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福宮

錫福宮,是位於臺灣桃園市楊梅區紅梅里的三官大帝廟,在1994年因欲重建廟宇砍除後山樹群,而引起護樹運動。

錫福宮
為本宮前廣場正面拍攝圖
為本宮前廣場正面拍攝圖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桃園市楊梅區紅梅里大華街172號之1
創建年份 同治元年(1862年)
主神 三官大帝
例祭 農曆正月迎媽祖閹雞比賽
相关人物 鄭石榔(現任主委)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此廟興建於同治元年(1862年)[1],香火與湖口三元宮、波羅汶三元宮、三湖三元宮一樣都來自新竹縣新豐鄉、主祀三官大帝的中崙溪南三元宮[2]。1912年,遷地於伯公山山麓,並合祀福德正神,於1917年竣工,正式更名為「錫福宮」[3]。今廟址為楊梅區紅梅里10鄰大華街172號之1[1]。舊廟在1943年毀於火災[3],改為為日本軍用稻草袋供應處[4]

戰後時期,仕紳鍾和桂提出再建,而於1958年落成[3]。伯公山的伯公祠也遷至他處[5]。1953年,萬華集義軒、林業試驗所贈寫有「一」字的匾額[4]。1971年重整廟貌[3]

護樹運動

1991年信徒大會通過拆除重建決議[6]。1994年起,廟方將神明遷移至鐵皮屋內,準備重建廟宇[3][7]。此新廟規劃為「現代販厝式建築」[8],計畫設計有電梯,讓信徒可到地下街小吃用餐[9]

伯公山樹群
說明

來自外地的學生發現廟方在重建廟宇計畫中,要砍除廟後的伯公山老樹,因此在1994年引起護樹、保護地方文化運動[8][9][10]。在1990年,楊梅鎮公所就決定將裡面兩棵交錯重疊生長的大葉榕、樟樹提報縣府列入保護[11]。陳板、曾年有、彭啟原等幾位青年向有關機構求援,但得不到幫助,遂組成名為「伯公山自救會」的組織,以「保廟、護山、救樹」作訴求,也獲得當地居民的聲援[9]。他們為即將被砍的老樹披上寫有「樹神」的紅衣,並在四周掛起抗議布條[10]

廟方原先對於這些外來客十分不滿,直到地方耆老出頭,不得不和自救會協調,初次協議廟方將砍樹改為移樹,但通常移植的老樹存活率並不高,因此自救會不同意移樹之議[10]。廟方拒絕協調,趁夜拆下廟內雕飾錢賣給古董商,計劃在該年7月3日舉行動工儀式[9]。7月2日《民生報》就報導新竹的竹塹聯盟聯結其它團體發起的伯公山自救會,將於該晚舉行名為「伯公山森林音樂會」的音樂會,還備有炒米粉、各式點心[8]。此音樂會有近千位楊梅人和外地來者參與,廟方只好宣布延緩拆廟砍樹[9]

次年6月,楊梅文化促進會在伯公山發起第一屆楊梅百年文藝季,以「楊梅」、「人」、「土地」為主題。由兩百多位地方父老自備剪刀,特別訂製一條一百公尺長的綵帶,在伯公山高齡老樹下共同剪綵。與會人士說明自發性的社區文化離不開生活,也有待全民當自己主人。[12]

在2012年報導時桃園縣列冊記錄的二十九棵老樹中,伯公山就佔了十一棵[9]

展開重建

因計畫重建時,廟內文物被低價變賣,引起二派人馬爭論,加上要原地整建或拆除重建也有爭議,延誤重建時程,此後即紛擾不斷,到1999年成立重建委員會才敲定重建計畫,2000年6月13日舊廟完成拆除。重建委員會主委張吉雄表示,新廟將以客家廟為藍本,預計動支2億元,並在後山規劃公共休閒設施和景觀公園。[13]

新廟廟地218坪[3][7]

新廟原申請建照有地下室設計,但部分信徒認為該處是龍穴,若設地下室會影響風水[6][14]。重建委員會遂變更設計,只在前堂設地下室,後堂眾神登龕座位部分則保留原地基,完全不挖地下室,但還是有人反對,只好以投票決定[14]。2000年11月中旬,廟方寄發五百一十五分調查函給信眾,開票結果有過半數的一百九十五票贊同闢建地下室[6]

重建工程一再延宕,直到2009年2月縣府核准,才終於動工,2010年10月20日舉行上梁,副縣長李朝枝、立委鄭金玲、楊梅市長彭聖富、縣議員周玉琴、李家興及多名代表、里長出席。建築分為地下1層、地上3層建築物,重建經費共2億6000萬元。[7]
2014年11月20日辦理聖殿重建登龕安座大典。
2014年11月28日上午7點三官大帝暨列位尊神入廟歸火登龕安座。

祭祀活動

主神為三官大帝、配祀神農大帝觀音菩薩天上聖母文昌帝君、福德正神等[1][3]。為楊梅地區的大平、楊梅、秀才、東流、梅新、紅梅、永寧、楊江、水美等九個里的信仰中心[3]

1958年,紅梅、楊江、永甯、太平、東流、永美、埔心、瑞塘、梅溪、楊梅等十里居民為了慶祝新廟落成,先募款廿萬元作為建醮基本用款,在農曆十月十一日排定為迎請諸神入壇、十二日唸經、十三日普渡祭典,各要道路口搭建樓牌,上演外台歌仔戲十台以上,每戶還要宰殺毛豬一頭[15]。當年報導時,警局還告訴《聯合報》記者說因連日來各報輿論抨擊斥資巨款,已漸漸減小聲勢[16]。為了11月23日開始的大祭,鐵路局還在二日間增開六班次的台北至新竹間臨時旅客列車[17]

1963年,距離石門水庫不遠的楊梅遭遇旱災。該年4月,楊梅鎮公所對錫福宮許願求雨,但大會之後,一直並未下雨,致該地區兩次稻作均無收成。不過鄉公所依然通告全鎮居民,自11月28日下午開始一律齋戒沐浴,以及各里長、鎮民代表以及農事小組長等,須於29日上午6點,齊集錫福宮酬謝神功。此舉引起《聯合報》《黑白集》撰文指責鎮公所。[18]

正月時廟方還會舉辦恭迎媽祖的花燈比賽,到元宵節也有閹雞比賽[1]

參考

  1. 周敏鴻. . 《自由時報》. 2017-01-29 [2017-10-25] (中文(台灣)‎).
  2. 余學俊. . 《聯合報》. 2005-04-23 (中文(台灣)‎).
  3. 葉志成. . 《台灣好新聞報》. 2017-08-14 [2017-10-25] (中文(台灣)‎).
  4. 黃文杰. . 《中國時報》. 2010-11-02 [2017-10-25] (中文(台灣)‎).
  5. 羅平. . 《中國時報》. 2006-04-16 (中文(台灣)‎).
  6. 王昭月. . 《聯合報》. 2000-12-02 (中文(台灣)‎).
  7. 楊德宜. . 《聯合報》. 2010-10-21 (中文(台灣)‎).
  8. . 《民生報》. 1994-07-02 (中文(台灣)‎).
  9. 許芳菊. . 《天下雜誌》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2-06-25, (第159期) [2017-10-25] (中文(台灣)‎).
  10. 林秀芳. . 《聯合報》. 1994-07-23 (中文(台灣)‎).
  11. 余學俊. . 《民生報》. 1990-09-16 (中文(台灣)‎).
  12. 陳大鵬. . 《民生報》. 1995-06-03 (中文(台灣)‎).
  13. 呂開瑞. . 《聯合報》. 2000-06-14 (中文(台灣)‎).
  14. 林文義. . 《聯合晚報》. 2000-11-16 (中文(台灣)‎).
  15. . 《聯合報》. 1958-10-12 (中文(台灣)‎).
  16. . 《聯合報》. 1958-10-18 (中文(台灣)‎).
  17. . 《聯合報》. 1958-11-22 (中文(台灣)‎).
  18. . 《聯合報》. 1963-11-29 (中文(台灣)‎).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錫福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