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索尔王国

迈索尔王国卡纳达语:)是存在于1399年-1947年间,位于今印度西南部卡纳塔克邦一带,以迈索尔为中心的一个王国。迈索尔王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皆由世袭的瓦迪亚王朝统治,统治者称摩诃罗阇。该国最初是一个小王国,在1565年独立,进行了一系列领土扩张,成为南印强国。1760年,穆斯林夺得实权。1799年,王位又落到瓦迪亚家族手中,同时迈索尔王国成为了东印度公司(后为英属印度)下辖的一个印度土邦。1947年,迈索尔王国被并入印度联邦

迈索尔王国
迈索尔土邦

1399年-1947年
国旗
  1784年的迈索尔王国
地位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下辖王国(1399–1565)
印度土邦(1799–1947)
首都迈索尔
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
常用语言卡纳达语
英语
宗教印度教
伊斯兰教
政府君主制
摩诃罗阇 
 1399–1423
雅杜拉贾 (首)
 1940–1947
贾亚查马拉贾·瓦迪亚 (末)
薩爾瓦德科利/蘇丹 
 1761-1782
海德尔·阿里 (首)
 1782-1799
蒂普蘇丹 (末)
历史 
 建立
1399年
 终结
1947年
先前国
继承国
毗奢耶那伽罗王朝
印度联邦

历史

起源

印度人本身不重视历史记载,[1]迈索尔王国的历史来源主要是石器与铜板铭文,以及迈索尔皇宫中的资料和当代的卡纳达文学作品。[2][3][4]迈索尔王国的起源目前还存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在今迈索尔一带的古城,该城一对兄弟所创建,并不断发展壮大,慢慢形成迈索尔王国。[5][6]

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时期

迈索尔王国最初只是毗奢耶那伽罗王朝下辖的一个小王国,到1565年时,王国使用一支300人的军队,[7]已将规模扩大到33个城镇。君主提玛拉贾在他统治时期征服了周围的几个酋邦,[8]以及君主拉贾·瓦迪亚一世占领了包括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等地区。[9][10]

文塔卡帕提·德瓦·拉亚统治期间,国力强盛。约1565年,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国力空虚时,迈索尔王国成为独立国家,并将首都迁至迈索尔郊区,称为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

独立的王国与英迈战争

第四次英迈战争后迈索尔王国的领土范围,以绿色显示
迈索尔皇宫
末代王公,贾亚查马拉贾·瓦迪亚

17世纪,迈索尔王国在坎蒂拉瓦·纳拉萨拉贾一世奇卡·德瓦拉贾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张,成为了德干高原南部的强国。18世纪,首席大臣海德尔·阿里蒂普苏丹统治时期,迈索尔的国力达到顶峰。海德·阿里虽是文盲,但是其在历史上地位是不可忽视的。[11][12]海德统治期间,正逢印度次大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占领印度贸易主动权的欧洲人开始谋求政治权力,海得拉巴人企图称霸德干高原,而马拉地人在打了败仗后则希望在印度南部扎根。这一时期,英法双方在争夺其在印度的地位,最终英国人获得了胜利,进一步确立了其在印度南部的霸权地位。[13]尽管此时迈索尔王国的王位名义上还在瓦迪亚王朝手中,实际上,王国的实权已转移到海德·阿里及其子蒂普苏丹手中。[14]

1761年,马拉地帝国的威胁一再减弱,1763年,海德·阿里占领科拉迪王国(Keladi kingdom),占领了比尔吉贝德努尔(Bednur)和古提(Gutti)三地,并南下入侵马拉巴(Malabar),并在1766年占领了萨摩林(Zamorin)的都城卡利卡特,同时北上击垮了达瓦德贝拉里,迈索尔王国的领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张,[15][16]并成为了印度次大陆的一个主要国家,成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南印的主要敌人,迈索尔王国也准备向劲敌英国发起挑战——这次“挑战”持续了三十多年。[17]

为了阻止海德继续扩张,英国、马拉地和海得拉巴结盟,于1767年入侵迈索尔王国,挑起第一次英迈战争。海德·阿里领导的迈索尔军在成罕(Chengham)与蒂鲁万纳马莱(Tiruvannamalai)遭遇失败,英国一度占领迈索尔三分之一的国土,但是迈索尔军队逐渐挽回局势,1769年3月,转入反攻,并成功转移到英军的腹地,直奔英军重要基地马德拉斯(金奈),英国人最终不得不和迈索尔进行和谈,1769年,第一次英迈战争结束。[18][19][20]

到了1779年,迈索尔国土面积已达205,000km2[21]1780年,迈索尔和马拉地、海得拉巴停止了冲突,同时和法国人建立了合作关系。[22]同年爆发第二次英迈战争,迈索尔得到了法国人、海得拉巴与马拉地人的支援。战争初期,迈索尔在各地接连获胜,海德之子,蒂普苏丹也参加了这次战争,他曾带领军队北上进攻英军,取得了一定成果,英军士气低迷,直到艾尔·库特爵士(Sir Eyre Coote)抵达,英军的士气才有所改观。[23]1781年6月1日,迈索尔军败给了库特爵士,此次战役被视为英印战事中的一次壮举。另一次大战发生在8月27日的波利卢尔(Pollilur),迈军获得决定性胜利。在迈索尔盟友的协助下,英国的计划被打乱,双方进入对峙状态。12月,海德去世,蒂普苏丹继位,便开始新一轮的攻势。[24][25]英军和迈索尔军进行了多场战役,双方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中途,法国退出战斗。英迈开始谋求进行和谈,1784年3月11日,签署《门格洛尔条约》,战斗结束。[26][27]

但是蒂普苏丹并未善罢甘休,于1789年进攻与英国关系良好的特拉凡哥尔,引发第三次英迈战争。迈索尔军处于下风,于1792年进行和谈,迈索尔王国因此失去一半领土。[28]蒂普苏丹感到耻辱,但并未示弱,继续准备战争。他暗中和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政府、阿富汗人和土耳其的苏丹建立合作关系,但是此举被英国人发现,险些酿成战争。1799年,英军大举入侵迈索尔,第四次英迈战争爆发,迈索尔军大败,蒂普苏丹本人也在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的防御战中阵亡。至此,迈索尔成为印度土邦,其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正式结束,瓦迪亚王朝复辟。

迈索尔土邦与并合

迈索尔战败后,其部分领土被东印度公司海得拉巴瓜分。剩下的领土重组为迈索尔土邦。瓦迪亚王朝重新掌权,王公是克里什纳拉贾·瓦迪亚三世,都城也迁回了迈索尔[29][30][31]1806年,蒂普苏丹后裔制造叛乱,但很快被平息,主使人被送到了加尔各答。1831年,英国人以农民暴乱为由,一度夺走王公的统治权。印度民族起义结束后的1881年,王权才被归还。最后在1947年,印度面临分区问题,迈索尔选择并入印度联邦。尽管迈索尔土邦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治理下的迈索尔城在现今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印度文化及艺术重镇,并拥有大量的王国时期遗产。

来源

脚注

  1. 印度通史,第一卷,27页
  2. Kamath (2001), pp. 11–12, pp. 226–227; Pranesh (2003), p. 11
  3. Narasimhacharya (1988), p. 23
  4. Subrahmanyam (2003), p. 64; Rice E.P. (1921), p. 89
  5. Pranesh (2003), pp. 2–3
  6. Wilks, Aiyangar in Aiyangar and Smith (1911), pp. 275–276
  7. Stein(1987年),第82页
  8. Kamath (2001), p. 227
  9. Subrahmanyam (2001), p. 68
  10. Venkata Ramanappa, M. N. (1975), p. 200
  11. Shama Rao in Kamath (2001), p. 233
  12. Quote:"A military genius and a man of vigour, valour and resourcefulness" (Chopra et al. 2003, p. 76)
  13. Venkata Ramanappa, M. N. (1975), p. 207
  14. Chopra et al. (2003), p. 71, 76
  15. Chopra et al. (2003), p. 55
  16. Kamath (2001), p. 232
  17. Chopra et al. (2003), p. 71
  18. Venkata Ramanappa, M. N. (1975), p. 207
  19. Kamath (2001), p. 232
  20. Chopra et al. (2003), p. 73
  21. Kamath (2001), p. 232
  22. Chopra et al. (2003), p. 74
  23. Chopra et al. (2003), p. 75
  24. Kamath (2001), p. 232
  25. Chopra et al. 2003, p. 75
  26. Chopra et al. (2003), p. 78–79; Kamath (2001), p. 233
  27. Chopra et al. (2003), p. 75–76
  28. Chopra et al. (2003), p. 78–79; Kamath (2001), p. 233
  29. Kamath (2001), p. 249
  30. Kamath (2001), p. 234
  31. Venkata Ramanappa, M. N. (1975), p. 225

其它资料

历史系列条目
印度历史
Carved decoration of the gateway torana to the Great Sanchi Stupa, 3rd century BCE.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迈索尔王国
  • Abram, David; Edwards, Nick; Ford, Mike; Sen, Devdan; Wooldridge, Beth. . Rough Guides. 2003. ISBN 1-84353-103-8.
  • Aiyangar, Krishnaswami S. . New Delhi: (Facsimile Reprint 2004)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11. ISBN 81-206-1850-5.
  • Bakshi, Shiri Ram. . New Delhi: Sarup and Sons. 1996. ISBN 81-85431-65-5.
  • Bradnock, Robert. . Footprint Travel Guide. 2000 [2000]. ISBN 1-900949-81-4.
  • Chopra, P. N.; Ravindran, T. K.; Subrahmanian, N. . New Delhi: Sultan Chand and Sons. 2003. ISBN 81-219-0153-7.
  • Indian Science Congress Association (various authors), Presidential Address, vol 1: 1914-1947. . Orient Blackswan. 2003. ISBN 81-7371-432-0.
  • Kamath, Suryanath U. . Bangalore: Jupiter books. 2001 [1980]. LCCN 80905179. OCLC 7796041.
  • Manchanda, Bindu. . Roli Books Private Limited. 2006 [2006]. ISBN 81-7436-381-5.
  • Michell, George. .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4110-2.
  • Mukherjee, Sujit. . Orient Blackswan. 1999 [1999]. ISBN 81-250-1453-5.
  • Murthy, K. Narasimha. . George K.M (编). . Sahitya Akademi. 1992. ISBN 81-7201-324-8.
  • Nagaraj, D.R. . Sheldon I. Pollock (编). . Berkeley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2003]. ISBN 0-520-22821-9.
  • Narasimhacharya, R. . New Delh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88 [1934]. ISBN 81-206-0303-6.
  • Pranesh, Meera Rajaram. . Bangalore: Vee Emm. 2003 [2003].
  • Raman, Afried. . Bangalore: Orient Blackswan. 1994. ISBN 0-86311-431-8.
  • Rice, E. P. . New Delhi: (Facsimile Reprint 1982)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21. ISBN 81-206-0063-0.
  • Rice, B.L. . New Delhi, Madras: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2001 [1897]. ISBN 81-206-0977-8.
  • Sastri, Nilakanta K.A. . New Delhi: Indian Bran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955]. ISBN 0-19-560686-8.
  • Singh, Nagendra Kr. . Anmol Publications. 2001. ISBN 81-261-0691-3.
  • Stein, Burton. .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56. 1987. ISBN 0-521-26693-9.
  • Subrahmanyam, Sanjay. . Subrahmanyam, Sanjay (编). .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1: 161–193. ISBN 978-0-472-11216-6.
  • Subramaniyan, V.K. . Abhinav Publications. 2006 [2006]. ISBN 81-7017-471-6.
  • Various. . Sahitya Akademi. 1988 [1988]. ISBN 81-260-1194-7.
  • Venkata Ramanappa, M. N. . Delhi : Vikas Pub. House ; London (38 Kennington La., SE11 4LS) : [Distributed by] Independent Pub. Co.,. 1975 [1975]. ISBN 0-7069-0378-1.
  • Weidman, Amanda J.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06]. ISBN 0-8223-3620-0.

扩展阅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