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果寺 (八大处)
历史
证果寺位于卢师山腰。创建于唐朝天宝八年(749年),是北京地区历史较久的佛教寺院之一。[1]
一些当代文献将证果寺与清凉寺混淆。实际上这是两座并存的寺院。证果寺起初是清凉寺(卢师寺)僧人的弃尸之所,称“尸陀林”,相当于塔院。唐朝天宝年间,始在此建“感应寺”。《镇海寺旧碑记》记载:“都城一舍许,曰尸陀林秘魔崖。唐天宝间,有僧名卢,不知何许人,自江南造一舟,不施篙橹,任所之曰:汝止吾止也。至卢沟桥桑干河达尸陀林,见石室曰:吾居是矣。居无何,有二童子叩师,师问何来。曰:吾龙子也,闻师居是,愿执薪水之役,遂为沙弥,日以鬻薪奉卢师馔供。时京师旱,三年不雨,树枯井竭,民甚忧之。官募能致雨者,榜诸道。二沙弥诣京,立榜下曰:能致雨。榜吏徐来曰:能限雨期乎?曰:期三日。言讫委身龙潭。须臾,见大小青龙出没云际。榜吏以闻,至期果雨,皇情大悦,遣使诣山致祭,赐卢师号曰感应禅师,建寺曰感应。”元朝泰定年间,重修感应寺,改称“镇海寺”。明朝天顺年间再度重修,改称“证果寺”,沿用至今。[2]
建筑
证果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中路自南向北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东路为方丈院。西路为秘魔崖及附属建筑。[1]
山门左近是一方深池,周围用青条石砌成,宽广丈余,名为“青龙潭”。青石券顶,额刻“阿耨达流”四字梵语,意思是“能觉知一切真理”。雨季,潭水会溢出池口。[1]
过青龙潭,沿着石板路上行一百多步,可见20多级青石阶上的山门殿。由此即进入证果寺。证果寺中路的主要建筑有:
- 山门殿:面阔三间,正脊歇山式,建在4米多的高台上。[2]门额刻有明英宗御书“古刹证果寺”。阶西有一株古槐,左右有两通石碑,龟趺螭首,都是清朝道光二年立。西碑《镇海寺旧碑记》为祁隽藻所书;东碑《中兴秘魔崖证果寺十方住持缘起碑》为高僧崇理杲鉴撰文,南书房翰林程恩泽书丹。山门殿内是21世纪初新塑的哼哈二将立像。[1]
- 天王殿:面阔三间,供奉四大天王。[2]
- 大雄宝殿(三世佛殿):供奉21世纪初新塑的“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左为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1]殿前原有两碑,一是《敕赐证果禅寺重建碑》,一是《报恩碑记》,都是礼部尚书姚夔撰文,记述明朝太监刘恒重修证果寺经过。[2]
证果寺东路是方丈院。院内有假山、花木,环境清幽。院外是坡地,松林密布。[1]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均在方丈院居住过,并留下许多诗作。[2]
证果寺西路是一组园林,狭长曲折。主要建筑有:
- 殿堂:位于院前,面阔三间,前出抱厦,旁边带耳房。
- 石门:位于殿东,是一宝瓶石门,雕有蟠龙莲花,门边刻有唐朝常健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庭园:过了石门为一宽敞的庭园,园内种植翠竹,竹边有一座名为“环中环”的青石假山。
- 秘魔崖:继续沿曲径北行,可到秘魔崖,为一巨岩横空斜出,崖下乃一天然石室,崖壁间刻有“天然幽谷”、“别有洞天”等字。侍郎程恩泽好友礼部尚书贵庆晚年在此隐居。
- 招止亭:临崖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的“招止亭”,亭内墙上嵌一方石刻《秘魔崖招止亭记》,袁翼撰文,袁毓麟书丹。登招止亭,晨可见“高林晓日”,晚可见“卢师夕照”。[1]
中华民国时期田树藩所著《西山名胜记》记载:“秘魔崖风景雅洁无比,游人每多留连。文人观赏题壁,触动诗情,到此更难舍去”。秘魔崖上的题壁诗过去不下百首,现存翁同龢(瓶居士)、宝竹坡以及林琴南等人的数首。翁同龢律诗一首如下:“衮衮中朝彦,何人第一流。苍凉万言疏,悱恻五湖舟。直谏吾终敬,长贫尔岂愁。何时霜叶下,同醉万山秋。乙酉孟秋题竹坡诗后,瓶居士。”[1]
参考文献
- 八处证果寺,北京八大处公园,于2015-01-04查阅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1-04.
- . [2015-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