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文

钓鱼文,指一种恶作剧文章,其作者杜撰论据(例如捏造不存在的名人名言、虚构的实验数据或统计资料)进而表达出偏离常识或误导性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傾向一部分读者,令一些不加辨识的人上当,表态支持或批判,進而產生糾紛;或是将某地发生的事件加以修改,使人误以为是在其他地方发生。属于网络谣言的一种。编写者们自称“在编撰文章时,往往故意留出大量破绽,以便让人识破”,但实际上这些“破绽”大多是一些冷知识,不了解的人很容易信以为真。

隨著社群網站的泛用,另一種形式的釣魚文已然成形。這些新型態的釣魚文不再侷限於惡作劇或假知識,而是以杜撰、真假參半的立場、故事、輿論、八卦來引發社群的紛爭與混亂,進而達到輿論引導、分化組織、謀取政治、人際、商業利益、滿足心靈上操控慾等目的。

釣魚文不僅存在於杜撰發文,亦存在於刻意激化社群討論的回覆中,甚至是有系統性、集團性的唱雙簧、自導自演擴大輿論,被拿來作為達到特定目的的輿論工具。例如,內容農場的釣魚標題即是商業化的應用實例;在政治上則是各種移花接木、模糊八卦用以激化立場。

語源

執法警察以引誘、試探的方式實施偵查並陷性工作者入罪,此一教唆犯罪的行為稱之為釣魚執法[1],因此網友便將有類似效果的文章稱之為釣魚文。

历史

互联网兴起后,一些论坛便出现了以反讽为手段的文章。例如 ,在中国大陆的天涯论坛等网站,一些人开始自发编撰一种看似真实然而实则虚妄无稽的历史故事(例如“朝鲜助战纳粹”等)。[2]这一时期的钓鱼文多集中于历史、军事类讨论中。

随后发生了“三亿五千万金卢布事件”。为了反对张戎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中关于共产国际在1938年拨给中国共产党30万美元的说法,[3]一篇钓鱼文伪造了共产国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三亿五千万金卢布”财政援助的文件,试图以实际行动证明类似的照片可以被轻松伪造,这在网上掀起风波。后来一名硕士研究生误信这份伪造的文件,将它写入了学位论文中,因而未能通过审核,进而导致该生不能正常毕业[3]。自此,钓鱼文逐渐开始走出历史类讨论的小圈子,进入到更为广阔的网络平台中。最终到2011年温州动车事件后,一篇由MITBBS传出的钓鱼文《高铁:引发群体性地质灾害的魔盒》被《第一财经日报》等纸面媒体转载,闹出大笑话。钓鱼文至此为外界所熟知,成为很多写手创作的目标,并饱受争议至今。[4][5]而一篇宣称“国军第52军诺曼底登陆血战诺曼底”的钓鱼文更被当作2014年湖北七市(州)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考试的试题,令了解该文章背景的网友哭笑不得,指责出题方侮辱考试严肃性[6]

也有人故意将新闻发生地点隐去,并加上一些攻击体制的语句(如将台湾称为“东南某省”、将美国称为“某大国”、将印度称为“某人口大国”),引有意识形态倾向的人上当。另外,部分钓鱼段子虽然明显违反常识(如“美国孩子用四杯25℃的水混合成了100℃的沸水”、“蒋公枪毙郑三发[註 1]”、“林肯被刺身亡后赦免凶手”、“小罗斯福在任总统期间跑步上班”、“抗日名将汪兆铭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国军六三一大海战”、“国军九三一大海战”等),但由于语气迎合了某些人的政治观点,仍然有不少人上当。

出现原因

最初钓鱼文的写作动机是攻击不了解某些生僻知识的观点对立者,后来逐渐有人以这种方式打击观点对立的人。高铁魔盒事件后,钓鱼文的创作有自娱自乐的趋势,往往利用人们对于其他领域内知识的缺陷,编排故事,在小圈子中炫耀学问。[8]

评价

钓鱼文的作者可能会在结尾处揭开真相但更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并有作者称其写作目的是使大众培养起独立思考、质疑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样起不到其所称的预期作用。[9]

一些人认为这种行为为网上查阅知识留下了巨大的后患。特别是,一些钓鱼文作者擅自修改一些网上的百科类网站,导致查阅者防不胜防。

2014年,中国大陆《解放军报》发文称钓鱼文是“反华势力”编造以扰乱网络舆论的产物。[10]

实例

注释

  1. 有说法指蒋介石并非奉化蒋肇聪亲生儿子,而是王采玉与河南许昌一位郑姓农民所生,原名“郑三发”[7],故该钓鱼文的内容也就成了“蒋介石枪毙蒋介石”。

參考資料

  1. 王顥中. . 苦勞網. 2016-10-19 [2016-12-28] (中文).
  2. 二战中纳粹“东方军团”:朝鲜兵出现在诺曼底
  3. 流言的催化物:钓鱼与证伪 江淮晨报 2011-1-7
  4. 三亿五千万金卢布事件始末 存檔,存档日期2014-10-17.
  5. 高铁钓鱼文原文(请注意,这篇文章都是虚构的,请勿相信)
  6. . 观察者网.
  7. 马国福. . 凤凰网历史. 河南法制报. 2013-01-04 [2016-05-02].
  8. 席亚洲. . 观察者网. 2014-08-08 [2018-06-14].
  9. 为什么我要写钓鱼文
  10. 李爱国 77231部队. . 解放军报 (新华网). 2014-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