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端升

钱端升1900年2月25日-1990年1月21日),字寿朋,男,上海人,中国法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第一任院长。[1]中国现代政治学和比较宪法研究的开创者之一。[2]

钱端升
性别
出生1900年2月25日
 大清上海
逝世1990年1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法学家
政治学家
教育家
政党 中国共产党

生平

早年就学于江苏省立第三中学。1916年秋,入上海南洋中学,17岁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9年毕业,赴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学习,后来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192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

1924年回国,任清华大学讲师,讲授政治学、宪法学。1927年任教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并在《现代评论》杂志连续发表评论,要求废除“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并主张中国完善行政系统。1930年回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教,并在北京大学兼课。1934年继罗隆基任天津《益世报》主笔。因文笔辛辣被迫去职,再入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参与创建西南联合大学法学院。1937年至1949年,钱端升四次应邀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及讲学。其中,1947年10月至1948年,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政府与政治》。[1]

1948年回国后,返回北京大学任教。[1]他还受聘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北平淪陷前夕,钱端升与中共地下党联系密切。

1949年5月,钱端升出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钱端升参与筹建北京政法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同时,他还兼任外交学会副会长、对外友协副会长、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外交部顾问。1954年,被聘为全国人大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参与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

1957年被打成右派,离开教坛。文革时再次受到迫害。1974年复出,任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及法律顾问。[1]1981年任外交学院教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之后,钱端升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委员会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担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外交部法律顾问、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政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名誉会长、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顾问、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等职。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编辑委员会顾问。

1957年錢端升被打成右派,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我的罪行》的檢討,被迫離開教壇。1962年,高教主管部門要求已被打成「右派」的錢端升,組織幾個教師編譯一本教材《當代西方政治思想選讀》。文革時再次受到迫害。住所被紅衛兵占領。

1990年1月21日,钱端升病逝。[1]

主要著作

  • 《法国的政治组织》(1930年)
  • 《德国的政府》(1934年)
  • 《法国的政府》(1934年)
  • 《比较宪法》(1927年)
    • 《比较宪法》(1936年,与王世合著)
  • 《民国政治史》(1939年)
  • 《战后世界之改造》(1943年)
  • 《中国政府与政治》(英文)(1950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
  • 《民国政制史》(1939年,与萨师炯郭登皞杨鸿年吕恩赖林琼光冯震等合著)

参考文献

  1. . 清华大学法学院. [2013-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光明网. [2006-03-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