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拌飯
豬油拌飯(香港:豬油撈飯,臺灣:豬油飯[1]、豬油攪飯)是從前中國南方人常吃的主食。從前人們生活貧困,不常有肉吃,就只拌豬油代替[2][3]。與魚翅撈飯相比,豬油拌飯含有窮困的意思。

灑一些油蔥和淋一點醬油再加點一顆滷蛋的豬油拌飯。
背景
香港和台灣分別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前,仍是發展中地區,部分人民收入低下,不少家庭購買不起肉食作為餸菜[4],貧窮的家庭便會買價格較便宜的肥豬肉炸油[2][3],豬油冷卻凝固後可長久儲存,食時挑一小塊乳白色的豬油放進熱飯中熔化,加醬油撈飯,香口惹味,甚至連菜餚也不用。肥豬肉炸油後餘下的「豬油渣」可作為其他餸菜的配料,香港有人用於製作油渣麵或沾砂糖作為零食[5]。
現在
.jpg.webp)
經蔡瀾改進的豬油撈飯,圖中左上角為醬油,左下角為豬油
由於豬油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長期食用豬油不利人體循環系統的健康,在物質豐富的年代,已很少人會直接把豬油用於拌飯,但仍有食肆供應豬油飯作為一種懷舊食品。香港元朗有酒樓把豬油撈飯上市,用上等燒豬油、頭抽、上等絲苗白飯,分開上桌讓客人隨自己喜好放豬油和醬油的量。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