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語:,),漢語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又譯為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手持蓮花的觀音菩薩也被稱爲蓮花手菩薩或持蓮觀音(),在大中華地區佛教自唐代開始主要是以蓮華部母白衣觀音為所有觀世音菩薩的本尊[1];在民間信仰中常被尊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觀音娘娘、觀音媽、白衣大士。在密教中,祂為蓮華部尊,在淨土宗則是西方淨土的大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分別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觀世音菩薩 | |||||||||||||||||||
繁体字 | |||||||||||||||||||
---|---|---|---|---|---|---|---|---|---|---|---|---|---|---|---|---|---|---|---|
简化字 | |||||||||||||||||||
|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
影響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們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現菩薩形象,倒駕慈航、再迴入娑婆[2],重入世間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祂过去的佛号是正法明如来。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大乘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觀世音菩薩是民間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家堂神畫「觀音漆」上,與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讚譽。
觀音信仰也深入其他宗教或派別,或言被其他宗教所吸收。在道教稱為「慈航真人」、「南海碧落覺明悟聲圓通自在天尊」等;臺灣民間信仰稱「觀音佛祖」(「佛祖」)、「觀音媽」;中國民間信仰稱「觀音娘娘」;一貫道稱「南海古佛」;靈山派奉為「五母」之一;在龍華教、齋教、越南高台教中都是信奉的對象。
名號由來
在早期的佛經中,多譯自梵語「Avalokitasvara」,為「闚音」、「現音聲」,竺法護和尚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菩薩」。
唐代玄奘法師等譯師們則譯自梵語「Avalokiteśvara」為「觀自在菩薩」。「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般若心經》。[3]
傳統上以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當中有個「世」字,為了避諱,故當時將「觀世音菩薩」改稱為「觀音菩薩」,但其實「觀音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唐代清涼澄觀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 अवलोकितस्वर(Avalokitasvara)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娑伐羅」(स्वर svara),意思為「聲音」,Avalokitasvara 可意譯為「觀音」,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地區,所見的應該就是這個版本。因此,觀音菩薩並非是因為避諱而出現的名稱。根據唐代玄應的說法,這可能是來自於不同地區方言所導致的。[4][5]
「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觀世音菩薩在藏文作སྤྱན་རས་གཟིགས་དབང་ཕྱུག(藏语拼音:Jänräsigwangchug),也是「觀自在」之意,與玄奘法師等譯師們譯意相同。因為藏文「觀自在」總共有五個藏語的音節,所以藏文書面、口語通常略稱「Jairaisig(「觀」、「眼視」)」三個音節,而省略了「wangjug(「自在」)」兩個音節。
大中華地區佛教與道教乃至民間信仰所稱的白衣觀音、白衣大士、觀音媽則取自唐朝密宗信仰的Pāndara vāsinī,為女性觀音菩薩,她是觀音母乃為蓮華部母與蓮華部主,在不同的經典有不同的譯名,在不空所翻譯的《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譯名為白衣觀自在,以及《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落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幖幟曼荼羅儀軌》譯名為白衣觀世音菩薩、白身觀音,在善無畏所翻譯的《蘇悉地羯羅經》譯名為觀音母,還有善無畏講述一行筆記的《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譯名為白處尊、觀音母以及稱她為蓮花部主。
到了宋代密宗經典,如施護所翻譯的《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與《一切祕密最上名義大教王儀軌》則譯名為白衣菩薩,菩薩就是大士這也是民間稱她為白衣大士之名的由來。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
佛經記載的本生因緣
久远古佛
唐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我念往昔時,觀自在菩薩於我前成佛,號曰『正法明』,十號具足。我於彼時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十方如來皆由觀自在教化之力故,於妙國土得無上道,轉妙法輪。」
釋迦牟尼佛曾在《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經》內說:「觀世音菩薩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我為苦行弟子,十方如來,皆此觀自在教化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之神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慈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在過去中,釋迦牟尼佛還是觀音菩薩的弟子,當時觀音菩薩是正法明如來。
由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因祂以救苦救難為己任,故在民間的影響極為深遠。
不空三藏所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中認為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另一名稱),又名「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在西方清淨佛土中,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但在五濁惡世中,祂即以觀自在菩薩的形像出現。
示現菩薩
觀世音菩薩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稱祂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大菩薩,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
據《悲華經》卷二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眴」,是無量劫前轉輪王無諍念的長子,因為其在寶藏佛前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
寶藏佛即為祂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汝為觀世音。」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普令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寶藏佛為其命名觀
釋迦牟尼佛在宣講《法華經.普門品》時廣說觀世音菩薩之功德,令無盡意菩薩以寶珠瓔珞供奉座中觀世音菩薩,時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經釋迦牟尼佛勸說之下後接受供養了,並將珠寶分作二份,一份奉釋迦牟尼佛,一份奉多寶佛塔[9]。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釋迦牟尼佛廣說地藏菩薩之功德,會中觀世音菩薩亦發言稱讚。[10]足見釋迦牟尼佛在娑婆演說佛法時,觀世音菩薩則從旁協助教化。
本願誓言
有些人將〈大悲咒〉前面發願的「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這個發願文作為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其實這個發願文是〈大悲咒〉的啟請發願,不是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應該是以《無量印法門經》、《悲華經》與《華嚴經》等記載的誓願,作為觀自在菩薩的代表本願。
- 《無量印法門經》記載:能仁作大師子吼,天人一切普得聞,我等今對世尊前,各發誠實最上願:我等乃至未來際,願我所行經多劫,隨入生死輪迴中,救度無數眾生類;我等今者以此緣,盡未來際悉思念,普為利樂諸眾生,於無邊劫行無懈;我等從今日已去,永滅貪瞋痴等垢,十方現在佛世尊,證我所說誠無妄;我等今發菩提心,不樂聲聞緣覺果,我等若有樂小心,決定當招妄語報;我所不樂二乘果,但以悲心為眾生,縱經俱胝多劫中,願我常行而不懈;如佛世尊所成就,如應佛剎廣莊嚴,願我當來得佛時,剎土倍多俱胝數;又願當來佛剎中,無有聲聞緣覺眾,純一菩薩所莊嚴,廣集無量諸智聚;願我得是莊嚴已,當令眾生得離垢,從諸佛法所出生,普使當持佛法藏;若我今時諸所說,真實無妄無別異,願此大海及山川,乃至大地皆震動;當發如是願言時,大地實時皆震動,不鼓音樂自然鳴,出微妙音遍十方;天雨眾華眾妙香,殊麗嚴好極可愛,俱胝百千妙天衣,周遍繽紛而散佈。(這是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在「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處,一起首發菩提心的誓願。)
- 《悲華經》記載:從前過恒河沙等阿僧祇劫之際,觀自在菩薩的本地是無諍念轉輪聖王的太子,在當時的寶藏佛前面回向、發願說:「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回向、發願說:在安樂世界的無量壽佛進入無餘涅盤、正法時期過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觀自在菩薩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願〉:
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系縛怖。離殺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歎怖。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德怖。離流轉惡趣怖。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複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
-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呪經》:世尊,我觀世音菩薩名字難可得聞,若復有人稱十萬億諸佛名字,或復有人稱觀世音菩薩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無異。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眾生,晝夜慇懃稱我名者皆得阿毘跋致地,現身得離一切苦惱、一切障難、一切怖畏,及三業罪悉得除滅。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菩薩摩訶薩名字何等?善能宣說如是陀羅尼,佛言:此菩薩名觀世音自在、亦名撚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應化組合
形象與傳說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形象種類最多,大概與觀世音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一般來說,作為西方三聖之一,觀世音菩薩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瓔珞裝飾則與別的菩薩像沒有顯著差別。
觀世音在民間的形象變化和歷史時間、地域、風俗有很大關係,是百姓信仰的產物。
汉传佛教的觀音形象
《法華經普門品》當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化身,因應眾生的需要而現身說法。祂可以化身為佛、辟支佛、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毘沙門、小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婦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執金剛神等等。
其餘各種典籍中觀音菩薩各有化身,甚至有三十三观音之說,是大乘佛教对观音应化的三十三种形象的称呼。
- (1)楊柳
- (4)圓光
- (7)臥蓮
- (10)魚籃
- (13)一葉
- (16)延命
- (19)能淨
- (22)葉衣
- (25)蛤蜊
- (28)馬郎婦
- (31)不二
- (2)龍頭
- (5)遊戲
- (8)瀧見
- (11)德王
- (14)青頸
- (17)眾寶
- (20)阿耨
- (23)琉璃
- (26)六時
- (29)合掌
- (32)持蓮
- (3)持經
- (6)白衣
- (9)施藥
- (12)水月
- (15)威德
- (18)巖戶
- (21)阿摩提
- (24)多羅
- (27)普慈
- (30)一如
- (33)灑水
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然而顯教多數宗派認為女子不能成佛,唯有轉為男身才能成佛,所以菩薩尊不論此尊信仰來源皆成為男性尊,但是自印度密教興起,密教與顯教主張的女身轉男身成佛不同,密教主張女性也能以女身成佛[11],依《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主張父母所生肉身,能夠即身成佛[12],而為女性身如來,這就是密教承認女身如來之緣由[13]。而不像歧視女性的顯教。[14] 所以才開始有女性尊,如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就有許多女性佛菩薩。
在佛教以外,觀世音菩薩在道教和民間的香火也十分興盛。道教稱之為「觀音大士」、「白衣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15];民間則認為祂善於救助婦女兒童,協助孕婦順利生產,因此又常尊稱祂為「送子觀音」[16];在一貫道中稱為「南海古佛」。[17]可見其在民間信仰的鼎盛。
六觀音
天台宗智者大師認為,六觀音指的是大悲觀音、大慈觀音、獅子無畏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天人丈夫觀音、大梵深遠觀音。在東密,六觀音指的是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此六觀音與天台六觀音相應。
千手千眼觀音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提到了觀世音菩薩何以具有「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根據《觀世音菩薩本行經》(後改稱《香山寶卷》,作者為宋代的普明禪師),認為祂是妙莊王的三女兒,名妙善。至出嫁年齡,出家為尼。妙莊王因此將其趕出王宮。後來妙莊王身患頑疾,危在旦夕,求救於一老僧,老僧診斷後認為只有以親生女兒的手眼配藥才能醫治。妙莊王只得求救於自己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然二女堅決不允。無奈老僧只得告知香山有位仙長,道法高深,興許能夠救癒。妙莊王來到香山,找到香山仙長,卻大吃一驚,原來仙長為自己三女兒,但此時已修成至道。女兒知道父親來意後,二話不說,當即割斷手臂挖掉雙眼奉給妙莊王。妙莊王心裡十分難過,遂祈求於神明,使女兒再生手眼,結果神靈有眼,女兒果然長出了一千隻眼和一千雙手。妙莊王十分感動,令人在香山修建寺廟,專門祀奉妙善,並稱之為「觀音」。
摩利支觀音
摩利支觀音,即摩利支天菩薩,梵文Marici,為「光線」之意,古稱「陽焰」,係日光的神格化。相傳源於古印度民間所崇拜的豬面人身光明女神華拉希(),後被佛教所吸收而成為黎明女神,並列於天部。能加持信眾,護佑平安。外現天女像,然並非天人,實際本地是大菩薩,《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記載衪是從觀自在菩薩部所作的變化相。密藏道開則認為摩利支觀音是準提觀音的化身[18]以摩利支天菩薩為本尊的修法,稱為「摩利支天法」,此法具有能夠隱身遁形與除難消災的神通能力,密教中就是以摩利支天法為隱形法。由於摩利支天菩薩具有不可思議的隱身法力,因此極受日本武士的信仰,並奉為守護神。
大隨求觀音
大隨求觀音,乃觀世音菩薩之化身,略稱「大隨求菩薩」,密號「與願金剛」,是以滿足眾生心願為特色的菩薩。其真言「大随求陀罗尼」在唐代極為盛行。
葉衣觀音
葉衣觀音是佛教觀世音菩薩、多羅菩薩(度母)的化現之一。常示現於山間,以樹葉為衣裙,故稱葉衣菩薩,是能除疫疾、飢饉、賊寇、刀兵、水旱等。
白衣觀音
自唐密觀音母白衣觀音傳入中國後,觀音菩薩開始就有女尊形象,之後又有宋密的白衣觀音信仰,自唐宋兩代開始就以觀音母白衣觀音為所有觀音的本尊,然而白衣觀音雖然依照經典為女性身,但是中國由於儒家文化緣故,很討厭將『女性之性特徵』的表現帶入尊像中,因此不凸顯女性身體的胸乳而為童乳,甚至在一些中國白衣觀音繪畫中,還會將白衣觀音加上兩撇鬍子變性為男性,這在印度本土是沒有,日本種志院大學教授賴富善宏就認為這是中國與受中國影響的日本女尊造像與凸顯女性特徵的印密密教萬神殿不同的原因[19]。相較於此,藏密則是忠實的將女尊形象表現出來,方便觀想入三摩地(女尊即三摩地),如《佛說造像量度經解》「像作十六歲童女相,乳瓶廣八指、周三倍,胎偶之胸乳凸高分四指,堅實不傾(胸乳高聳),乳尖珠高闊各一指。雙瓶中間橫二指」。所以藏密的白衣觀音(白衣佛母)造像如度母充滿女體美。
在中國民間,觀世音菩薩的慈母形象非常顯著,常被尊稱為「觀音媽」、「觀音娘娘」,又因為觀世音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只是化現為菩薩穿著白衣,濟世救人,故常尊稱為「觀音佛祖」,簡稱「佛祖」。閩南及台灣地區的民間信仰認為,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心著稱,面燃大士(大士爺)是觀世音菩薩的屬下(或化身),所以大士爺頭頂觀世音菩薩像,在中元節時,負責救渡、布施流浪在陽間的亡魂。
送子觀音
《法華經普門品》中記載祈求觀音大士,「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善男信女至誠皆有感應。故許多不孕婦女,皆向觀音菩薩求禱,希望能有子嗣。而廟宇也以觀音菩薩懷抱幼童作為造像,是為送子觀音。
鎖骨觀音
民間故事,唐憲宗時陝右男子性喜騎射,嗜殺無度。一日市街上,忽然出現一名絕世美女,公開演講,要求眾人信仰佛教,戒除殺生。並且發下豪語,願嫁給三日之內熟背《妙法蓮華經》的男子。眾人聞說,皆返家背經,惟法華一書,卷帙浩繁,人皆苦之。有一馬姓少年博聞強記,三日不寐,遂能背誦此經,娶得美女返家,但回家成婚時,美女已經病死。馬郎甚哀而殮之。啟棺時,美女遺體不見,只留下一張觀音菩薩之畫像。人稱美女為觀音菩薩化身,是謂「馬郎婦觀音」。《佛祖統紀》亦有記載。
另說屍骨已然不見,唯鎖子骨尚存,是為「鎖骨觀音」。泉州粲禪師作詩曰:「豐姿窈窕鬢欹斜,賺殺郎君念法華。一把骨頭挑去後,不知明月落誰家?」
魚籃觀音
民間故事,宋朝蔡襄貶為泉州太守。當時泉州洛陽江,時常有人渡江溺斃,蔡襄不忍,於是發願興建萬安橋(洛陽橋),觀音菩薩化身為一位手提魚籃的美麗少女,向公眾籌募建橋經費,該化身被稱為「魚籃觀音」。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亦曾出現,為協助孫悟空等人收服由原蓮花池中的金魚幻化成的精怪。
台灣有以此主祀的利洋宮[20]、日本東京都港區三田則有魚籃寺[21]。
- 元代画家赵孟頫笔下的鱼篮观音。
- 村妇形象的鱼篮观音。
引路觀音
一種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負責接引死者,該菩薩通常手持招魂幡、鈴鐺等,有時甚至會紙紮此菩薩像,念誦《普門品》之後焚化,祈求接引亡者到西方淨土。香花僧大多相信,在地府中有一個觀音亭,即是「引魂王觀音」所居。
民間信仰造像
在臺灣,觀世音菩薩的形像普遍運用在神龕、佛龕之背景,俗稱「觀音聯」、「觀音彩」、「佛祖彩」等,有觀世音菩薩位於最上,脅侍善財龍女,其下有道教神明天上聖母、關聖帝君、福德正神、灶神等,亦有獨尊觀世音菩薩者。其形像普遍為頭頂梳髻,身着白衣,長髮,頂戴阿彌陀佛像,頭披白紗,胸配瓔珞,一手持楊柳枝,一手持淨瓶,或是手持念珠、經書、法輪、蓮花、如意、明珠、玉缽等,或者雙手合十,或者指打手印,趺坐蓮座之上。
騎龍觀音
「騎龍觀音」即慈航觀音的一種,《騎龍觀音像》攝影作品是指1959年八七水災之後流傳於台灣民間,供佛教、道教、儒教、齋教、一貫道、臺灣民間信仰等宗教信徒膜拜用之觀世音菩薩攝影顯像。
而由2003年台湾法院判決《台上字第四二四二號判決書》內容顯示,該圖像來源係不明人士以黑白攝影技術翻拍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日籍畫家原田直次郎原作《彩色騎龍觀音像圖》油畫之攝影作品。據稱,原收藏該作品的日本東京護國寺現仍保存這張油畫的原寸照片,而作品原件已由護國寺於1979年轉交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收藏。
藏传佛教的观音形象
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在藏傳佛教中稱做「Chenrezigwangchug」,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馬頭明王是其忿怒相。
根據《度母本源記》所載,觀世音菩薩見眾生難以救度,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化為綠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則化為白度母。綠度母與白度母均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又根據阿底峽尊者發現的書《柱間史》,當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將雪域的眾生都交給觀世音菩薩教化;觀世音菩薩有一名獼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西藏修行時,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羅剎女子以自殺逼婚,結果在觀世音菩薩的祝福下成婚(同時賜給了他五穀種子),是為藏族人的祖先。
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亦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傳說他一出生則有三十二種相好,頭上更有一尊阿彌陀佛像。他所迎娶的尼泊爾赤尊公主則被認為是白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則為綠度母的化身。
青頸觀音
相傳觀音菩薩為了避免世人中毒,將惡魔噴出之毒液吞食,故其頸部發青,而惡魔也因此改邪歸正。此故事取材自溼婆吞服毒汁,拯救世間的印度神話。此菩薩也與常據利觀音、千手千眼觀音、正觀音也有極大關係,或說是同體異名。
一髻羅剎王觀音
專門護持行者出世間之成就。或說是觀世音菩薩或普賢王如來的化身,藏名阿仲瑪或阿松媽(意即密咒護持母),梵名艾嘎乍紀(Ekadzati),即一髮髻之意。藏文:ཨེ་ཀ་ཛ་ཊི་, རལ་གཅིག་མ་。漢譯為一髮髻母、獨髮髻母。
持名稱觀音
相傳此觀音菩薩,化身為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出家前之后妃耶輸陀羅,凡有來求者,則必施與之,故名稱普聞,以持此名稱普聞之德故立此稱,又意譯為「持譽」、「名聞」、「華色」。
觀音法門
觀世音菩薩與娑婆眾生、末法眾生具有大因緣,一般正信佛教徒修持與觀世音菩薩為核心的法門,方式或功課有如下:
持名: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等聖號。
持咒:持誦「六字大明咒」、「觀音靈感真言」、「十一面觀音咒」、「大悲咒」、「觀世音菩薩滅業障真言」等真言(陀羅尼)。
種子字
梵文的“”,是觀世音菩薩的種子字,代表觀世音菩薩的智慧。讀音“”(「赫利」),藏文:“ཧྲཱིཿ”。
相關經典
觀音三經: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觀音五經:前三經再加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同本異譯: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 《悲華經》
- 《無量壽經》
- 《觀無量壽經》
-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 《大乘莊嚴寶王經》
-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 《大方廣曼殊室利經》
-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
-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
-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
-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 《觀自在菩薩隨心咒經》
- 《不空罥索咒心經》
- 《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 《安樂妙寶》:稱為『正觀音咒』,又名『滅業障咒』。咒文內容為:「唵,阿嚕勒繼,娑婆訶。」
道場
補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譯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淨法師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於海島,島上滿佈小白華,清香美麗,傳說觀世音菩薩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門示現,因而得名。佛經所指「補陀落迦山」,乃指印度補怛洛伽山而言,而中國普陀山與西藏布達拉宮等處,皆是沿用「補陀落迦山」這個名稱。
印度的補怛洛伽山
《華嚴經》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香遍滿,眾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漸至此山:「見其山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翡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伽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這裡是佛典裡真正所指的普陀山。
唐三藏玄奘法師之《大唐西域記》卷十秣羅矩吒國中,亦有記述称,秣羅矩吒南方海濱,有座秣剌耶山,「秣剌耶山東,有布呾落伽山,山徑危險,巖谷敧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厲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山形,或為塗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願。」
中國浙江的普陀山
在中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嶇,由南至北,有錦屏山,光遊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伽山,合稱為普陀洛伽山,後人漸將普陀及洛伽分成兩個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誌記載,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諤,遊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湧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諤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諤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諤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22]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磷磷,海水湧入,其聲如雷,遊客僅可立於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來,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能見觀世音菩薩於洞中現身。
中國西藏的布達拉宮
中國西藏的布達拉宮是座位於瑪布日山(紅山)上的達賴喇嘛宮殿。周約一里,普通稱布達拉(亦音補陀洛)。興建年代,大約在西曆五八一年,當時宮殿規模較小,至十七世紀末葉,達賴喇嘛在位時,有一執權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繪畫宮殿改建圖,於十八世紀建造成今日所見雄偉莊嚴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佛殿之靈塔,金壁輝煌,上段安置純金的觀音聖像。像內部封存有傳說出松茲堅布教王從印度迎回佛陀時代留下的觀音聖像。西藏自古,便以觀音菩薩為開國之祖。而歷代國王,多信仰觀世音菩薩。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國王的同時,亦信仰觀世音菩薩。
中國大陸
臺灣
- 艋舺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主祀觀世音菩薩的著名古剎,為國定古蹟。每逢觀世音菩薩三大節日、重要民俗節慶、初一十五等,香火鼎盛。
- 淡水龍山寺:為臺灣新北市淡水區的廟宇,主祀觀世音菩薩。目前為直轄市定古蹟。
- 板橋接雲寺:位於臺灣新北市板橋區,板橋林家所建,是板橋人的信仰中心。
- 蘆洲湧蓮寺:位於臺灣新北市蘆洲區,是三重、蘆洲一帶的信仰中心。
- 五股凌雲寺:位於臺灣新北市五股區的佛寺,為日治時期臺灣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 竹林山觀音寺:建廟時稱林口龍山寺,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林口區的著名景點,原稱竹林山寺,簡稱竹林寺,位於林口區竹林路325號,為一佛道混合寺廟,奉祀十八手觀音,香火鼎盛。
- 壽山巖觀音寺:位於臺灣桃園市龜山區,是縣定古蹟。寺中主祀神明有:觀世音菩薩、玉皇大帝、太歲星君、地藏王菩薩、關聖帝君、門神四大天王等諸神。
- 石觀音甘泉寺:位於臺灣桃園市觀音區,是當地極富盛名的寺廟,主祀觀世音菩薩的天然石像,又稱石觀音甘泉寺、石觀音寺。石觀音寺也是觀音鄉地名的由來。
- 范姜觀音寺:位於臺灣桃園市新屋區,由范姜老屋群1號改建而來
- 蓮座山觀音寺位於桃園市大溪區,客家人主要信仰中心之一,上山前有百梯,香火鼎盛
- 新竹竹蓮寺: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為新竹地區著名佛寺,新竹三大廟之一,香火鼎盛。
- 新竹金山寺: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俗稱客家人寺,為國家三級古蹟
- 北屯松竹寺: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屯區,主祀觀世音菩薩,創建年代是清道光十三年,是臺中地區儒、釋、道的齋教寺堂,亦是臺中市遠近馳名的宗教信仰中心。
- 清水紫雲巖:位於臺灣臺中市清水區,為主祀觀音佛祖之廟宇,有台灣少見之黑面觀音,建自清康熙元年前,至乾隆年間方有正史之記載,迄今已有三百餘年之歷史,為臺中之名勝古剎,信徒眾多。
- 彰化開化寺: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彰化市設立後的第一間寺廟。
- 鹿港龍山寺: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屬國定古蹟,素有台灣紫禁城之稱。
- 芬園寶藏寺:位於臺灣彰化縣芬園鄉,為三巖兩寺之一。
- 花壇虎山巖:位於臺灣彰化縣花壇鄉。
- 社頭清水巖:位於臺灣彰化縣社頭鄉,清朝時彰化八景之一。
- 南投碧山巖:位於臺灣南投縣南投市,為三巖兩寺中唯一位於南投縣者。
- 半天岩紫雲寺:位於臺灣嘉義縣番路鄉,創建年代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縣定古蹟,是台灣著名觀音佛祖寺廟之一,神尊為黑面觀音。
- 臺疆祖廟大觀音亭: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創建於明鄭時期,寺旁有官廳及祀典興濟宮。
- 臺南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區,為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該寺於清康熙年間正式建寺於大東門外,日治昭和年間因馬路拓寬而遭到拆除,才於今址重建。
- 赤山龍湖巖:位於臺灣臺南市六甲區,創建年代是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是觀世音菩薩在台灣最早的開基道場,也是台灣最古老的寺廟之一。
- 白河大仙寺: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創建年代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亦稱火山大仙寺、關仔嶺大仙寺,簡稱大仙寺,俗稱舊巖,位於台灣台南市白河關子嶺,是台灣直轄市定古蹟,臨濟宗佛寺,與俗稱新巖的火山碧雲寺合稱為南瀛八大景之關嶺雲巖。
- 火山碧雲寺: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創建年代是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原名火山廟,源於白河大仙寺,亦稱白河碧雲寺、關子嶺碧雲寺,簡稱碧雲寺,俗稱新巖,位於台灣台南市白河關子嶺,是台灣直轄市定古蹟,佛道混合寺廟,與俗稱舊巖的大仙寺合稱為南瀛八大景之關嶺雲巖,距大仙寺約五公里、水火同源約一公里。與東山碧軒寺關係密切。
- 東山碧軒寺: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山區,創建年代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東山迎佛祖聞名,與火山碧雲寺同源,關係密切。
- 大崗山超峰寺:位於臺灣高雄市阿蓮區,是當地的佛教名寺,主奉由浙江普陀山奉迎來臺的觀音菩薩,另祀釋迦牟尼佛、西方三聖等。
- 鳳山龍山寺:位於臺灣高雄市鳳山區,屬國定古蹟,為鳳山四大信仰中心。
- 內門紫竹寺:位於臺灣高雄市內門區,在觀亭地區建廟三百餘年、高雄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會所在地,原本只是郭氏家族的保護神,因「飛爐」神蹟,而由庄民共同出資建寺,為內門地區著名古廟。
- 內門南海紫竹寺:位於臺灣高雄市內門區,在內埔地區,民國54年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大媽、二媽、三媽重新粉面開光在七七四十九天降臨,要在內埔地區開基建廟供奉二媽,由於地方政治因素,觀亭地區不讓內埔地區建廟供奉,於是內埔地區請示玉皇大帝是否該在此建廟,得到玉皇大帝的連六個聖筊同意,玉皇大帝將此廟命名為內門「南海」紫竹寺,在民國56年興建,民國65年竣工。
- 內門南海紫竹林寺:位於臺灣高雄市內門區,是全台唯一以紅面化身,恭戴五佛帽,興建全台的第一間紅面觀音廟宇。
- 澎湖觀音亭:位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是澎湖四大公廟之一。
泰国
- 天华慈善医院:位于曼谷耀华力路。始建于1903年。
馬來西亞
- 青雲亭:始建於15世紀,位於該國馬六甲 Tokong 街25號,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
- 槟城極樂寺:位于槟城州,槟岛的亚依淡(Air Itam)。建于1893年,寺庙依山而建,占地12公顷。
- 巴生观音亭:位于五条路(Simpang Lima)的Jalan Barat Daya。建于1892年 ,是巴生华社的信仰中心。
馬祖列島
- 北竿蕭王府:位於福建馬祖北竿鄉塘岐村,廟宇二樓大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因分靈自中國福建省惠安縣東周半島之靈山古寺(俗稱「蓮城寺」),因而尊稱「蓮城佛祖」。
- 北竿龍角峰五靈公廟:位於福建馬祖北竿鄉芹壁村,廟雖名為「五靈公廟」,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神龕上書「白衣大士」。本廟特有「祈夢」文化,相傳龍角峰廟中供有夢神的舅舅,夢神每年農曆正月29日來此訪舅,因此只有這一天可以「祈夢」。
新加坡
- 萬壽山觀音堂:創立於1880年,於2013年被納入受保留建築物文化遺產。
- 堃成堂:創立於1880年,位於萬壽山腳,於2013年被納入受保留建築物文化遺產。
- 觀音堂佛祖廟:創立於1884年,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廟宇。
- 東陵同善堂:創立於1892年
- 善德堂:創立於1902年
- 如切觀音堂:創立於1919年
- 福海禪寺:創立於1935年
纪念日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纪念日,為誕辰日、成道日、出家日,一般认为来自中國傳奇中,觀世音菩薩的前世「妙善公主」的生平。每逢三大纪念日,汉传佛教信徒便会雲集寺院中或燒香、禮佛,或誦經、坐禪,或祈禱、還願,热闹有如三節。[23]有些地区会将三大纪念日笼统地称爲“观音菩萨的三次生日”。分别为:
文學形象
-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西遊記》中,觀音多次出場。
- 在大鬧天宮時,觀音推薦二郎神來降服孫悟空。
- 觀音自薦去唐朝尋找取經人,路上指點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作唐僧的徒弟,指點小白龍作唐僧的腳力,最後找到唐玄奘。
- 取經中多次幫助唐僧等人。
- 取經後,觀音發現唐僧只受了80難,還少一難,便叫金剛加了一難。
- 《封神演義》中,以慈航道人的身份出場。
参考文献
引用
- 德國宗教社會學者韋伯認為這是中國受佛教密宗性力女神信仰的影響 參見韋伯著 康樂 簡惠美譯. . 台北市: 新橋譯叢. 119: 433. ISBN 957-32-2877-7 (中文).
- . www.merit-times.com.tw.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 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阿縛盧枳低濕伐邏,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邏』,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皆訛謬也。」
- 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五:「舊譯觀世音,或言光世音,並訛。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舍婆羅,則譯為自在。雪山以來經本,皆娑婆羅,則譯為音。當以舍、娑兩聲相近,遂致訛失。」
- 無上瑜伽的.
爾時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告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即汝蓮華手是名為蓮華
- 朱·坎貝爾. . 台北市: 正智出版社. 2012.8: 96. ISBN 978-986-6431-36-4 (中文).
A.H.弗蘭克(A. H. Francke)在他的一篇解釋該咒語含義的文章中指出, padme中的「e」是以「a」結尾的陰性名詞的呼格。 他主張該咒語是在稱呼名為瑪尼帕德瑪(Manipadma) 的女神—「寶珠蓮花之神」 ,或珍珠蓮花女神, 這樣一個稱號也可以貼切地適用於中國觀音(Kuan-Yin) 以及西藏觀音(Chenrezig)的前身女神, 在古代呈現的不同身相;依照上述之解讀方式, 該祈願文便成為祈頌女性根本性徵—即陰蒂陰道之神— 很有力量之咒語。
- 《楞嚴經》:“憶念我昔,無量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 《普門品》: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 《地藏菩薩本願經.見聞利益品第十二》: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眾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 藤岡勝二原著 王宏願譯註. . 台北市: 天華出版社. 1987: 70 (中文).
小乘論女人具五障,故女身不能成佛,三乘教者,權方便之教也。其說法多隨於小乘,故立女人變成男子而成佛之義,此亦不許女身之成佛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其第三十五願立變成男子之願,故果上之安養界不置女人,蓋其本願之所以立者,由於三乘教也,豈別有深旨歟!若一乘教之天台,以法華提婆品說龍女變成男子於南方無垢世界成正覺故。女身不許成佛,經有顯證,或有欲立女身成佛義而為種種解釋者,皆曲解也。若華嚴經雖未明女身之不能成佛,而亦未說女身之成佛也。此皆顯教隨機隨他意之說法,所以不能盡佛教之真髓也。密教者,佛隨自意說自內證之法也,故其於佛教之真髓,即一切法之真理,顯豁呈露而無餘。且夫法性不緣起而開天闢地也,斯亦已耳。若緣起而成天以覆,成地以載,則位於其中間之人類動物,其男女雌雄者,法性緣起自然之理也。且男子與女人皆六大之所成,故得以男子之身成男佛,亦得以女子之身成女佛。何以故?同六大(地、水、火、風、空、識)之所成故,六大即本有本覺之毘廬遮那身故 。夫何變成男子之云也?男女者,法性真理所具之功德也,夫又將何取何捨哉!故毘廬遮那如來之密嚴淨土,有四波羅蜜多之定女菩薩,內外八供養之天女使,鈎索鎖鈴之四攝天女菩薩者,示男女之皆得以父母所生肉身成佛也 ,斯真男女平等之玄旨也,斯教之所以稱『密』也。 "
- 釋惟勵. . 台北市: 八正文化. 2007.1: 223. ISBN 978-986-82500-0-0 (中文).
「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具萬行 。漸足清白純淨法也。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 李南. .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7.5: 116. ISBN 978-7-5202-0086-8 (中文).
密教的學說主張即身成佛,鑑於身體可為男身,也可為女體,若否定女性佛的存在,即身成佛的理論就顯得不夠完滿。
- 達賴喇嘛、圖丹・卻准. . 台北市: 橡實文化. 2017.8: 324. ISBN 978-986-5623-69-2 (中文).
根據巴利語傳統,人可以女相成為聖者和阿羅漢,但無法成佛。根據密續乘的說法,一個人也可以女身相成佛
- 慈航真人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6-07.
- 什麼是送子觀音?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9-19.
- . [201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3).
- 《如來淵源攷》:「或以准提像造摩利支菩薩像,一為菩薩無邊化身,無形無相;二則法身即准提也。」
- 蔡東照. . 台北市: 濃濃出版社. 1993.5: 160. ISBN 978-7-5202-0086-8 (中文).
中國討厭將女性性徵的表現帶入尊像中,而印度的密教萬神殿則是將女尊之造像充分表現豐乳翹臀的女性美,日本密教源自於中國因此造像也與印度本土不同。
- 吳孟芳. . 《蘋果日報》. 2015-07-07 [2017-05-17] (中文(台灣)).
- 于君方. 釋自衎翻譯. . 《香光莊嚴》 (台灣: 香光莊嚴雜誌社). 2000-03-20, 第61期 [2017-05-07] (中文(台灣)).
- . [2017-05-23].
後五代梁貞明一年日本借慧錯從五臺山待閏音囿將還本國舟園新螺樵連花當洋舟藪不前圈圈日使戟醒眾生無鹽見佛膺從厥向建立圍藍隋頤舟行竟止顯音圃下居民醒氏圓悶師圈草合所居鹽一巷奉之呼為杯肯云沮音圃冷儼按此乃普陀鹽浣之酒輿也為普薛競圈園年香火遵圈名圄古祖董心稱卓應灰嫂峰山木今情附口無所圍鹽憚仙者豈代久而名易欺目古捨宅建弄之入皆依名圖垂不朽獨張氏寂焉無園良以今寺非此地故址耳後慈水裘段玉言於圃壓乃圖顯陋府內以表之又設張氏主於外設之旁云一
- . [2015-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0).
来源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觀世音菩薩 |
- 大悲觀世音菩薩
- 妙法蓮華觀世音
- 江南名剎普光寺
- 觀世音菩薩經文
- 毘廬觀世音菩薩之法脈源流
- 宫治昭:〈弥勒菩萨与观音菩萨——图像的创立与演变〉。
- 顏娟英:〈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
- 王靜芬:〈七、八世紀觀音造像的繁衍〉。
- 曹仕邦:〈淺論華夏俗世婦女的觀世音信仰──兼論這位菩薩的性別問題〉。
- 陳玉女:〈觀音與海洋──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
- 佐伯富:〈近世中國的觀音信仰〉。
- 君方:〈寶卷文學中的觀音與民間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