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郡中学

长沙市长郡中学,通称长郡中学,简称长郡,是一所位于中國大陸湖南省长沙市的高级中学。其前身为 1904 年创办的长沙府中学堂,发展过程中数易其名,如今是以其为首的长郡教育集团之一组成部分。该校在长沙具有很高声誉,与当地其他三所高中并有“四大名校”之称。[1][2][3]

长沙市长郡中学
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学院街 24 号
经纬度28.185042°N 112.975080°E / 28.185042; 112.975080
外文名Changjun High School
原名
  • 长沙府中学堂
  • 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
  • 长郡公学
  • 湖南长郡联立中学校
  • 长沙市第一中学
  • 长沙市第二中学
类型公立学校
隶属长沙市教育局
建校日期 大清光绪 30 年(1904 年)
创始人颜钟骥
校長李素洁[1]
副校长陈来满、黎彬、邓智刚[1]
党委书记杜慧[1]
年级3年级制
性别男女共学
提供课程全日制课程
课表类型两学期制
校时学年制
学科普通科
校训朴实沉毅
邮政编码410002
電話號碼+86 (0)731 8528 7900
学校网址www.changjun.com.cn

历史沿革

晚清时期

1904 年,长沙知府颜钟骥依《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在府城内黄泥街开设官办中学,称「长沙府中学堂」,是为地区第一所官办中学,之后校址迁至宝南街,此时学堂没有固定校舍。1908 年,长沙府署拨白银三万六千余两,于南门口三府坪兴建校舍,此后学校的位置除抗日战争期间外几无变动。[4] 1909 年春,学校迁入三府坪校舍。但校舍于 1910 年的民变中遭到破坏,故长沙府署复拨官银二万五千两从事修复并稍事扩大。[5]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府制废除,在彭国钧等人的努力下,原长沙府属十二州县驻省中学并入长沙府中学堂,沿用原来校舍,命名为湖南长郡[註 1]公立中学校,简称「长郡公学」,由彭国钧任首任校长。[7][8] 1913 年,彭国钧奉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并于是年前后定下「朴实沉毅」校训,流传至今。[9] 当时长郡以重视体育著称,足球在长沙各校连年称雄,有「八大球王」名噪一时。学校并对学生作军事性的训练,要求学生着制服、打绑腿,在外界又有「长郡丘八」之称。[10][11]

1914 年,学校更名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註 2] 1917 年,增设师范部,易名为长郡公学,不过师范部不久后即停办。[5]

1918 年,张敬尧进军湖南,校舍为军队所据,一段时间后复课。[10] 次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波及湖南。当时长沙各校均组织「救国十人团」,长郡亦不例外。运动高潮时学生群情激愤,学校的教学事务再受扰动。其后五四运动在湖南转变为驱张运动,是次运动中毛泽东和其主办的《湘江评论》起了不小作用。时任校长彭国钧并不赞同共产主义,视之为「过激派」,[10] 不过其在此时期数次运动中亦积极主持,更因支持并参与「驱张」而被迫去职,于 1922 年复职。[9][11]

1927 年,学校迫于时局停办半年,校舍重为军队所据。[5][8] 其时学校选举王季范继任校长,次年复课并复名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裁撤师范专办初中。1930 年,国共两党在长沙爆发战斗,在红五军攻占长沙之际学校受到共军冲击,损失甚巨,但学校的经营勉强没有中断。[5] 第二年秋,学校更名为湖南长郡联立中学校,并开始招收高中学生。[5]

1936 年,鲁立刚继任长郡校长。后日军全面进犯中国,为避战祸,学校于 1938 年西迁至安化蓝田镇(今属涟源市),[註 3] 是年十一月学校之长沙校舍在长沙大火中遇重创。[13] 战争胜利后,鉴于原校舍已毁于大火,学校遂于原址重建。[14] 1946 年 3 月,学校回迁三府坪。

西迁蓝田时期,在鲁立刚等人的四处筹款勉力维持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仍得以进行甚至日见起色。其间学校于 1943 年 9 月成立员工福利基金,于是年底正式成立奖学会。[15][16][17] 日后奖学奖教金历经兴废,至今已成定制。[18] 另外,三民主义青年团长郡分部于此时期创办《长郡青年》杂志,是这一时期的史料,后不知何时停刊。[19]

1949 年秋,长郡中学被新政权接管。[20]

基于长郡的官办、联立背景,除省立第一师范免收费用以外,此段时期的长郡中学之收费在长沙各中学中列为最低,一些家境贫寒的子弟得以进入长郡接受中等教育。[21][22] 此外,虽然校方所持思想多较保守,左翼思潮在当时的长郡学生乃至部分教师中仍有一定影响。中共党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李立三任弼时李富春罗章龙肖劲光陈赓等人或长或短都在长郡就读过。[10] 国军将领宋希濂也是长郡校友。[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 年,学校更名为长沙市第一中学,变男校为男女合校,两年后复改为长沙市第二中学。1957 年开始,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反右扩大化的干扰,直到 1962 年方得恢复。[20]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年底长沙市二中改为长沙市汽修厂五·七中学,学制由三·三制变为二·二制,校内「红卫兵」组织活跃。[24] 1976年「文革」结束,1977 年恢复高考,次年学制改为三·二制。

1984 年 3 月,长沙市二中复名为长郡中学。1985 年,长郡中学复名后颁发第一届奖学金。[25]

1997 年,长郡中学挂牌「湖南省重点中学」。

2001 年 12 月,长郡中学和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合并组建长郡教育集团。[26]

历任校长

长郡中学历任校长如下(包括历史上各段时期,不考虑校名变更):

长郡中学历任校长
时代 任期 姓名 时代 任期 姓名
晚清时期[註 4] 1904-1905 彭清藜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1949 刘形森(代)
郭宗熙 黄世知
1905-1909 龙绂瑞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1950 黄世知
1909-1912 周声洋 1950-1952 熊克立
张卤甫[註 5] 1952-1964? 李人琢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1912-1919 彭国钧 1964-1970 周翔[註 6]
1919-1920 任福黎 1970-1971 关孝忠
1920-1922 文启泉[註 7] 1971-1978 郑江
1922-1923 彭国钧 1979-1981 王海洲
1923-1924 彭运斌 1981-1983 封玄武
1924-1925 谢逸如 1983-1990 易润芝
1925-1926 张有晋 1990-2001 胡立
1926-1927 鲁子源 2001-2006 王建华
1928-1936 王季范 2006-2015 卢鸿鸣
1936-1949 鲁立刚 2015- 李素洁

校园环境

长郡中学校门

长郡中学校园通称「郡园」,深处长沙老城区闹市中,临近长沙地铁南门口站,东侧紧邻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西侧则为旧城街巷。[27] 同时校址所在位于清代湖南学政衙门旧址附近,距离天心阁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等史迹均不远。

学校地处的学院街街道,尤其是紧邻的西文庙坪片区是长沙历史遗存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註 8] 从 2018 年起开始这一片地区开始有机更新改造工作,预计在 2020 年结束。[28]

全校四周环绕围墙,面积 53 市亩,在长沙「四大名校」中列为最小。由于面积限制,学校的规划布局较为局促。学校田径场跑道只有三百米,而建筑相对也较为高耸。[註 9] 校园内有四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抱朴」「笃实」「沉勇」「弘毅」。在四教学楼和科技馆之间有一池塘称为「澄池」,此名同时亦是该校文学社的名称。澄池西岸有韩玄衣冠冢,[30][31] 其附近之校园西围墙内部有一小段为清代湖南提督学院[註 10]遗物,此二者皆为长沙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34]

学校文化

校训

长郡中学校训为「朴实沉毅」。[1][註 11] 据载此校训之制定源自彭国钧日本考察的体会,尤重实务。校史上前校长鲁立刚和校友曾三都题写过长郡校训,今校徽上使用者是曾三的版本。

校歌

长郡中学校歌于 1912 年前后制定,由教师黄铭功作词。[9][35]

注释

  1. 「长郡」即长沙府,明清时北京有「长郡会馆」。[6]
  2. 当时湖南省一共组建了十三所「联合县立中学」,大多从各府官立中学堂改制,各校之早期沿革与长郡中学大抵类似。这些学校除湖南第十一联合县立中学早已停办之外到现在都有继承。[12]
  3. 此前校方已于 1937 年底迁移贵重图书仪器至乡间,并多方择地,考虑战况后确定将学校迁到蓝田。
  4. 此时期对应职位称为「监督」。
  5. 《长郡沿革》中作「张yǒu甫」。[5]
  6. 其所任职位是「党委第一书记」,往后两届「校长」职位亦为党委书记。「校长」一职至 1979 年王海洲复。
  7. 《长郡沿革》中作「文启xún」。[5]
  8. 此处的「西文庙」实为长沙府学宫。古代实行所谓「左庙右学」制度,学宫和文庙结合,故也称「文庙」。[27]
  9. 2010 年公布的《中小学设计规范》正文第 4 章第 3 节第 2 条说明「各类中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五层以上」,[29] 但长郡的四栋教学楼都至少有六层,惟国标在此条并不作强制要求。
  10. 「学院」在此为「提督学政」之通称,属于教育主管机构,和武官职位「提督」同教育学习机构「学院」没有必然联系。提督学政是清代学官称呼,其官员有翰林官之衔,对应「提道学政」。[32] 另外,提督学院署所在处也曾为长沙府治遗址[33]
  11. 四字不分开写,然亦有写作「朴实、沉毅」者。

參考文獻

  1. . 长郡中学. [2021-01-24].
  2. . 人民网. 2008-02-21 [2017-12-22].
  3. 李柯夫. . 潇湘晨报 (长沙). 2018-05-30 [2020-01-06].
  4. 长郡校友会. . 长郡中学. 2016-12-06 [2020-01-04].
  5. 楊世昌. . 長郡青年. 1943, 2 (1): 89–90.
  6. 曾主陶. . 长沙: 岳麓书社. 2015-04: 89.
  7. .
  8. 湖南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 .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03-01.
  9. . 长郡中学校庆网. 2014-03-07 [2020-01-04].
  10. 肖劲光. .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10: 002–005.
  11. 陈先枢. . 长沙文史网. 2016-10-25 [2020-10-30].
  12. 周正云; 周炜. .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13. . 長郡青年. 1943, 2 (1): 76–77.
  14. 陈先枢. . 长沙文史网. 2010-10-25 [2020-01-04].
  15. 孙琦. 孙海林. .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4, 4 (1): 7-10.
  16. 周大立. . 長郡青年. 1944, 2 (2): 91–93.
  17. . 長郡青年. 1944, 2 (2): 101.
  18. 长郡校友会. . 长郡中学. 2016-11-25 [2020-10-12].
  19. . 長郡青年. 1943, 2 (1): 94.
  20. 长郡校友会. . 长郡中学. 2016-12-06 [2020-01-04].
  21. 钟武雄. 长郡校友会 , 编. . 2016-12-15 [2020-10-30].
  22.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020-10-30].
  23. 王成斌等 (编). .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208.
  24. 杨大庆.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2006-09-11 [2020-12-07].
  25. 长郡校友会. . 长郡中学. 2016-12-06 [2020-01-04].
  26. 长郡校友会. . 长郡中学. 2016-12-06 [2020-01-04].
  27. . 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19-08-21 [2020-11-06].
  28. 黎棠; 杨旭. 马丽红 , 编. . 红网. 2019-11-07 [2020-11-06].
  29. GB 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2010年10月24日公布,2012年1月1日实施.
  30. . 长沙晚报 (长沙). 2016-05-22 [2020-01-06].
  31. 陈运溶. . . 中国方志丛书. 台北: 成文出版社. 2017-12: 650–652.
  32.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2009-03-16 [2020-04-05].
  33. 陈运溶. . . 中国方志丛书. 台北: 成文出版社. 2017-12: 83.
  34. 汤红辉; 吴文峰; 刘玲; 谢娟. . 长沙文史网. 2010-06-09 [2020-01-04].
  35. . 长沙市教育局. 2017-05-12 [2020-01-06].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长沙市长郡中学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