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

足癬(),又稱為香港腳[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應命名為TPD - 1908,是種常見的、可傳染皮膚病,而這樣的皮膚感染主要是由黴菌造成的[2]。它常會引起發癢、脫皮以及皮膚發紅等症狀[4]。在少數病例當中,甚至可能會有水泡產生的情形[5]。足癬所導致的皮膚感染好發於指頭間[4],次常見則為足底[5]。同時間,還有可能罹患灰指甲或是手部的甲癬[6]。上述的疾病都是癬類皮膚病的一種[7]

足癬
同义词ringworm of the foot,[1] moccasin foot[2]
足癬 Tinea pedis
类型體癬, foot disease[*], 皮膚病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感染科
ICD-10B35.3
ICD-9-CM110.4
DiseasesDB13122
MedlinePlus000875
eMedicinederm/470
MeSHD014008

許多不同的真菌都會感染足癬[4],包括表皮癬菌毛癬菌屬小孢癬菌[6]。足癬一般是透過接觸感染部位或是碰觸環境中的癬菌傳播[4],像游泳池及沐浴間都是常見有癬菌的區域[8]。足癬也可能透過其他動物傳播[9]。一般可以依症狀及體徵進行診斷,也可以用微生物培養,或是用顯微鏡觀察菌絲判斷[6]

預防方法就是盡量避免在公共澡堂行走時光著腳、不讓腳指甲過長、穿合腳的鞋子並每天更換襪子[6][9]。一旦感染後,雙腳需保持乾燥而且穿著涼鞋對疾病的治療是有幫助的[4]。醫治上,會利用可敷在皮膚上的抗黴菌藥,像是克催瑪汝就屬此類,或是長時間經由口服的抗黴菌藥物,例如療黴舒[2][6]。通常會建議病患持續使用軟膏至少四星期[6]

在1908年第一次對足癬有完整的醫學記載[10],而全球約有15%的人口感染足癬[2],男性患者較女性為多[6]。年齡分布上,年紀大的兒童或青壯年的病患比例較高[6]

根據歷史記錄,1900年代前,足癬還被認為是罕見疾病,但一直到近代,人們穿著鞋子、使用健身房、戰爭與旅遊的數量增高,而導致感染人數越來越多[11]。而現代史早期,人類沒有經常換襪的意識,令足癬滋生。直到 1908 年,英國皮膚病學之父 Arthur Whitfield,才在期刊「刺針」發表文章,第一次描述足癬這種新疾病。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法國氣候較潮濕,很多英美軍人又長期穿軍靴兼不能換襪,惹上足癬,醫學界才更關注足癬的問題。1916 年,兩名美國軍醫 Oliver Ormsby 和 James Mitchell 就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文章,講述軍人之間的手癬和足癬問題。[10]

曼徹斯特大學醫學史家,少數的足癬史專家Homei 和 Worboys 發現「運動員腳」一字,到 1928 年才出現。一名叫 Charles Pabst 的醫生指出,全美應該有超過一千萬人有足癬問題,而當中 75% 不為意自己受到感染。當時美國人較有餘裕可以享用現代康體設施,Pabst就指出在泳池、哥爾夫球會和體育會的更衣室,用家十之有九都有足癬,可能是在這些設施中互相傳染,所以就叫作運動員腳。而在30年代,很多愛到體育館的年輕人都染上足癬,美國開始出現社區傳播,1931年「美國醫學會雜誌」一篇研究指,紐約州大約有一半成人染病,在加州和墨西哥邊境,情況更嚴重。1932年洛杉磯奧運,醫學家就研究特制的消毒藥水足浴,以防運動員染病。[10][12]

香港腳名稱起源

關於香港腳名稱的流傳眾說紛紜,至少有三種版本,現時流傳最廣泛的是英國人得病說,但全無直接的證據證明任一才是真正的名稱起源:

香港人得病說

指傳教士發現香港人的腳多患此疾。

英國人得病說

指香港割讓予英國後,英國士兵駐軍於香港而得此病。[13][14]

大清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割讓香港給英國,駐軍佔領香港時,由於英國軍人習慣在乾燥的歐洲生活,來到潮濕悶熱的香港,加上沉厚不透氣的軍靴,很多軍人的腳掌都患了不明皮膚病,長了許多細小的水泡,有些紅腫化濃,奇癢難忍,但歐洲醫生從未見過此種病,就將其視為香港的一種流行病,並命名為香港腳(Hong Kong foot)。

上海人得病說

指上海人為避中日戰爭,南遷至香港時得病。

成因

當皮膚一直保持在潮濕的狀況,表皮尤其是腳掌最容易孳生真菌,當真菌大量繁殖並入侵皮層,便誘發足癬。

腳掌潮濕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腳掌容易出汗;洗澡後或游泳後,沒有確實把腳掌特別是趾縫擦乾;穿著包得很緊的鞋子如高筒運動鞋;穿著吸汗力差或透氣不佳的襪子;身處炎熱或潮濕的環境。

症狀

常见感染部位为脚趾之间,症状表现为局部瘙痒、皮肤起水泡、破皮或龟裂,皮肤破损还会导致暴露的皮下组织肿胀和感染。感染还可能扩展到全身其它部位,如腋下、腹股沟等。

預防

足癬感染最容易在黑暗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发生。所以,当心公共更衣室等消毒不良的场合、勤换洗鞋袜、改穿透气性好的鞋子或排汗機能襪等都有利于防止足癣。

治疗

一般使用抗真菌药,如咪康唑(miconazole)、伊曲康唑(itraconazole)、特比萘芬(又称兰美抒,terbinafine)等治疗;另外局部外用角质溶解剂如水杨酸。外用药很多时候不能彻底治愈足癣,特别是很多病人把瘙痒减轻误以为治愈,自行停止用药。治疗期间,病人换下来的袜子、内衣和床上用品应用热水(60℃以上)烫洗,以减少传染可能。

參見

参考文献

引用

  1. Bolognia, Jean; Jorizzo, Joseph L; Rapini, Ronald P. . St. Louis, Mo.: Mosby/Elsevier. 2008: 1135. ISBN 978-1-4160-2999-1. OCLC 212399895 (英语).
  2. Bell-Syer, Sally E. M.; Khan, Sameena M.; Torgerson, David J. .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10-17, 10: CD003584. ISSN 1469-493X. PMC 7144818. PMID 23076898. doi:10.1002/14651858.CD003584.pub2.
  3. 卓健醫療. . [2020-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4. . CDC. December 24, 2009 [24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0).
  5. . CDC. December 6, 2015 [24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0).
  6. Kaushik, Neha; Pujalte, George G. A.; Reese, Stephanie T. . Primary Care. 2015-12, 42 (4): 501–516. ISSN 1558-299X. PMID 26612371. doi:10.1016/j.pop.2015.08.004.
  7. Moriarty, Blaithin; Hay, Roderick; Morris-Jones, Rachael. .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2012-07-10, 345: e4380. ISSN 1756-1833. PMID 22782730. doi:10.1136/bmj.e4380.
  8. Hawkins, Danielle M.; Smidt, Aimee C. .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4-04, 61 (2): 443–455. ISSN 1557-8240. PMID 24636655. doi:10.1016/j.pcl.2013.12.003.
  9. . CDC. December 6, 2015 [2016-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7).
  10. Homei, A.; Worboys, M. . Springer. 2013-11-11: 44. ISBN 978-1-137-37702-9 (英语).
  11. Ghannoum, Mahmoud; Perfect, John R. . CRC Press. 2016-04-19: 258. ISBN 978-0-8493-8786-9 (英语).
  12. . *CUP. 2020-03-19 [2020-12-18] (美国英语).
  13. . 24Drs.com. [2020-12-18].
  14. 脑洞历史观. . [202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来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