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祖廟

鄭成功祖廟為奉祀鄭成功的鄭氏家廟,為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鄭經所建之專祠,奉祀其父鄭成功與其母董氏。該廟位於中華民國台南市中西區臺灣府城寧南坊五帝廟街)[1]臺灣納入版圖後,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2]。近年易名鄭姓宗祠,後來才又回復正名鄭成功祖廟。該廟於1985年(民國74年)11月19日公告為臺南市三級古蹟[3]

鄭成功祖廟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前殿入口
舊稱延平王廟
其他名稱鄭氏家廟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類別祠堂
位置 中華民國臺南市
中西區忠義路二段36號
建成年代 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
開放時間每日09:00∼17:00
參觀費用免費
詳細登錄資料

歷史沿革

正殿的神龕與鄭成功像

鄭經在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從金廈來到臺灣後,隨即建立了祭祀其父的「延平王廟」,又稱「先王廟」,後來鄭經逝世後建了祭祀他的「二王廟」,該廟遂又稱為「大王廟」[1]。後來明鄭滅亡於明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之後,施琅曾來此處祭拜鄭成功[4],但後來由於鄭氏族人被遷回中國大陸,周圍居民又不敢公然前去祭祀鄭成功,導致該廟一度被兩個姓許和姓蔡的官役佔去,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才由士紳鄭其嘏等人贖回重修,並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而之後數年也有數次整修過[1]

進入臺灣日治時期之後,由於大正八年(1919年)進行市區改正而拓寬廟前道路,導致該廟門前有部分被拆除[5]。而到了昭和五年(1930年),適逢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鄭氏家族則組成了臺南鄭氏宗親會並發起募款,於兩年後完成該廟的整修[5]

二次大戰結束進入民國時期後,1961年因延平郡王祠重塑鄭成功神像,原本由蔡心雕塑於1947年的樟木神像則移祀至此[5]。1983年因廟前道路再次拓寬,該廟前面便改建為牆門,此外鄭氏家廟則改稱為鄭氏宗祠[5]。之後2000年再次整修竣工[5],而2002年4月29日則正式改名為「鄭成功祖廟」,並且對外開放。

建築特色

此廟為三開間三進的格局[1],座東朝西,由前殿、正殿與後殿組成,整體外觀簡樸不華[5]。門前古井為創建時期遺跡,前庭則栽有七弦竹及置有幼年鄭成功及母親田川松之雕像。前殿之入口內凹,為「凹壽式」的形式,而兩旁則有開了圓孔窗的耳房[5]。正殿奉祀鄭成功神像,與歷代鄭氏祖先、聖賢等神位,並懸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三圭世錫」匾額[5],為鄭成功第四代孫鄭汝成至台灣祭拜祖先所立。堂內石柱聯刻「昭毅無雙開疆復土承天續,格思靡既迪後光前擘海祠」,彰顯鄭氏開拓之功勞。

參見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鄭成功祖廟
  1. 石萬壽.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年3月: 230頁. ISBN 957-01-6745-9.
  2. 遠流台灣館. . 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2003-02-01: 123頁. ISBN 957-30880-4-5.
  3. 臺南鄭氏家廟.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4. 王浩一. .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2008年8月. ISBN 978-986-6782-47-3.
  5. 傅朝卿. .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161頁. ISBN 957-30880-4-5.

圖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