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反应

酒精反应,又称酒精性脸红反应亚洲人脸红综合症,俗称上脸[4],是指部分人在饮用酒精饮料后,酒精(乙醇)在代谢成为乙醛,由于乙醛刺激而引起的皮肤发红、斑点或起疙瘩等一系列反应,多见于东亚人中。据估计,约36%的东亚人有酒精反应。

酒精性臉紅反應
同义词亞洲人臉紅綜合症、上臉
酒精性臉紅反應。一位具有乙醛去氫酶缺乏症(ALDH2變異)的22歲東亞裔男性在喝酒前(左圖)與喝酒後(右圖)的面部差異。[1]
盛行率在東亞有36%的流行率[2][1][3]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毒理學

治疗酗酒药物双硫仑原理与酒精反应类似,通过降低乙醛脱氢酶的反应,让服药者产生酒精反应并因此不喜酗酒。

原因

人们通常认为脸红是因为不能代谢酒精所致。实际上这不确切。大约80%的东亚人含有一种乙醇脱氢酶叫做ADH1B。几乎所有的汉族人和朝鲜族人含有另外一种基因,叫做ADH1C (其他东亚民族未做测试)。这些基因会使将酒精转换成乙醛的脱氢酶产生变异,能够快速地使酒精生成乙醛(在含有ADH1B基因的情况下转化速度会提高40—100倍)[5]。大约50%的东亚人是因为另外一种线粒体变异基因ALDH2,这种基因会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导致乙醛不能分解生成乙酸。结果是,受这些基因影响的人在喝酒的时候代谢酒精的速度会更快,不像其他人那样感觉到兴奋,但乙醛带来的副作用会更严重。

遗传学

酒精性脸红反应众所周知的出现在东亚人的血统中。根据人类基因组图谱项目分析,导致脸红的rs671等位基因上的ALDH2基因,在欧洲人和非洲人中非常罕见,在墨西哥裔美国人中更稀少。约30%至50%的中国、韩国和日本血统的人至少有一个ALDH*2等位基因。这种导致酒精性脸红反应的基因原生于东亚、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常见。ALDH2基因可能起源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汉族人,并且一直积极的遗传下来。另有分析称,这种基因的扩散与中国南方水稻种植的传播有关。这种积极的选择性遗传的机制尚未知晓,但可能是因为高浓度的乙醛可以保护机体不受类似痢疾、阿米巴虫等寄生虫的感染。

流行病学

研究表明,具有酒精性脸红反应的人每天喝两瓶啤酒,食道癌发生率是不会脸红的人的6-10倍。[6][7]

反应包括心跳加快,恶心,视野模糊,气促等等。

有研究指出具有酒精反应的人群,酗酒率也较低。这可能与饮酒带来负面反应导致此人群饮酒较少相关。

治疗和预防

在饮酒前30-60分钟,给一些患者服用低剂量的治疗胃痛的药物,如西咪替丁(泰胃美)、奥美拉唑雷尼替丁 (善胃得),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糠醛特定溶剂的烟雾、一些吡唑化合物,可以降低乙醇脱氢酶的工作效率,缓解身体的症状。已经有研究证明西咪替丁可以大幅度增加血液酒精含量水平。

由于是由基因导致,尚未发现能够治愈这种病的有效方法。有假设称,乙醛会导致红肿和血管舒张,可以用h2拮抗剂类药物抑制抗利尿的激素,从而减少乙醛对饮用者的副作用。

乙醛是已知的致癌物,可增加与其相关的癌症患病风险,如肝癌、食道癌和消化道癌。有酒精反应者应尽量避免饮酒。

参见

參考文獻

  1. Brooks PJ, Enoch MA, Goldman D, Li TK, Yokoyama A. . PLoS Medicine. March 2009, 6 (3): e50. PMC 2659709. PMID 19320537. doi:10.1371/journal.pmed.1000050.
  2. Lee H, Kim SS, You KS, Park W, Yang JH, Kim M, Hayman LL. . Gastroenterology Nursing. 2014, 37 (5): 327–36. PMID 25271825. doi:10.1097/SGA.0000000000000062.
  3. J. Yoo, Grace; Odar, Alan Y. . Springer. 2014: 132 (April 23, 2015). ISBN 978-1493913442.
  4. . 商务印书馆. : 第1139页 [2019-07-21]. ISBN 9787100124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1).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5. Eng MY, Luczak SE, Wall TL. . Alcohol Research & Health. 2007. PMC 3860439. PMID 17718397.
  6. . The New York Times. [15 Aug 2017].
  7. Philip J Brooks , Mary-Anne Enoch, David Goldman, Ting-Kai Li, Akira Yokoyama. . PLOS | MEDICINE. 20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