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
明鄭(1628年-1683年)是指明末清初期間,由鄭芝龍為首的鄭氏家族領導、並以反清復明為志業的政權,也是南明諸政權堅持最久、滅亡最後的一個。關於其創始時期,有以鄭芝龍為始者[1],亦有以鄭成功為始者[2][3],該勢力後歷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世,奠基了一個立足於臺灣、以閩南海商集團為骨幹的政治勢力。[4]
明郑 | |||||||||||
---|---|---|---|---|---|---|---|---|---|---|---|
1628年-1683年 | |||||||||||
国旗 | |||||||||||
明鄭勢力範圍示意圖 | |||||||||||
地位 | 海商集團、郡王國 | ||||||||||
首都 | 思明州(1646年-1664年) 承天府(1664年-1683年) | ||||||||||
常用语言 | 閩南語、客家語 | ||||||||||
宗教 | 臺灣民間信仰(玄天上帝、媽祖) | ||||||||||
政府 | 絕對君主制 | ||||||||||
首領→君主 | |||||||||||
• 1628年-1646年 | 鄭芝龍(平国公) | ||||||||||
• 1646年-1662年 | 鄭成功(延平王) | ||||||||||
• 1662年 | 鄭襲(護理) | ||||||||||
• 1662年-1681年 | 鄭經(延平王) | ||||||||||
• 1681年 | 鄭克臧(監國) | ||||||||||
• 1681年-1683年 | 鄭克塽(潮王) | ||||||||||
历史时期 | 地理大發現 | ||||||||||
• 鄭芝龍接受明朝招撫 | 1628年 | ||||||||||
• 抗清戰爭 | 1644年-1661年 | ||||||||||
• 鄭氏攻台開國 | 1661年-1662年 | ||||||||||
• 三藩反清之役 | 1673年-1681年 | ||||||||||
• 澎湖海戰 | 1683年 | ||||||||||
• 鄭克塽剃髮降清 | 1683年10月8日 | ||||||||||
货币 | 永曆通寶 西班牙銀圓 日本寬永通寶 | ||||||||||
| |||||||||||
今属于 |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福建歷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閩 · 古閩人 · 閩越人 | ||||||||
閩越 334 BC – 111 BC 秦 闽中郡 222 BC – 209 BC | ||||||||
兩漢 扬州刺史部 會稽郡 | ||||||||
孙吴 扬州 會稽郡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 ||||||||
六朝 扬州 江州 闽州(陈宝应政权) 557 – 564 丰州 建安郡 晉安郡 南安郡 | ||||||||
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福州 建州 泉州 漳州 汀州 临汀郡 福建观察使 威武军(王氏政权) 893 – 909 | ||||||||
闽 909 – 945 殷 943 – 945 威武军(李仁达政权) 945 – 947 清源軍 949 – 978 南唐 永安军 945 – 956 忠义军 956 –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 951,977 – 978 彰武军 951 – 977 | ||||||||
兩宋 福建路 985 – 1278 福州 建州 泉州 漳州 汀州 南劍州 邵武軍 興化軍 建寧府 福安府 兴安州 | ||||||||
元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兴化分省 泉州分省 泉州行中书省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 1366 | ||||||||
明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 1646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 1646 明郑政权 1646 – 1680 | ||||||||
清 福建省 1647 – 1911 耿精忠政权 1674 – 1676 厦门英租界 1852 – 1930 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 1943 | ||||||||
中華民國 福建省 1912至今 闽南护法区 1918 – 192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福建省 1932 – 1935 闽浙赣省 1932 – 1935 闽西特区 中華共和國 1933 – 1934 福州特别市 厦门特别市 闽海省 兴泉省 龙汀省 延建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福建省 1949至今 |
鄭芝龍初肇軍事勢力時,明鄭不但控制海域,更造成「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5]現象。1653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晉爵「漳國公」;宗永曆為正朔。1654年,晉封「延平王」,辭不受;1655年,承制設六官,初設思明州,始受延平王冊印;但行所屬仍以「招討大將軍」。至此,鄭成功於廈門建立的明鄭政權擁有軍戶實權。之後,除了支撐南明帝業外,明鄭並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台灣史上稱為明鄭時期或鄭氏時期。
鄭成功及其後人統治台灣期間,曾請日本代鑄「永曆通寶」,直至清康熙年間清朝占領台灣後,被收買銷毀,改鑄為「康熙通寶」。
若以軍事專論明鄭,活動區域多在閩、浙一帶。明鄭軍事力量最强大時候為1659年,以海軍為主的鄭軍有十餘萬人之多,曾循海道圍攻南京。
1662年之前,延平郡王的軍政中樞都是在廈門,鄭成功攻下台灣後,將台灣改名「東都」,鄭成功本人駐於熱蘭遮城,但他死後嗣位的鄭經,還以廈門為基地。
次年(1663年),清軍聯合荷蘭戰艦攻打廈門,鄭經轉往台灣。後來一度在三藩之亂時重佔金門、廈門兩島,一度擁有福建七府。
1680年,鄭經兵敗返台,不久去世。鄭經死後,權臣馮錫範發動「東寧之變」,殺世子鄭克𡒉,立次子鄭克塽即位。1683年,清朝以明鄭降將施琅為統帥攻打臺灣,在澎湖海戰擊敗由劉國軒統帥的鄭軍主力,鄭克塽隨即投降[6],此也象徵着「明鄭政權」的灭亡。
背景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陷落,早在關外建立清朝的滿人趁李自成起事等因素,入主北京。因為清朝未立即進取華南,加上兵力不足、倡導「以漢制漢」等政策,明朝得以南遷,史稱「南明時期」。
南明政權,先後由:南明安宗弘光帝(福王)、南明監國魯王(魯王)、南明紹宗隆武帝(唐王)、南明紹武帝(小唐王)、南明昭宗永曆帝(桂王)等君主執掌。
其中,出身海盜而被明朝招撫為官的鄭芝龍支持紹宗,並於1644年-1645年間,相繼被晉封為南安伯、南安侯及平國公等重要爵位,並身兼戶部、兵部、工部三部尚書。
初建
鄭芝龍崛起於海上,後接受明朝招安獲授海防官職,更堂而皇之經營私人海上事業國際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營運受到鄭芝龍勢力的影響,地方商貿周濟不順,讓荷蘭人數度聯合其他勢力攻擊鄭芝龍,却被鄭氏海軍擊潰。其規模史載敘述形容:「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自築城安平鎮」; 「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八閩以鄭氏為長城」,至此,明鄭勢力的通商範圍廣及:大泥、浡尼、占城、呂宋、魍港、北港、大員、平戶、長崎、孟買、萬丹、舊港、巴達維亞、马六甲、柬埔寨、暹羅。 [7][8]
據臺
1661年3月1日,鄭成功北伐,敗於金陵,損兵折將,難以與清軍抗衡,於是決意進攻台灣,最後於翌年陽曆2月1日攻下熱蘭遮城,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而該政權王位於1662年鄭成功去世後,傳鄭經、鄭克塽二代後,至1683年被施琅打敗,降清為止。
西征
明鄭除了擁有台灣外,也於1673年-1680年間,以軍力佔擁有閩南部分領土。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繼承鄭成功於台灣建立政府體制的延平王鄭經,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請援,率軍由台灣西渡福建。鄭經先調遣兵萬人、船百餘艘先行至廈門,耿軍派人往接。開始時,鄭經軍容不似鄭成功時代之壯盛,耿精忠一開始甚為輕視。但鄭經以廈門為根據地,陸續攻下漳州、泉州與潮州三府,進而攻下閩粵交接的重要據點惠州。鄭經於攻下多座城市,商請耿精忠如約撥船及地方安插兵士。耿精忠不答,雙方開始交惡。
1680年代始,廣東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繼為清軍所平定,雲南平西王吳三桂亦去世,明鄭勢力敗退僅能守住廈門。1680年,清將萬正色遣人遊說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原為耿精忠部將)率艦300艘,將士2萬餘人降清,鄭經放棄廈門並率殘餘兵力回台,至此,明鄭在閩南的勢力再度消失。[9]
政治
奉明正朔
軍隊
明鄭軍隊是在鄭芝龍所创立的私人军队的基礎上間接發展出來的。鄭芝龍投降清朝後,鄭成功隻身逃往金門,號召若干父親舊部,而後漸次擴張實力,並曾於中國南方發動過兩次所謂「北伐」。鄭成功在治軍上非常的嚴苛,對於怯戰者、畏戰者、貪污者、背叛者都是殺無赦,而且通常會滅族。從1649年起至1661年未攻打台灣前,鄭成功所誅殺的將吏就有75員,因此明鄭軍隊有「怯者不敢獨退,勇者不敢獨進,膽勇成列,心力俱齊」的描述,在與清軍的對陣當中,勝率極高,不過這樣的作風,也使得軍人攜眷投降風氣更盛。[11][12]
1658年、1659年,擁有閩浙據點的鄭成功兩度攻擊清政權浙江舟山及金陵兩重要軍事據點,惟均未獲得決定性成功。
1662年,鄭成功除固守金門數萬水師之外,親自率領約25,000名明鄭士兵攻打台灣大員,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部隊,展開對於台灣的統治。
攻臺前
攻臺前的明鄭軍隊,主要使用福船,亦稱大船。這種船有如此的描述:「為樓三層,乘風沖擊,不可遏抑,其高若墉,不可抑攻;其堅若鐵石,矢石不能貫,炬不可爇」。當時明鄭於中國東南沿海有著絕對的制海權,在海上以海盜模式對過往船舶「課稅」,沒有向明鄭繳交保護費的任何商船,幾乎不可能通行。
曾攻打過南京的明鄭軍隊於未據臺前,於1640年代大本營即駐於廈門,其編制為內司鎮(藩主直轄)前鎮、後鎮、一鎮、二鎮、三鎮、四鎮、五鎮、樓船鎮、左、右武衛營、左、右虎衛營、驍騎鎮騎兵營、神器營(砲兵營)、親丁鎮等。
明鄭是否屬於南明分期
鄭氏雖然奉明為正朔,但學界對於明鄭是否屬於南明卻有歧見。
將明鄭視為南明的有:
- 錢海岳其作《南明史》(顧、錢兩著作同名)之中,範圍後推廿年至1683年鄭克塽降清,即視明鄭為南明之延續。
- 謝國楨之《南明史略》亦將明鄭視為南明的一部份。
- 黃玉齋《明鄭與南明》,2004,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不將明鄭視為南明的有:
參考資料
- 台灣海外網引用遠流出版社《台灣史小事典》,鄭氏時代
- 遠流出版社《台灣史小事典》,鄭氏時代,吳密察監修,2000年,台北。ISBN:957-32-4161-7
- 「嚴格說鄭成功才是明鄭政權的建立者。」《明鄭四世興衰史》,頁4,楊有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
- 朱鴻琦,陳志偉;《認識台灣歷史3~鄭家時代:鄭氏集團的興衰》
- 黃宗羲,《賜姓始末》。
- 郭弘斌,《台灣人的台灣史》
- 台南縣鄉土教學;鄭氏海上勢力的崛起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2-03.
- 宜蘭市鄉土史地實踐社群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4-09.
- 中華民國新聞局,《第一個漢人政權》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7-09
- 2004,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朱術桂」條目,頁303。台北:文建會
- 鄭成功治軍
- 《鄭成功傳奇的一生》;何世忠、謝進炎合著;裕文堂書局:ISBN 957738208-8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