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港坤元寺

鎖港坤元寺,或稱小管港坤元寺臺灣話),俗稱後廟,台灣澎湖縣馬公市廟宇,主祀觀世音菩薩嵵裡澳角頭廟之一,鎖港公廟。[1]

鎖港坤元寺
Suogang Kunyuan Temple
廟埕
廟埕
漢語拼音
台羅拼音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 880 澎湖縣馬公市鎖港10鄰1251號
創建年份 不詳,相傳為 大清 康熙31年(1692年)
開基者 不詳
廟格 角頭廟
主神 觀世音菩薩
例祭 農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聖誕)
農曆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
農曆九月十九(觀世音菩薩出家)

沿革

「鎖港」位於馬公市圓頂半島(澎南地區[2])東南側,面朝台灣海峽,自古以盛產「小管」聞名,故居民習稱「小管港」,但長期被訛寫作「鎖管港」,清領時期隸屬「嵵裡澳」管轄,日治時期作「鎖管港鄉」;二戰之後,短暫與聚落北鄰的「鐵線尾」合併,改作「鎖鐵」,後又拆分,今稱「鎖港」,面積1.79平方公里[3][4]

鎖港居民以鎖港北極殿(古作鎖港池王廟)為信仰中心,居民習稱為「前廟」[3],鎖港坤元寺則因地理位置位在鎖港北極殿廟身的後方,故俗稱作「後廟」,廟身同北極殿,皆是坐東北朝西南。[1][5]

惠濟堂匾額,敬獻於1988年。

鎖港坤元寺相傳開基於康熙31年(1692年),確切創建年份不詳,僅知於清領時期便成為澎南地區的民間佛教信仰中心,廟宇建築整修年份在清領時期、日治時期皆失載,民國36年(1947年)為已知最早的整修文字紀錄。民國75年(1986年),鎖港居民發起重建,並成立重建委員會,集結地方善士捐款,總計斥資新台幣六百餘萬元,順利於民國76年(1987年)竣工,即為今貌。[1][lower-alpha 1]

鎖港坤元寺為二層樓建築,樓上供奉觀音佛祖,樓下不僅做為佛道宗教合用的辦公署(即鎖港北極殿與坤元寺財團委員會),亦作為培訓新鸞手的鸞堂所用。鎖港坤元寺之鸞堂開辦於民國77年(1988年),由原鎖港北極殿「同化社訓善堂」的正鸞手許媽榮和陳得地來坤元寺成立,堂號為「惠濟堂」。[1]

坤元寺惠濟堂亦有著造善書,分別於民國77年(1988年)的《正風明道》、民國79年(1990年)的《正風明道續集》、民國85年(1996年)的《引世明燈》和民國88年(1999年)的《引世明燈續集》,共計出版四部善書。[1]

圖輯

相關條目

注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鎖港坤元寺
  1. 引自〈鎖港里重建落成碑記〉

參考資料

  1.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中文(台灣)‎).
  2.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中文(台灣)‎).
  3. . 馬公市公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中文(台灣)‎).
  4.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中文(台灣)‎).
  5.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