 謝里法/著,〈王白淵民主主義的文化鬥士〉,《台灣出土人物誌》,前衛出版社,1988年初版,頁18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